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校学生社团为在校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搭建就业实践平台、提供就业实践机会等方面的考虑,针对高校学生就业实践纳入社团活动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实践;社团
一、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就业实践的新平台
背景一:据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最注重的是个人实际能力(78.5%)和社会实践经验(53.6%)。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众多因素中,个人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欠缺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①同时,90%以上在校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甚至有3O.5%的学生参加过3个以上的社团组织。②
背景二: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毕业生就业中有职不就与无职可就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其中一项重要原因便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于社会了解较少,个人目标定位不准确,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之间有着一定距离。
如何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主动就业,是我们所应注重的。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让同学们参加就业实践,感触到真实的职业岗位,才能使他们的求职选择更好的符合实际。因此就业实践的相关问题便日益得到学生工作者、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近期对我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社团这一活动平台,对大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详见图表)。学生社团其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以及不断的社会化趋势,与就业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将学生社团纳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角度考虑,发挥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参加就业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又一重要载体。
二、从就业实践角度审视高校学生社团,加强相关指导工作,为学生社团尤其是以就业求职能力锻炼为导向的学生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的学生社团,伴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服务同学、培养才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就业形势尚不乐观,就业压力较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应与学生社团的相关工作联系起来。就业求职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专业与非专业素质培养的一次综合性考核,并且随着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在相当一部分职业招聘中个人的综合能力成为真正可以获取到用人单位认可及录用的关键。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素质能力的挑选,另一方面涉及到学生社团对于同学们个人能力培养及素质拓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学生社团,积极认可其在学生求职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潜性的),将就业指导与社团指导工作相联系,鼓励学生社团自身将组织管理、活动开展与同学们的就业问题相联系,从学生社团层面帮助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并且对于就业类与非就业类学生社团的工作也应区别看待,对于前者应注重同学们就业问题的针对性,而后者则在看重普遍作用发挥的同时,吸引其他相关学生社团开展专项就业能力培养等相关活动。
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上开展相关工作也可以采取一些更为实际有力的方式 “刺激”社团自身,如设置就业实践创新活动基金,面向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进行就业实践创新活动招标,通过为相关学生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就业活动,为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机会的争取等作出自己的努力。
三、合理统筹就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适时鼓励各类、各层次就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与发展,注重就业类学社社团培育的系统性
在强化指导、统筹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全校性与院系性的就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与发展。对于涉及范围与参与同学为全校性的就业类学生社团(如现有的)注重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性,从基础工作入手,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强化就业能力的普遍培养。同样也以各学院专业设置为依据、针对学生自身就业工作的特点成立专门性的就业类学生社团组织,应注重依据各类院系学生不同的就业问题与具体专业的就业趋向,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将专业知识的扩展与运用同非专业素质尤其是就业时表现明显的诸如口才等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为打造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与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而努力。
除了全校与院系此种组织上的系统外对于具体的学生社团就业实践活动也应树立系统观念,结合不同年级同学需要与特点开展针对性、一体式的活动,大一、大二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注重实践岗位的推介。
四、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促进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讲,只有一个好的社团组织才能开展起好的活动、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学生社团的指导者、还是社团的自主管理成员,都应该重视起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学生社团自发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吸引同学积极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社团作为一个关及同学、“平民化”发展的特殊组织本身的魅力,是能够真正突出学生主体性(从构想到实施)所引至的同学们在参与上的需要。而正是这些方面的特点便更加要求学生社团指导及组织管理者从学生社团的内部组织管理到潜性而又重要的社团文化等多方面,以点滴工作为基础,依据发展规划目标,不断的将组织的努力与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并且积极借鉴相关社团组织的管理活动经验,为同学们的就业服务、为同学们的素质拓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然而学生社团较之于其他学生组织其自主性成为令其闪亮的地方。我们强调进行指导,而这种“指导”必须是一种建设的操作或活动,在更多方面是对方向与趋势的把握与引导,是作为就业指导老师结合当前就业形势与了解同学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不同方面的指导。