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巧妙之处,且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为此,我积极把读与品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
一、放声朗读课文
“三分文章七分读”。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但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只是低层次的读得响亮,读得正确流利;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或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中,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课前预习时要读,课堂上要读,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方法可以是多种的,有范读法、伴读法、高低音读、接读法、领导读、交互读、分组读、指名读、表情读、抽签读、对话读、轮读法、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做,能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朗读的任务是先要读准字音、句逗等,还要注意朗读的技巧。首先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读时要做到不错字,不添一字,不漏一字,该停顿处正确停顿,不破词破句。其次,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应充分调动感观知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让文章读起来声、色、味俱全;要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朗读时,要读出标点符号来,惊叹号的读法与问号有别,句号读法当然与逗号不同。再次是要指导学生各类型句子的读法,如陈述句声调要平,疑问句声调由低而高,祈求句声调要缓,命令句收音快速,感叹句慢而沉重。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注意文章有不同的旨趣,如雄壮的、悲哀的、激昂的、凄凉的等不同的文情,应以不同情感的语调朗读。
此外,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课文强调科学性、知识性,不受感性认识支配,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强调行文的雄辩、有力,因此,朗读可以传递知识、传递感情,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
二、感悟与品味课文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痴迷于学习诗词,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象的。”有道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境而入情”,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其实就落实在一个“品”字上。学生学会了品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也就不用担心学生的阅读水平了。有时总是感慨学生的阅读能力太差,这就要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去品读语言、品读内容、品读道理。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我们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然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阅读水平。
例如在学习《散步》一文时,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先让学生提取出课文的关键词如亲情、孝顺、责任、生命、和谐等词,让学生去细细品味文章。学生的感悟能力往往超出老师的意料之外。例如有学生看到“背”字,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有学生说到“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一个“铺”字写出了小草的嫩。有学生悟到“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让我们感到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写出了对生命格外地珍爱等。
无需太多花哨的形式,细细读,细细品,细细悟,会让语文味越来越浓,学生的欣赏与阅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放声朗读课文
“三分文章七分读”。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但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只是低层次的读得响亮,读得正确流利;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或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中,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课前预习时要读,课堂上要读,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方法可以是多种的,有范读法、伴读法、高低音读、接读法、领导读、交互读、分组读、指名读、表情读、抽签读、对话读、轮读法、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做,能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朗读的任务是先要读准字音、句逗等,还要注意朗读的技巧。首先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读时要做到不错字,不添一字,不漏一字,该停顿处正确停顿,不破词破句。其次,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应充分调动感观知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让文章读起来声、色、味俱全;要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朗读时,要读出标点符号来,惊叹号的读法与问号有别,句号读法当然与逗号不同。再次是要指导学生各类型句子的读法,如陈述句声调要平,疑问句声调由低而高,祈求句声调要缓,命令句收音快速,感叹句慢而沉重。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注意文章有不同的旨趣,如雄壮的、悲哀的、激昂的、凄凉的等不同的文情,应以不同情感的语调朗读。
此外,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课文强调科学性、知识性,不受感性认识支配,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强调行文的雄辩、有力,因此,朗读可以传递知识、传递感情,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
二、感悟与品味课文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痴迷于学习诗词,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象的。”有道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境而入情”,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其实就落实在一个“品”字上。学生学会了品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也就不用担心学生的阅读水平了。有时总是感慨学生的阅读能力太差,这就要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去品读语言、品读内容、品读道理。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我们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然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阅读水平。
例如在学习《散步》一文时,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先让学生提取出课文的关键词如亲情、孝顺、责任、生命、和谐等词,让学生去细细品味文章。学生的感悟能力往往超出老师的意料之外。例如有学生看到“背”字,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有学生说到“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一个“铺”字写出了小草的嫩。有学生悟到“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让我们感到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写出了对生命格外地珍爱等。
无需太多花哨的形式,细细读,细细品,细细悟,会让语文味越来越浓,学生的欣赏与阅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