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相关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状况,探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的途径:一要加强理论教育,二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三要开展社会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状;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63-02
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主要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事物的基本观点、主要看法和根本认识。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决定着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性质,关联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状况
(一)对眼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数据显示:社会主义的美好得到了大学生的肯定。在问及“你眼中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55.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很美好,是超越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能够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的社会,是劳动人民能够幸福生活的社会,是劳动人民的热情、积极性、创造性生机勃勃的社会。”总体上,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是认同社会主义,真心信仰社会主义未来的美好。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认识。调查显示,77.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的统一,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有84.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从长期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能促进中国繁荣的创新之路”。
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主义质疑。调查中,有27.3%的大学生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够快、够假、够混乱”。同时,有30.1%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22.8%的大学生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同时,有27.3%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
(三)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认识。调查显示,高达85.72%的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在问及“你认为我国能否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有37.5%的大学生选择“充满信心”,有48.19%的大学生选择“较有信心”。许多大学生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写道:“真心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希望中国实现民族富强”他们对祖国的发展深深的祝福,立定报国大志。认为,“社会主义曾经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也必将能够进一步振兴中国,而为了这一伟大目标终身奋斗、辛勤劳作,则是最幸福的。今天,对我们来说,只有把自己同共产主义的崇高、灿烂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获得个人价值的最大发挥”。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前途迷茫、困惑。调查显示,有10.8%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缺乏信心;有22.8%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和走向趋同表示“同意”。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前景的认识。调查中,有52.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功“很大”。有80.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有75.3%的大学生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更美丽、更强”。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缺乏信心。调查中,有24.6%的大学生否认“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仍将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31.4%的大学生对于“私有化是我国未来的必然趋势”的观点表示“同意”。
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整体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政治信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事实判断,国家经济形势好就认同,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发生动摇。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表现出模糊性、趋利性、世俗化。”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观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尤为迫切。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
(一)加强理论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促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掌握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越扎实,社会主义信念就越坚定。因此要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和精神来教育、说服、激励当代大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是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虽然当代资本主义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当代社会主义遭到了重大挫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客观趋势。二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认识社会主义事业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失误以至挫折,从而坚定当代大学生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要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具体说,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不仅要让他们看到社会上主流的、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了解社会上存在着真、善、美的同时也不回避社会上存在的假、恶、丑现象。帮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理性思维,正确认识和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正视现实。对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作出合情合理的解答。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的视角去考察、审视当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信念。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评论结合起来。要科学地分析评论与回答西方社会思潮有关的各种理论问题,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识别能力。具体说,对大学生要求了解、探索西方社会思潮的愿望,给予积极的引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西方文化思潮进行辨证分析的学习。如举办学术讲座,通过专家学者解读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和评价西方思潮,使大学生学会比较和鉴别,抵御错误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科学地分析评论各种社会思潮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明辨是非,不仅提高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而且对西方社会思潮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优化育人环境
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工程,既需要家庭的耳提面命、也需要学校的循循教育,还需要社会榜样的树立、科学价值观的传播,通过三管齐下避免此消彼长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应通过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人文精神熏陶,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一方面,从校园的建筑、宣传栏的布置、校徽校歌的设计、特色网站的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个级别的比赛、文体演出活动、大学生运动会等多方面人手,都围绕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主题,烘托校园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获得健康的精神食粮,切身接受到社会主义教育,从而激发爱国热情、焕发报效祖国的豪情。另一方面,打造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品味的校园景观文化,以外在的优美环境和潜在的人文精神,培育公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滋养人才。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及时通报学生的思想状态,加强教育成效。
政府必须努力净化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倡导创造的良好氛围,用正确的舆论教育、引导学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学生的小世界,以大社会保护小世界。例如报纸、杂志、影视、宣传等部门,都应该用正确的思想去影响、熏陶大学生,给他们以健康的精神食粮;社会团体、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应该从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生活上体贴,精神上关爱,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各类网站要把握正确导向,注重价值引导,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建立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利大环境。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将是未来改革开放的建设者,父母们要从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支持配合学校教育,研究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通过定期参加专题讲座、订阅家庭教育书籍、参与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艺术。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特点,时刻关注孩子思想动态,生活和学习中多注意和孩子交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规导,保持与学校、社会相同的教育方向,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发挥实践效用
1、校园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依托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知识讲座、主题论坛、系列纪念活动等、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思想交流氛围,使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在思辨和比较中逐步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并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1)通过参加包括理论读书活动、马列小组活动、时事政治讨论会、观看宣传片、专题宣传、专题调查等活动,如“十八大精神学习、改革开放35年征文活动”等热点问题的宣讲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国情、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举国大事等增强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追求;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解国情政策、积极行动奉献服务社会;(2)结合传统节庆日、国家重大事件的纪念和建校周年庆典等活动,如国庆日、建党建军日、毛泽东、邓小平诞辰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有助于了解祖国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化,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学生对国家、人民、学校的热爱和归属认同,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2、校外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三下乡”、革命传统教育和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到企业、农村、社区去感受、体验,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坚定理想信念。如:(1)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军事展览馆、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和标志性纪念地,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来直观地感受历史;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拜访和慰问老红军、老八路等革命前辈或新时期的民族楷模、时代标兵等等,通过这种真人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来培养他们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开展以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开发区,新农村,住宅小区等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到贫困地区、基层从事教育、农业科技推广、或城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共建和谐社区等志愿服务。大学生既可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又可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从而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变迁与发展。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而且大学生可以真切地内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感受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把自己的未来归宿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立足现实,增强社会历史责任感,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校园和校外社会实践,使得校园和校外社会主义观培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内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使大学生逐渐强化社会主义认知,形成社会主义情感,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状;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63-02
