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把知识装进口袋里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i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大陆讲课和咨询时发现,很多管理者总喜欢课后向我要数据文件、要电子课件,得到以后立即就拷入U盘装进口袋“珍藏”起来。我过些日子与他们联系时发现,超过半数的人,从来没有打开过这些“千方百计”得到的信息;一些实用的窗体表格或管理检查表,得到以后从没有使用过;甚至于一些实用的立即就能上手的PPT档案,最后要用时却忘记自己已经拥有了!
  当我们学习完,急着把学习得来的知识装进自己的口袋,像酿酒一般放入地窖珍藏起来的时候,知识就失去了讨论、增值的机会;更何况,一个人穷极一生所能钻研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若无法透过分享增广见识,恐怕大部分的时候,会钻研到很小的区域里去琢磨一些“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却还很自得其乐。
  现代人真该感谢互联网的发明,通过这个信息流通的平台,加速了知识的分享与传播,让我们避免重复开发重复研究的浪费,且能藉由不断的交流修正,更加发挥知识的价值。知道知识而不懂运用分享时,知识是没有效益的。
  古时有个穷书生小杨,碍于生活困顿又无一技之长,读书之外只好帮别人劈木柴。为了省钱,小杨在路上胡乱买了一把便宜的斧头去劈柴赚钱。当小杨接了这份工作后,发现没啥时间读书了,因为每天旧木柴没劈完,新的又送来了,结果愈堆愈多,搞到天天拼命加班。有好心人提醒他:“你的斧头很钝,所以效率甚差,只要将斧头磨利即可改善。”小杨头也不回地答道:“工作都做不完了,哪有时间磨斧头?”好心者仍不死心,问道:“那你何时有空磨利斧头?”小杨有气无力应道:“等我劈完这堆木柴再说。”
  
  看完这故事,你认为小杨缺乏什么?是专业知识、好工具还是清晰的脑袋……如果你是小杨,你会如何做?
  (1)买斧头前,首先在互联网上搜寻比较各家的质量与售价,再看看他人使用后的评价。
  (2)工作中,在互联网上搜寻劈木柴的知识与技术窍门,同时把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请大家提供建议。
  (3)如果业务量太大,考虑把劈柴工作外包的信息放在网络上,谈好条件后请他人代劳以赚取差价。
  ……
  
  故事的最后,小杨成为穷状元或是弃文从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分享所带来的便利性与效益是难以形容的。著名作家李敖是个不会用计算机的人,在大陆访问时有人问他:“现在是一个信息科技的时代,你不用计算机,怎么跟得上时代?你的知识如何胜过用计算机的人?”李敖的回答很妙,他说:“现代的人不怕没知识!怕的是知识太多,不晓得分类、整理与运用!”
  2001年创建的“维基百科”便是一个很好的镜鉴。它是一个由众人协同创作的在线百科全书,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作者完全是无酬且自愿的,其中的创作者包括了第一流的学者专家,也包括毫无学术资历的贩夫走卒,但他们在条目上的编辑、改写的权利是完全相同的。维基百科网站的管理者只有5位全职员工,网站不收费、也不接受广告,完全依赖捐赠,但它建立百科内容的工作速度、它所完成条目的内容水平以及它被信赖使用的状况,到目前为止都是史无前例的。截至2007年12月,维基百科条目数第一的英文维基百科已有210万个条目,而所有253种语言的版本共突破900万个条目,总用户也超越1000万人,大部分页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浏览器进行阅览和修改。英文维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他计划的产生,例如维基新闻、维基教科书等等。数年之间,维基百科累积的内容便超越“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10倍以上。为什么?只因为“分享与运用”!
  近年知识管理成为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我遍观中外企业,针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有以下两点重要提醒。
  组织面。现行组织多按照功能类别的分工方式,将组织纵切成营销、生产、研发与职能行政等部门,这种壁垒分明的分工体系,不利于知识的发展与应用。例如研发部门总是只有不及时的二手信息,他们很不容易从营销部门等第一线的人员那里取得对于顾客的了解,以修正他们研发产品的方向。企业一定要有横向的专责单位去进行协调整合(例如项目管理办公室PM Office),才能克服。
  信息面。建置了知识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并不代表成功。我们须牢记“信息科技顶多是一种催化剂和媒介,永远不会是一个解决方案,所以它们不会解决问题”。关键是在于内容以及分享运用内容的人。
  
