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流行语“醉了”在新浪网、人民网等主流社交媒体频繁出现,并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广泛沿用传播。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播过程中,“醉了”也被赋予了新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两方面,在语言模因论基础上探讨 “醉了”语义、语用功能的转变及其原因,从而进一步揭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醉了;隐喻;转喻;模因论
一 “醉了”的句法语义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醉”有三个基本义项:
1.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如“醉得不省人事”
2.沉迷;过分爱好。如“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的心都醉了。”
3.用酒泡制(食品)。如“醉枣”
显然,“醉了”的基本语义是“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和“沉迷;过分爱好”。那么,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流行语“醉了”,是否还符合这两个义项呢?
“醉了”最早源自DOTA游戏解说,后来网络竞技游戏LOL(英雄联盟)开始沿用。其大意是“我服了”,使用的语境原是在游戏当中遇到像猪一样的队友时不好直说,只好说一句“我也是醉了”,蕴含嘲讽之意。
“醉了”在句中可单独作谓语,可构成“我也(真)是醉了”、“也是醉了”、“我算是醉了”、“簡直是醉了”等变式。“醉了”语义也逐渐发生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1)劳伦斯穿着比基尼那也叫艳照?看来我也真是醉了……(百度贴吧)
(2)小四娘拍的那也叫电影?我也是醉了。(西祠胡同)
(3)这画面太美了,我不敢看,然后就醉了!(重庆晚报)
(4)超市的奇葩面包竟是饺子馅,也是醉了!(凤凰网)
(5)当卢浮宫的雕像穿上衣服,也是醉了。(人民网)
(6)她说我不照顾孩子?好吧,我也是醉了。(百度贴吧)
(7)考生醉了,最萌英语试卷现法海不懂爱。(新浪网)
在具体语境中,以上7个句子表达的语义、语用功能有所不同:
(1)句“醉了”表达一种无奈、无语和无法交流的心理感受。
(2)句“醉了”表达鄙视和不屑之意,不屑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击。
(3)句的背景是一网友发了一张特别丑的照片过去,接受照片的一方说“也是醉了”表达嘲讽、反讽的意义。
(4)句“醉了”表达网友对“奇葩”面包的无力吐槽,同时表达一种惊讶之情。
(5)句的背景是一位法国摄影师运用神奇的Photoshop等现代化技术为卢浮宫裸体雕像“穿上”时髦衣服!模特只要穿着衣服、摆着与雕像一样的姿势和形态,然后借助电脑技术将雕像取代人体模特,这一惊世骇俗的作品就诞生了。编者说“也是醉了”表达对这一事件感到不可思议和惊讶之情,也含有佩服之意。
(6)句“醉了”是说话人假借喝醉酒不清醒的状态,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实则表示对方的不可理喻和自己轻微的不满。
(7)句“醉了”表现出轻微的调侃意味,网友对这一份试题的态度是“无力吐槽”,但只是一种轻微的表达。
通过以上7个实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醉了”衍生的新语义大致有以下5种:
A.一种对无奈、郁闷、无语情绪的轻微表达;
B.对人、事物的轻蔑或鄙视,不屑于对其进行回应或反击;
C.嘲讽、反讽之意;
D.感到不可思议或表惊讶之情,有时也含有佩服之意;
E.假借喝醉酒不清醒的状态,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实则表示对方的不可理喻和自己轻微的不满。
二 “醉了”用法的转变及其原因
(一)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醉了”的两个基本义项中“饮酒过量,神志不清”不带有明显的褒义或贬义色彩。而“沉迷;过分爱好”这一义项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如“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的心都醉了。”再看网络流行语“醉了”的几个语义,除了D项“感到不可思议或表惊讶之情,有时也有佩服之意”含有褒义色彩外,其余4个语义都包含贬义的感情色彩。
(二)语义的扩大与转移
“醉了”新增语义E项,是由本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扩大而来。其他的新语义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转移。
(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醉了”语义、语用功能的转变
“醉”的本义“喝醉酒”与网络流行语中衍生出来的“无奈、郁闷、轻蔑、嘲讽、不满”等语义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我们认为,可以从认知语言学情感与生理转喻的关系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例如,情感概念(转喻目标)“愤怒”对应的生理结果(转喻源)有体温升高、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脸或脖子红等。
人喝醉酒后的生理反应有:全身发热、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兴奋激动;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体温升高(全身发热)代表愤怒”这一生理转喻。“不满”是比“愤怒”程度低的情感概念,“醉了”所表示的“不满情绪”可以用这一生理转喻来解释。同样地,醉酒后产生兴奋、激动的生理反应可以转喻“不可思议或惊讶之情”。醉酒后处于意志不清甚至昏迷状态时,大脑中的语言逻辑思维几乎不起作用。映射到情感范畴,“意志不清、昏迷”可转喻“无语、无奈”等情绪,表示不想再用言语多说或表达意见。当然,醉酒后的生理反应并不能完全映射到“醉了”所表示的所有情感范畴(如:嘲讽、鄙视、轻蔑),我们在这里更侧重于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