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主要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事物的基本观点、主要看法和根本认识。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决定着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性质,关联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状况
(一)对眼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数据显示:社会主义的美好得到了大学生的肯定。在问及“你眼中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55.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很美好,是超越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能够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的社会,是劳动人民能够幸福生活的社会,是劳动人民的热情、积极性、创造性生机勃勃的社会。”总体上,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是认同社会主义,真心信仰社会主义未来的美好。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认识。调查显示,77.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的统一,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有84.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从长期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能促进中国繁荣的创新之路”。
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主义质疑。调查中,有27.3%的大学生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够快、够假、够混乱”。同时,有30.1%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22.8%的大学生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同时,有27.3%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
(三)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认识。调查显示,高达85.72%的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在问及“你认为我国能否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有37.5%的大学生选择“充满信心”,有48.19%的大学生选择“较有信心”。许多大学生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写道:“真心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希望中国实现民族富强”他们对祖国的发展深深的祝福,立定报国大志。认为,“社会主义曾经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也必将能够进一步振兴中国,而为了这一伟大目标终身奋斗、辛勤劳作,则是最幸福的。今天,对我们来说,只有把自己同共产主义的崇高、灿烂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获得个人价值的最大发挥”。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前途迷茫、困惑。调查显示,有10.8%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缺乏信心;有22.8%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和走向趋同表示“同意”。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前景的认识。调查中,有52.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功“很大”。有80.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有75.3%的大学生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更美丽、更强”。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缺乏信心。调查中,有24.6%的大学生否认“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仍将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31.4%的大学生对于“私有化是我国未来的必然趋势”的观点表示“同意”。
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整体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政治信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事实判断,国家经济形势好就认同,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发生动摇。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表现出模糊性、趋利性、世俗化。”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观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尤为迫切。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
(一)加强理论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促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掌握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越扎实,社会主义信念就越坚定。因此要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和精神来教育、说服、激励当代大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是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虽然当代资本主义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当代社会主义遭到了重大挫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客观趋势。二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认识社会主义事业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失误以至挫折,从而坚定当代大学生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要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具体说,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不仅要让他们看到社会上主流的、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了解社会上存在着真、善、美的同时也不回避社会上存在的假、恶、丑现象。帮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理性思维,正确认识和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正视现实。对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作出合情合理的解答。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的视角去考察、审视当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信念。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评论结合起来。要科学地分析评论与回答西方社会思潮有关的各种理论问题,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识别能力。具体说,对大学生要求了解、探索西方社会思潮的愿望,给予积极的引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西方文化思潮进行辨证分析的学习。如举办学术讲座,通过专家学者解读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和评价西方思潮,使大学生学会比较和鉴别,抵御错误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科学地分析评论各种社会思潮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明辨是非,不仅提高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而且对西方社会思潮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优化育人环境
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工程,既需要家庭的耳提面命、也需要学校的循循教育,还需要社会榜样的树立、科学价值观的传播,通过三管齐下避免此消彼长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应通过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人文精神熏陶,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一方面,从校园的建筑、宣传栏的布置、校徽校歌的设计、特色网站的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个级别的比赛、文体演出活动、大学生运动会等多方面人手,都围绕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主题,烘托校园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获得健康的精神食粮,切身接受到社会主义教育,从而激发爱国热情、焕发报效祖国的豪情。另一方面,打造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品味的校园景观文化,以外在的优美环境和潜在的人文精神,培育公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滋养人才。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及时通报学生的思想状态,加强教育成效。
政府必须努力净化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倡导创造的良好氛围,用正确的舆论教育、引导学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学生的小世界,以大社会保护小世界。例如报纸、杂志、影视、宣传等部门,都应该用正确的思想去影响、熏陶大学生,给他们以健康的精神食粮;社会团体、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应该从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生活上体贴,精神上关爱,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各类网站要把握正确导向,注重价值引导,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建立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利大环境。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将是未来改革开放的建设者,父母们要从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支持配合学校教育,研究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通过定期参加专题讲座、订阅家庭教育书籍、参与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艺术。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特点,时刻关注孩子思想动态,生活和学习中多注意和孩子交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规导,保持与学校、社会相同的教育方向,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发挥实践效用
1、校园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依托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知识讲座、主题论坛、系列纪念活动等、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思想交流氛围,使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在思辨和比较中逐步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并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1)通过参加包括理论读书活动、马列小组活动、时事政治讨论会、观看宣传片、专题宣传、专题调查等活动,如“十八大精神学习、改革开放35年征文活动”等热点问题的宣讲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国情、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举国大事等增强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追求;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解国情政策、积极行动奉献服务社会;(2)结合传统节庆日、国家重大事件的纪念和建校周年庆典等活动,如国庆日、建党建军日、毛泽东、邓小平诞辰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有助于了解祖国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化,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学生对国家、人民、学校的热爱和归属认同,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2、校外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三下乡”、革命传统教育和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到企业、农村、社区去感受、体验,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坚定理想信念。如:(1)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军事展览馆、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和标志性纪念地,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来直观地感受历史;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拜访和慰问老红军、老八路等革命前辈或新时期的民族楷模、时代标兵等等,通过这种真人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来培养他们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开展以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开发区,新农村,住宅小区等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到贫困地区、基层从事教育、农业科技推广、或城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共建和谐社区等志愿服务。大学生既可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又可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从而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变迁与发展。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而且大学生可以真切地内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感受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把自己的未来归宿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立足现实,增强社会历史责任感,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校园和校外社会实践,使得校园和校外社会主义观培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内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使大学生逐渐强化社会主义认知,形成社会主义情感,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