  知识分享是组织知识管理议题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组织内的个人知识,必须通过“分享”、“运用”才能外化、产生综合效果,才能更新与修改并传递给所有需要的人。也就是说,知识不应该仅是静态的存量管理,更应该注重的是动态的流量管理。所以每当我的客户,积极建置组织内的知识管理平台时,我总是告诉他们,知识平台的建置达标率固然重要,但知识平台的阅读使用率与实务运用率,才是重点。
  中国的企业千千万,能将知识管理导入正轨、形成风气并时时检讨改善的又有多少?能运用这股无形资产的力量,去创造企业价值的又有多少?打开你计算机中的小数据库或是U盘,好好将你已拥有的知识整理一下吧!今天,就先从你个人的知识管理做起吧!别只是整天忙着劈柴了!(作者系安元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远东暨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CEO)
其他文献
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任何科技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好或坏两种结果,就像每一个科技时代都有赢家和输家一样。就大多数发达国家人们的日常经验而言,互联网给零售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任何行业都无法比拟的。网上购物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购物体验,它造就了20世纪最响亮的品牌,还将形成即将在21世纪主宰一方的新时代品牌。  场景化成熟度模型  要在第一时间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场景是一
期刊
当你身处一个热点之中的时候,你总是能够感知到。你会觉得精力充沛、充满活力,你的脑子里满是想法,你周围的人也能分享到你的快乐和激动之情。那种活力是如此的清晰可见、闪亮夺目。在这些时刻,你和别人早已熟知的事物变得更加明晰,而创造新的价值则变得更为可能;别人的想法和感悟会奇迹般地与你自己的合二为一,进而迸发出新的点子、想法和创意;你们可以共同探索那些以前曾经显得模糊不清、遥不可及的难题。我们都能记起身处
期刊
构建数字世界  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是一个产品对一个产品的颠覆;移动网络取代固定网络也是一个产品对一个产品的颠覆;Android/iOS操作系统取代Symbian系统还是一个产品对一个产品的颠覆。  如图1所示,第一圈的产品对产品的颠覆叠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行业对另外一个行业的颠覆: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互联网。  行业颠覆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换代和时代的变换。比如: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衰落,就是时代变
期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创造力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团队作为组织运行的基本单位,在为组织提供新颖、灵活、富有创造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团队创造力成为组织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团队认知是团队集体的知识结构,影响团队表征、收集、分享与整合任务相关信息的一系列认知加工过程。而实际上,创造过程本质上是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团队如何对现有信息进行重新表征和加工,
期刊
谈到“东亚企业精神”这个主题,许多学术界人士都会联想到:德国社会学大师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了一系列论文,析论基督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辏合之处。韦伯注意到:十六世纪之后,欧洲许多改信基督新教的地区,譬如荷兰、英国、日耳曼等地的贵格教会(Quakers)和浸信教会(Baptists)辖区,其商业和经济活动都有蓬勃的发展。这些国家境
期刊
一个知名品牌承载不了众多的产品线,这个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经营原则。恐怕老罗在参加“定位理论研讨会”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既成事实了该怎么调整?品牌总监所说的“没有竞争优势的事业部就应该砍掉”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可是,没有开对方子。  我相信CEO老罗的决策不是出于面子,是很理性地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如果贸然砍掉一个事业部,有几个实际问题是需要马上回答的:砍掉某个事业部,该事业部的员工怎么办?留用还是遣
期刊
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市场潮起潮落带来的眩晕?  工业化进程,怎样处理GDP数字与产业链的平衡?  资本化生存,何以从“风险区”跃至“信用高地”?  内需拉动期,怎样实现促增长与稳民生的双驱动?    本刊特邀主编杨建国,对话三门峡市市长杨树平,为您解码:一个城市该如何跨越产业风险与信用低谷。    “一锨煤要卖出六锨煤的价钱”    杨建国:资源型城市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由此,一些
期刊
在管理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相当于奶粉中“三聚氰胺”的类似“添加剂”。比如为了通过某种检测或者认证,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一些活动;再如为了落实某种责任,采用的“立军令状”、“签保证书”等方式;还有如人手一本某种宣传教育性质的手册,到处悬挂的标语口号;参观学习、整风长征等等。不属于管理职能或者管理要素,但却能够对管理形成补充效应的举措,都可称之为管理“添加剂”。  积极正面的添加剂,就像食品中能够增加
期刊
王安石在二次罢相之后,新法就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在宋神宗的坚持下,熙宁新法在元丰年间依然坚持下来,直到元祐更化才被全盘否定,所以,人们一般把熙宁与元丰视为一体,将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称为熙丰新法。  熙丰新法的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改革,二是学校与科举改革,三是军事改革。  熙丰新法首先是从经济切入的,第一个颁布的新法是均输法。所谓均输,即对物流的调节,就其本质而言,是由国家掌握物流,剥夺富
期刊
在营销领域,菲利普·科特勒的成就首屈一指。科特勒之前,关于营销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产品、价格、地点、促销的分析基础上,科特勒对这种营销理论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使自己站在了营销研究的最前列。从科特勒开始,营销学真正树立了顾客至上的观念,营销的本质由产品销售转变为满足顾客价值。由此出发,科特勒提出了营销战略。而战略层次的营销研究,又使营销变成了整个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管理学与营销学融为一体,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