三 从“醉了”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一)基于语言模因论视角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模因(Meme)模仿基因(Gene)一词而造,meme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中的强势模因会被人们广泛复制和传播。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语义、语用都可得到扩充。网络流行语“醉了”通过各种网络聊天工具、微博、贴吧等使用和传播,在特定语境中扩展出五种语义,这表明“醉了”语言模因的强势性。我们认为,一个词的新增语义要成为强势模因,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经济性,即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总是力求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网络流行语“醉了”表达“无奈、郁闷、无语、轻蔑、鄙视、嘲讽、不满、惊讶”等情感态度,可谓“一词多用”,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2. 时尚性,即语言富有时代气息。网络语言因为时髦、新奇,能够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和大众心理。越是时尚、新奇的语言信息越容易被人们广泛地复制和传播,也就越容易形成语言模因。“醉了”一词的其传播媒介及使用人群都体现出时尚性与新奇性的特点。
3. 权威性,具有权威性的语言信息容易为大众广泛复制、传播。那些有权势、名望、魅力人士或社交主流媒体对某个语言信息广泛运用与传播,这样就形成了语言信息的权威效应。网络流行语“醉了”最开始是由网游DOTA、LOL主播(在网游社群中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使用,后在新浪网、人民网、百度贴吧等主流社交媒体相继出现。“醉了”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不断产生新义,由最初的“嘲讽、反讽”,后来又扩展出其他4个新语义,并且大众认可度越来越高。
(二)发展趋势
网络流行语“醉了”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汇,便利了大众交流。但网络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不稳定性和时限性),“醉了”所产生的新语义最终能否被大众广泛接受,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四 结论
网络流行语“醉了”作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被大众广泛复制传播,体现了强势模因的经济性、时尚性及权威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其新语义的产生可利用生理转喻这一理论解释。但必须指出的是,醉酒后的生理反应并不能完全映射到“醉了”表示的所有情感范畴。在此,我们更侧重于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2]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5~162.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醉了;隐喻;转喻;模因论
一 “醉了”的句法语义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醉”有三个基本义项:
1.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如“醉得不省人事”
2.沉迷;过分爱好。如“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的心都醉了。”
3.用酒泡制(食品)。如“醉枣”
显然,“醉了”的基本语义是“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和“沉迷;过分爱好”。那么,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流行语“醉了”,是否还符合这两个义项呢?
“醉了”最早源自DOTA游戏解说,后来网络竞技游戏LOL(英雄联盟)开始沿用。其大意是“我服了”,使用的语境原是在游戏当中遇到像猪一样的队友时不好直说,只好说一句“我也是醉了”,蕴含嘲讽之意。
“醉了”在句中可单独作谓语,可构成“我也(真)是醉了”、“也是醉了”、“我算是醉了”、“簡直是醉了”等变式。“醉了”语义也逐渐发生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1)劳伦斯穿着比基尼那也叫艳照?看来我也真是醉了……(百度贴吧)
(2)小四娘拍的那也叫电影?我也是醉了。(西祠胡同)
(3)这画面太美了,我不敢看,然后就醉了!(重庆晚报)
(4)超市的奇葩面包竟是饺子馅,也是醉了!(凤凰网)
(5)当卢浮宫的雕像穿上衣服,也是醉了。(人民网)
(6)她说我不照顾孩子?好吧,我也是醉了。(百度贴吧)
(7)考生醉了,最萌英语试卷现法海不懂爱。(新浪网)
在具体语境中,以上7个句子表达的语义、语用功能有所不同:
(1)句“醉了”表达一种无奈、无语和无法交流的心理感受。
(2)句“醉了”表达鄙视和不屑之意,不屑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击。
(3)句的背景是一网友发了一张特别丑的照片过去,接受照片的一方说“也是醉了”表达嘲讽、反讽的意义。
(4)句“醉了”表达网友对“奇葩”面包的无力吐槽,同时表达一种惊讶之情。
(5)句的背景是一位法国摄影师运用神奇的Photoshop等现代化技术为卢浮宫裸体雕像“穿上”时髦衣服!模特只要穿着衣服、摆着与雕像一样的姿势和形态,然后借助电脑技术将雕像取代人体模特,这一惊世骇俗的作品就诞生了。编者说“也是醉了”表达对这一事件感到不可思议和惊讶之情,也含有佩服之意。
(6)句“醉了”是说话人假借喝醉酒不清醒的状态,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实则表示对方的不可理喻和自己轻微的不满。
(7)句“醉了”表现出轻微的调侃意味,网友对这一份试题的态度是“无力吐槽”,但只是一种轻微的表达。