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工作则应发挥好同学们自身的作用,利用他们的创新性、自主性以及处于学生群体、了解同学困惑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起学生社团尤其是就业类学生社团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带动作用,引导同学们对自身就业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到学生社团的价值重塑,笔者认为这种重塑的重点应放在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上。同样,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同学也愈加多地考虑到自身能否顺利就业,而正是从此两点出发,为了真正做到为同学的未来储集能量,引导学生社团在自身管理、活动组织中引入就业能力的培养。其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什么新兴的引入,而是已经在以前先行的各类活动中得以蕴涵,现在所做的具体引导便是将个人锻炼与同学们毕业时的就业求职联系在一起,将这种潜性存在的组织、活动价值作为明晰的活动目的与效果评判“浮出水面”。学生社团或引导或自主的认识到自身对于同学们的就业问题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感受于此并积极认同,在学生社团进行活动的策划至实施各阶段,引入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更大功用的发挥从价值层面奠定基础、从实践层面做好指导。
五、发挥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积极鼓励其对就业实践岗位的获取
随着学生社团社会化的发展倾向,应加强学生社团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利用他们在具体活动中同一些社会组织的联系为同学们就业实践岗位的获取发挥作用,同时,作为积极的鼓励与支持,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适当考虑将一些优秀学生社团推介到就业招聘单位那里,通过这种牵线作用一方面使社会的企事业单位认识、了解学生社团,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社团在活动内容与形式、成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所扩展,这便在一个方面上取得了社团自身的发展。同时,根据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学生社团的认可现状,我们仍提倡在就业指导机构的框架下开展活动,这样从具体的单位认可到一般的管理组织,同就业工作的开展更为接近与有利。而在针对此种方式取得的实践岗位上,围绕能力培养从具体的岗位工作性质到实践同学的权益保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根本的归宿之处在于通过就业实践有所获得、有所了解、有所培养、有所调整,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为就业工作服务。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活动中的重要力量不单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具体的就业实践,从就业实践能力培养到实践岗位获取或模拟创设,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不应被我们所忽视。伴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的解决的需要,从学生工作者到具体的社团管理人员,应从就业问题的大背景出发,积极联系、搭建平台,更好的为同学自身服务、为就业实践做好工作。
注释:
①②谭少明,白东艳,李渊,林涵,范春.加强医学生学术社团建设,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5(3):112,113.
参考文献
[1]施宏开.从就业导向看大学生非专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业,2006(22):46~47.
[2]石勇.浅谈学生社团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49~51.
[3]龚小青.高校学生社团价值重塑问题思考[J].人才开发,2005,(3):36~38.
[4]王中军.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14~15.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实践;社团
一、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就业实践的新平台
背景一:据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最注重的是个人实际能力(78.5%)和社会实践经验(53.6%)。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众多因素中,个人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欠缺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①同时,90%以上在校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甚至有3O.5%的学生参加过3个以上的社团组织。②
背景二: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毕业生就业中有职不就与无职可就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其中一项重要原因便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于社会了解较少,个人目标定位不准确,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之间有着一定距离。
如何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主动就业,是我们所应注重的。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让同学们参加就业实践,感触到真实的职业岗位,才能使他们的求职选择更好的符合实际。因此就业实践的相关问题便日益得到学生工作者、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近期对我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社团这一活动平台,对大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详见图表)。学生社团其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以及不断的社会化趋势,与就业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将学生社团纳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角度考虑,发挥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参加就业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又一重要载体。
二、从就业实践角度审视高校学生社团,加强相关指导工作,为学生社团尤其是以就业求职能力锻炼为导向的学生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的学生社团,伴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服务同学、培养才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就业形势尚不乐观,就业压力较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应与学生社团的相关工作联系起来。就业求职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专业与非专业素质培养的一次综合性考核,并且随着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在相当一部分职业招聘中个人的综合能力成为真正可以获取到用人单位认可及录用的关键。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素质能力的挑选,另一方面涉及到学生社团对于同学们个人能力培养及素质拓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学生社团,积极认可其在学生求职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潜性的),将就业指导与社团指导工作相联系,鼓励学生社团自身将组织管理、活动开展与同学们的就业问题相联系,从学生社团层面帮助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并且对于就业类与非就业类学生社团的工作也应区别看待,对于前者应注重同学们就业问题的针对性,而后者则在看重普遍作用发挥的同时,吸引其他相关学生社团开展专项就业能力培养等相关活动。
