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之上乘就是‘如来’,什么是如来?恰如字面解,如你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样,能在经历世事的过程中,保持‘如来’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就是最好的状态。”
我从最开始接触《道德经》到后来接触佛经,这个过程也有20多年了,最大的体会就是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对世界观的认知,是哲学。佛教和佛学在我看来是不一样的,佛教是一种宗教,佛学则是一种哲学门派。因为这佛学里有它的大智慧,因此渐渐被人们所崇拜和神话,才演变成一种宗教形式。从最初的源头来说,无论是道学还是佛学,都是无神论者。
在谈论佛经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佛?很多人说修佛、修心,首先至少要弄清楚佛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把它理解成一种宗教形式、迷信、庙里的神像菩萨,这样我们就陷入一种有形的状态中。其实说到底,佛就是智慧。
关于“智慧”的说文解字
再进一步说,智慧是什么?很多人念《心经》《金刚经》,其实这些都属于般若经,般若就是智慧,当时的人没法译了,就译成“般若”。要理解这个大智大慧,其实把字拆开就知道了,首先看“智”,拆开就是“知”、“曰”,就是每天都看一点儿、学一点儿、知道一点儿,讲的是要积累。再看“慧”,拆开就是“两座大山‘丰’”,“一座横山”,还有“心”,意思就是不管是多大的压力或者是阻碍都要把它放倒。要,己、无挂碍,只有这样心里才会有转机。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再来想想“压力”和“心碎”的关系,从人身上的两种压力——生理的和心理的来比较,最沉重的是那个无形的,所以我们会说“心碎”不会说“身碎”。那这个压力是什么?还是拆开来看,无非是细小的、一“点点”的尘“土”被压叠在了一起,看“压”字字体构成里既没有“三座大山”类的东西,也没有“水深火热”的偏旁,意思就是所有的重压拆分开后都只是“尘劳”。而心碎的“碎”字,不也是因为一点儿小石头而死掉了?所以我们老说要“放”,比如“放心”,这就是中国字的智慧。
“放”出能量
以前有个信徒去拜访赵州禅师,因为没有准备礼品就道歉说:“对不起,我空手而来。”赵州禅师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信徒就不明白了。说:“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赵州答道:“那你就带回去好了。”
——这个故事虽然拗口,但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道理:“放”的智慧。信徒放不开的不是没带礼品这件事,而是观念,赵州无非是要告诉他,放开观念,事情就完整了。
比如我在办企业的过程里遇到过很多困难,有大有小,这种时候,第一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如果个人解决不了就寻求帮助,如果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我们”可以解决的范围时。就不要非要去“为”这个“不可为”,想明白了这个“放”的道理,就能在不可为的时候不硬为之,只要顺势去做,这样反而就放心了,而当你放下心来,事情往往就化解了、做成了。
《六祖坛经》有个观点说,人生下来,本性就最圆满和完美。其实这种禅宗的思想在《圣经》里也有印证,“上帝对人说:‘我造你的时候,你和我一样多,而现在你却比我多了很多东西。’”所以当你肩膀上挑着担子,挑不动的时候就暂时把它放下,这和“撂挑子”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当你心中有很大压力,想不明白的时候,你很难做成什么事情,只有先“放”开,不在此山中了,才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你就能产生其他的能量。这是一个需要修炼的过程,人生有很多的机会(困难)可以让人去从中习得,当习得时,就可以心想事成了。
读佛经,我的收获就是“三心两意”,即“平常心、方便心、慈悲心”,还有“诚意”和“创意”。你可能会奇怪,怎么还会学到创意?其实这个创意就是让我做什么事情都知晓不是只有一条大路可以通到罗马。时时读经,才能在这个过程里学会理性地、审美地、包容地、自在地生活。
我从最开始接触《道德经》到后来接触佛经,这个过程也有20多年了,最大的体会就是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对世界观的认知,是哲学。佛教和佛学在我看来是不一样的,佛教是一种宗教,佛学则是一种哲学门派。因为这佛学里有它的大智慧,因此渐渐被人们所崇拜和神话,才演变成一种宗教形式。从最初的源头来说,无论是道学还是佛学,都是无神论者。
在谈论佛经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佛?很多人说修佛、修心,首先至少要弄清楚佛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把它理解成一种宗教形式、迷信、庙里的神像菩萨,这样我们就陷入一种有形的状态中。其实说到底,佛就是智慧。
关于“智慧”的说文解字
再进一步说,智慧是什么?很多人念《心经》《金刚经》,其实这些都属于般若经,般若就是智慧,当时的人没法译了,就译成“般若”。要理解这个大智大慧,其实把字拆开就知道了,首先看“智”,拆开就是“知”、“曰”,就是每天都看一点儿、学一点儿、知道一点儿,讲的是要积累。再看“慧”,拆开就是“两座大山‘丰’”,“一座横山”,还有“心”,意思就是不管是多大的压力或者是阻碍都要把它放倒。要,己、无挂碍,只有这样心里才会有转机。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再来想想“压力”和“心碎”的关系,从人身上的两种压力——生理的和心理的来比较,最沉重的是那个无形的,所以我们会说“心碎”不会说“身碎”。那这个压力是什么?还是拆开来看,无非是细小的、一“点点”的尘“土”被压叠在了一起,看“压”字字体构成里既没有“三座大山”类的东西,也没有“水深火热”的偏旁,意思就是所有的重压拆分开后都只是“尘劳”。而心碎的“碎”字,不也是因为一点儿小石头而死掉了?所以我们老说要“放”,比如“放心”,这就是中国字的智慧。
“放”出能量
以前有个信徒去拜访赵州禅师,因为没有准备礼品就道歉说:“对不起,我空手而来。”赵州禅师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信徒就不明白了。说:“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赵州答道:“那你就带回去好了。”
——这个故事虽然拗口,但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道理:“放”的智慧。信徒放不开的不是没带礼品这件事,而是观念,赵州无非是要告诉他,放开观念,事情就完整了。
比如我在办企业的过程里遇到过很多困难,有大有小,这种时候,第一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如果个人解决不了就寻求帮助,如果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我们”可以解决的范围时。就不要非要去“为”这个“不可为”,想明白了这个“放”的道理,就能在不可为的时候不硬为之,只要顺势去做,这样反而就放心了,而当你放下心来,事情往往就化解了、做成了。
《六祖坛经》有个观点说,人生下来,本性就最圆满和完美。其实这种禅宗的思想在《圣经》里也有印证,“上帝对人说:‘我造你的时候,你和我一样多,而现在你却比我多了很多东西。’”所以当你肩膀上挑着担子,挑不动的时候就暂时把它放下,这和“撂挑子”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当你心中有很大压力,想不明白的时候,你很难做成什么事情,只有先“放”开,不在此山中了,才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你就能产生其他的能量。这是一个需要修炼的过程,人生有很多的机会(困难)可以让人去从中习得,当习得时,就可以心想事成了。
读佛经,我的收获就是“三心两意”,即“平常心、方便心、慈悲心”,还有“诚意”和“创意”。你可能会奇怪,怎么还会学到创意?其实这个创意就是让我做什么事情都知晓不是只有一条大路可以通到罗马。时时读经,才能在这个过程里学会理性地、审美地、包容地、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