通过以上7个实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醉了”衍生的新语义大致有以下5种:
A.一种对无奈、郁闷、无语情绪的轻微表达;
B.对人、事物的轻蔑或鄙视,不屑于对其进行回应或反击;
C.嘲讽、反讽之意;
D.感到不可思议或表惊讶之情,有时也含有佩服之意;
E.假借喝醉酒不清醒的状态,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实则表示对方的不可理喻和自己轻微的不满。
二 “醉了”用法的转变及其原因
(一)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醉了”的两个基本义项中“饮酒过量,神志不清”不带有明显的褒义或贬义色彩。而“沉迷;过分爱好”这一义项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如“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的心都醉了。”再看网络流行语“醉了”的几个语义,除了D项“感到不可思议或表惊讶之情,有时也有佩服之意”含有褒义色彩外,其余4个语义都包含贬义的感情色彩。
(二)语义的扩大与转移
“醉了”新增语义E项,是由本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扩大而来。其他的新语义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转移。
(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醉了”语义、语用功能的转变
“醉”的本义“喝醉酒”与网络流行语中衍生出来的“无奈、郁闷、轻蔑、嘲讽、不满”等语义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我们认为,可以从认知语言学情感与生理转喻的关系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例如,情感概念(转喻目标)“愤怒”对应的生理结果(转喻源)有体温升高、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脸或脖子红等。
人喝醉酒后的生理反应有:全身发热、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兴奋激动;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体温升高(全身发热)代表愤怒”这一生理转喻。“不满”是比“愤怒”程度低的情感概念,“醉了”所表示的“不满情绪”可以用这一生理转喻来解释。同样地,醉酒后产生兴奋、激动的生理反应可以转喻“不可思议或惊讶之情”。醉酒后处于意志不清甚至昏迷状态时,大脑中的语言逻辑思维几乎不起作用。映射到情感范畴,“意志不清、昏迷”可转喻“无语、无奈”等情绪,表示不想再用言语多说或表达意见。当然,醉酒后的生理反应并不能完全映射到“醉了”所表示的所有情感范畴(如:嘲讽、鄙视、轻蔑),我们在这里更侧重于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
三 从“醉了”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一)基于语言模因论视角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模因(Meme)模仿基因(Gene)一词而造,meme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中的强势模因会被人们广泛复制和传播。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语义、语用都可得到扩充。网络流行语“醉了”通过各种网络聊天工具、微博、贴吧等使用和传播,在特定语境中扩展出五种语义,这表明“醉了”语言模因的强势性。我们认为,一个词的新增语义要成为强势模因,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经济性,即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总是力求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网络流行语“醉了”表达“无奈、郁闷、无语、轻蔑、鄙视、嘲讽、不满、惊讶”等情感态度,可谓“一词多用”,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2. 时尚性,即语言富有时代气息。网络语言因为时髦、新奇,能够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和大众心理。越是时尚、新奇的语言信息越容易被人们广泛地复制和传播,也就越容易形成语言模因。“醉了”一词的其传播媒介及使用人群都体现出时尚性与新奇性的特点。
3. 权威性,具有权威性的语言信息容易为大众广泛复制、传播。那些有权势、名望、魅力人士或社交主流媒体对某个语言信息广泛运用与传播,这样就形成了语言信息的权威效应。网络流行语“醉了”最开始是由网游DOTA、LOL主播(在网游社群中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使用,后在新浪网、人民网、百度贴吧等主流社交媒体相继出现。“醉了”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不断产生新义,由最初的“嘲讽、反讽”,后来又扩展出其他4个新语义,并且大众认可度越来越高。
(二)发展趋势
网络流行语“醉了”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汇,便利了大众交流。但网络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不稳定性和时限性),“醉了”所产生的新语义最终能否被大众广泛接受,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四 结论
网络流行语“醉了”作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被大众广泛复制传播,体现了强势模因的经济性、时尚性及权威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其新语义的产生可利用生理转喻这一理论解释。但必须指出的是,醉酒后的生理反应并不能完全映射到“醉了”表示的所有情感范畴。在此,我们更侧重于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2]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