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上开展相关工作也可以采取一些更为实际有力的方式 “刺激”社团自身,如设置就业实践创新活动基金,面向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进行就业实践创新活动招标,通过为相关学生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就业活动,为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机会的争取等作出自己的努力。
三、合理统筹就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适时鼓励各类、各层次就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与发展,注重就业类学社社团培育的系统性
在强化指导、统筹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全校性与院系性的就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与发展。对于涉及范围与参与同学为全校性的就业类学生社团(如现有的)注重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性,从基础工作入手,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强化就业能力的普遍培养。同样也以各学院专业设置为依据、针对学生自身就业工作的特点成立专门性的就业类学生社团组织,应注重依据各类院系学生不同的就业问题与具体专业的就业趋向,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将专业知识的扩展与运用同非专业素质尤其是就业时表现明显的诸如口才等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为打造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与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而努力。
除了全校与院系此种组织上的系统外对于具体的学生社团就业实践活动也应树立系统观念,结合不同年级同学需要与特点开展针对性、一体式的活动,大一、大二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注重实践岗位的推介。
四、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促进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讲,只有一个好的社团组织才能开展起好的活动、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学生社团的指导者、还是社团的自主管理成员,都应该重视起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学生社团自发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吸引同学积极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社团作为一个关及同学、“平民化”发展的特殊组织本身的魅力,是能够真正突出学生主体性(从构想到实施)所引至的同学们在参与上的需要。而正是这些方面的特点便更加要求学生社团指导及组织管理者从学生社团的内部组织管理到潜性而又重要的社团文化等多方面,以点滴工作为基础,依据发展规划目标,不断的将组织的努力与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并且积极借鉴相关社团组织的管理活动经验,为同学们的就业服务、为同学们的素质拓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然而学生社团较之于其他学生组织其自主性成为令其闪亮的地方。我们强调进行指导,而这种“指导”必须是一种建设的操作或活动,在更多方面是对方向与趋势的把握与引导,是作为就业指导老师结合当前就业形势与了解同学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不同方面的指导。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工作则应发挥好同学们自身的作用,利用他们的创新性、自主性以及处于学生群体、了解同学困惑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起学生社团尤其是就业类学生社团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带动作用,引导同学们对自身就业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到学生社团的价值重塑,笔者认为这种重塑的重点应放在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上。同样,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同学也愈加多地考虑到自身能否顺利就业,而正是从此两点出发,为了真正做到为同学的未来储集能量,引导学生社团在自身管理、活动组织中引入就业能力的培养。其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什么新兴的引入,而是已经在以前先行的各类活动中得以蕴涵,现在所做的具体引导便是将个人锻炼与同学们毕业时的就业求职联系在一起,将这种潜性存在的组织、活动价值作为明晰的活动目的与效果评判“浮出水面”。学生社团或引导或自主的认识到自身对于同学们的就业问题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感受于此并积极认同,在学生社团进行活动的策划至实施各阶段,引入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更大功用的发挥从价值层面奠定基础、从实践层面做好指导。
五、发挥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积极鼓励其对就业实践岗位的获取
随着学生社团社会化的发展倾向,应加强学生社团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利用他们在具体活动中同一些社会组织的联系为同学们就业实践岗位的获取发挥作用,同时,作为积极的鼓励与支持,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适当考虑将一些优秀学生社团推介到就业招聘单位那里,通过这种牵线作用一方面使社会的企事业单位认识、了解学生社团,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社团在活动内容与形式、成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所扩展,这便在一个方面上取得了社团自身的发展。同时,根据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学生社团的认可现状,我们仍提倡在就业指导机构的框架下开展活动,这样从具体的单位认可到一般的管理组织,同就业工作的开展更为接近与有利。而在针对此种方式取得的实践岗位上,围绕能力培养从具体的岗位工作性质到实践同学的权益保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根本的归宿之处在于通过就业实践有所获得、有所了解、有所培养、有所调整,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为就业工作服务。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活动中的重要力量不单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具体的就业实践,从就业实践能力培养到实践岗位获取或模拟创设,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不应被我们所忽视。伴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的解决的需要,从学生工作者到具体的社团管理人员,应从就业问题的大背景出发,积极联系、搭建平台,更好的为同学自身服务、为就业实践做好工作。
注释:
①②谭少明,白东艳,李渊,林涵,范春.加强医学生学术社团建设,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5(3):112,113.
参考文献
[1]施宏开.从就业导向看大学生非专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业,2006(22):46~47.
[2]石勇.浅谈学生社团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49~51.
[3]龚小青.高校学生社团价值重塑问题思考[J].人才开发,2005,(3):36~38.
[4]王中军.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