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新下發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体育素养”的概念也开始为我国中学体育老师所熟知,一些体育教师也开始探索和尝试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本文从当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具体阐述“体育素养”的基本概念,探索如何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体育素养;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方法;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在西方国家的高中院校中,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体育成绩和体育素质在升学中占比很大。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体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副科”,一直扮演着学生学习之余的“休闲活动”和“减负活动”的角色。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困宥于传统教学圈子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育项目比较少;第二,教学模式固定不变,上课的基本流程就是跑步热身,做完准备运动然后就自行解散,部分学生干脆回教室自习;第三,高中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较弱,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 什么是体育素养
教育部在新的课程实验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科素养”的教育目标,并针对各个学科的学科特征和教学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学科素养”标准。“学科素养”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组成,而是糅合各个要素于一身,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根据教育部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体育品德。健康意识,即是培养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维持身体健康状态的意识;体育文化,即要求高中生具备基本的体育常识,了解体育的科学文化内涵,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作用;身体素质,即要求高中生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能够完成基本的体育项目考核;体育意识,是指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品德,即要求高中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具有良好的体育修养,遵守体育规则,尊重对手。
三、 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设计与思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体育素养”,既要充分体现“体育素养”的五个要素,也要结合教学实际。因此,根据我多年来的高中体育教学经验,总结出了高中体育课程“模块教学法”,即将高中体育课分类分模块进行教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中“体育素养”要求,高中体育课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课程:体育基础理论课、体能基础课、体育兴趣课、体育竞赛课。下面我将具体介绍以上四类课的基本上课思路和上课方法。
(一) 体育基础理论课
体育基础理论课,是指通过课堂上课的形式,体育教师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正面作用。这一模块的课程通常在每学期上第一节体育课时进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上课:①教师讲解。体育基础理论课是体育专业必修课程,因此教师对于基本的体育常识非常熟悉。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PPT,并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以及上体育课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人体的机能,而且对于大脑发育很有帮助;在体育活动中应充分热身,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等。②观看体育理论知识片。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国家拍摄了一系列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片,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体育理论知识片让学生观看。在上完体育基础理论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做一个随堂测验,即编辑一份关于体育基础理论的试卷让学生答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体育基础理论课是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文化而设计的。体育基础理论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知道上体育课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后面的课程模块打下理论基础。
(二) 体能基础课
体能基础课,是指培养学生基本体育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课程。体能基础课是学生进行其他体育活动的基础,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基础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及上课流程:①组织学生跑步热身,跑步圈数在二到四圈范围内,视跑道长度而定;②组织热身运动,包括伸展运动、体转运动、膝关节运动、弓步、侧压、手腕脚踝关节运动等,每一个单项运动以四个八拍计时;③短跑训练。进行五十米、两百米短跑冲刺训练,每个项目做一组;④折返跑训练。设置五米、十米、二十米定点,让学生进行折返跑,该项目做两组;⑤力量训练。男生做两组俯卧撑,每组二十个,要求快起快落;女生做两组仰卧起坐,每组十五个,要求同男生一样。体能基础课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跑步和做热身运动是每次上体育课都必须要进行的热身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的身体血液充分循环流动,身体机能达到训练前的最佳状态。短跑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冲刺和加速能力。折返跑训练除了锻炼学生的冲刺加速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和能够在高速状态下瞬间反向加速的能力。力量训练主要作用是增强学生的肢体力量,除此之外,快起快落地进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也能锻炼学生的力量爆发力。总而言之,体能基础课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基础机能,为后面的体育兴趣课和体育竞赛课打下体能基础。
(三) 体育兴趣课
体育兴趣课,是指在体能基础课的基础之上,按照学生的体育项目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的授课。体育兴趣课是体能基础课的延伸,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中的体育意识的重要教学方法。体育兴趣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及上课流程:①根据学生的目标兴趣项目分组,比如可以分为篮球组、排球组、体操组等等;②将每个体育项目兴趣组匹配到相应项目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来教授项目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③课程结束要进行结课考试,比如篮球组可以考学生的投篮、上篮和运球;排球可以考学生的击球、扣球等。设置体育兴趣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进行分组,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时,能够自觉形成一定的心理活动,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 体育竞赛课
体育竞赛课,是指在学期结束时,利用上课时间组织一次小型运动会,不仅能够检验本学期的体育教学成果,而且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竞赛道德和体育修养。体育竞赛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和上课流程:①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项目小组分组进行比赛,比赛内容视兴趣项目特点而定,比如篮球组可以组织一场篮球比赛,田径小组可以组织一场三千米比赛等;②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队伍或个人给予适当地奖励。体育竞赛课事实上相当于成果检验课,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次学期总结。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公平竞赛,灌输友谊第一的比赛思想,培养学生基本的竞赛道德,提高学生的体育思想品德素养。
四、 关于创新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议
创新教学理念,重视体育教学尽管体育科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但并不意味着体育科就是副科,就应该不被重视。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在面对繁重的高考压力时身体很容易被打垮,临近高考而疾病缠身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学校管理层应该引起重视,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体魄,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着想。转变教学思路,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分模块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和体育品德,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增强体育科的学科地位。
五、 结束語
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新变化,其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学校管理层和体育教师都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以此来提高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小芳.浅析初中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J].新课程(中学),2016(4).
[2]陈刚刚.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高中生体育运动,2010(4).
[3]刘少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J].现代教育,2014(5).
作者简介:
倪杨波,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关键词:体育素养;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方法;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在西方国家的高中院校中,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体育成绩和体育素质在升学中占比很大。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体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副科”,一直扮演着学生学习之余的“休闲活动”和“减负活动”的角色。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困宥于传统教学圈子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育项目比较少;第二,教学模式固定不变,上课的基本流程就是跑步热身,做完准备运动然后就自行解散,部分学生干脆回教室自习;第三,高中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较弱,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 什么是体育素养
教育部在新的课程实验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科素养”的教育目标,并针对各个学科的学科特征和教学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学科素养”标准。“学科素养”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组成,而是糅合各个要素于一身,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根据教育部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体育品德。健康意识,即是培养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维持身体健康状态的意识;体育文化,即要求高中生具备基本的体育常识,了解体育的科学文化内涵,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作用;身体素质,即要求高中生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能够完成基本的体育项目考核;体育意识,是指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品德,即要求高中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具有良好的体育修养,遵守体育规则,尊重对手。
三、 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设计与思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体育素养”,既要充分体现“体育素养”的五个要素,也要结合教学实际。因此,根据我多年来的高中体育教学经验,总结出了高中体育课程“模块教学法”,即将高中体育课分类分模块进行教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中“体育素养”要求,高中体育课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课程:体育基础理论课、体能基础课、体育兴趣课、体育竞赛课。下面我将具体介绍以上四类课的基本上课思路和上课方法。
(一) 体育基础理论课
体育基础理论课,是指通过课堂上课的形式,体育教师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正面作用。这一模块的课程通常在每学期上第一节体育课时进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上课:①教师讲解。体育基础理论课是体育专业必修课程,因此教师对于基本的体育常识非常熟悉。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PPT,并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以及上体育课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人体的机能,而且对于大脑发育很有帮助;在体育活动中应充分热身,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等。②观看体育理论知识片。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国家拍摄了一系列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片,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体育理论知识片让学生观看。在上完体育基础理论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做一个随堂测验,即编辑一份关于体育基础理论的试卷让学生答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体育基础理论课是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文化而设计的。体育基础理论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知道上体育课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后面的课程模块打下理论基础。
(二) 体能基础课
体能基础课,是指培养学生基本体育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课程。体能基础课是学生进行其他体育活动的基础,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基础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及上课流程:①组织学生跑步热身,跑步圈数在二到四圈范围内,视跑道长度而定;②组织热身运动,包括伸展运动、体转运动、膝关节运动、弓步、侧压、手腕脚踝关节运动等,每一个单项运动以四个八拍计时;③短跑训练。进行五十米、两百米短跑冲刺训练,每个项目做一组;④折返跑训练。设置五米、十米、二十米定点,让学生进行折返跑,该项目做两组;⑤力量训练。男生做两组俯卧撑,每组二十个,要求快起快落;女生做两组仰卧起坐,每组十五个,要求同男生一样。体能基础课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跑步和做热身运动是每次上体育课都必须要进行的热身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的身体血液充分循环流动,身体机能达到训练前的最佳状态。短跑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冲刺和加速能力。折返跑训练除了锻炼学生的冲刺加速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和能够在高速状态下瞬间反向加速的能力。力量训练主要作用是增强学生的肢体力量,除此之外,快起快落地进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也能锻炼学生的力量爆发力。总而言之,体能基础课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基础机能,为后面的体育兴趣课和体育竞赛课打下体能基础。
(三) 体育兴趣课
体育兴趣课,是指在体能基础课的基础之上,按照学生的体育项目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的授课。体育兴趣课是体能基础课的延伸,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中的体育意识的重要教学方法。体育兴趣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及上课流程:①根据学生的目标兴趣项目分组,比如可以分为篮球组、排球组、体操组等等;②将每个体育项目兴趣组匹配到相应项目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来教授项目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③课程结束要进行结课考试,比如篮球组可以考学生的投篮、上篮和运球;排球可以考学生的击球、扣球等。设置体育兴趣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进行分组,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时,能够自觉形成一定的心理活动,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 体育竞赛课
体育竞赛课,是指在学期结束时,利用上课时间组织一次小型运动会,不仅能够检验本学期的体育教学成果,而且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竞赛道德和体育修养。体育竞赛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和上课流程:①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项目小组分组进行比赛,比赛内容视兴趣项目特点而定,比如篮球组可以组织一场篮球比赛,田径小组可以组织一场三千米比赛等;②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队伍或个人给予适当地奖励。体育竞赛课事实上相当于成果检验课,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次学期总结。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公平竞赛,灌输友谊第一的比赛思想,培养学生基本的竞赛道德,提高学生的体育思想品德素养。
四、 关于创新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议
创新教学理念,重视体育教学尽管体育科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但并不意味着体育科就是副科,就应该不被重视。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在面对繁重的高考压力时身体很容易被打垮,临近高考而疾病缠身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学校管理层应该引起重视,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体魄,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着想。转变教学思路,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分模块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和体育品德,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增强体育科的学科地位。
五、 结束語
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新变化,其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学校管理层和体育教师都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以此来提高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小芳.浅析初中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J].新课程(中学),2016(4).
[2]陈刚刚.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高中生体育运动,2010(4).
[3]刘少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J].现代教育,2014(5).
作者简介:
倪杨波,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