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ICT技术日新月异,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对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需求类型日趋多样化,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现代通信行业发展需求,让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够无缝对接,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猛,从2009年1月3G网络开始建设,到2013年12月4G牌照的发放,移动通信产业的升级在以极快的速度推进,尽管许多移动用户仍在使用3G或只是最近才升级到4G LTE通信网络,2016年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已推出布局时间表。
由此移动通信行业需求大量掌握移动通信相关岗位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针对市场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通常不具备移动通信岗位相应的技能,他们具备的大多是不牢固的单薄理论,几乎没有接触过移动通信岗位的真实环境,缺乏移动通信岗位的基本从业能力。究其原因,第一是由于移动通信设备价值昂贵且更新换代太快,同时,学校教师缺乏一线岗位技术能力,学校无法建立实时追踪企业岗位的真实实践环境;第二是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技术和服务敏感性,无法安排未经企业严格培训的在校生参加顶岗实习,难以构建学生岗位能力训练的实战环境。因此,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看,脱离企业实际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出与企业岗位对接的真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应该坚持以服务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因此,建设具有企业环境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是本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接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兴奋的”和“关键点”。但传统的校企合住模式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校企双方都没有真正的考虑到专业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大多是通过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人员进校参与课程教学等方式,这种模式时间短、持续性差,参与的学生规模受到软硬件环境、成本、时间等多重限制。大多数企业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认为只是打短期工,考虑到成本,因此不会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没有考虑学生长远职业规划。而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又认为学不到专业知识,没有职业晋升空间,也无心长期在企业工作,一有机会就跳槽与转行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难以达到持续性深度融合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由于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功能较为单一、生产性实践项目无法开展,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最大障碍,在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运转规律不能保持一致,导致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因时空错位而无法实施,同时企业在专业系统性与理论方面又较为欠缺,基地吸收学生实习与就业稳定性、持续性较差,学生就业依然以自谋职业为主,实践教学基地的效率不高。
针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校企协同、融合创新,打造集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学习,就业与创新创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在设计上充分体现行业技术与技术应用创新,实训室以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及设备为原型,实训内容侧重技术技能训练,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测试、设计等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600多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移动运营商现网运行的无线接入网、传输网、核心网的架构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3G、4G分布式基站、光传输设备、核心网设备、宽带接入设备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規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面向本地区域的行业需求,选择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优质通信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为校企长期持续性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2)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教学需求,同时也要保证企业生产的需求与安排,本着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原则,根据职业标准、岗位技能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高职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专业技能课程体系。通过深度互动与绑定发展,将企业的优质技术资源引入学校,确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指导思想。
3)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多样,灵活的合作方式。
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根据企业生产与项目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企业正常工作的需求。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1+0.5+1+0.5或者1.5+1.5等灵活多变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学习地点选择、实习管理、就业服务、在岗培训等方面实行柔性化管理。
在课程安排上,技术技能类课程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段中,专业系统理论课程按基础与提高两个部分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职业素质类课程则结合学生素质形成特点分解在各学段中,并根据学期项目的需要,弹性安排学段课程的学习顺序。
在学习系统课程阶段,采用“职业模拟”教学模式,实现技术技能及职业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把行业工作状态,工作意识和管理方式等引入课堂,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校企互通,专兼结合“校企混编”的创新模式
将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导师混编整合为一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与教师特点灵活安排授课。校内教师为保证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不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与锻炼,并且需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培训教师实践能力较强,但在授课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系统性等方面有一定不足,通过校内教师的培训,提升专业授课技能。通过混编整合培训,校企双方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打造了“双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破解了双师结构教师的技能保鲜难题。
5)不断创新教学资源,打造多样化知识传递平台
随着“互联网+”“ICT”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在产业经济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不同产业协同发展,结合移动通信专业发展的特点,我校着力打造“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学资源平台。
在我校“数字化学习中心” 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需求为驱动的建设理念,充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持续更新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做到科学分类、有效整合、收集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领先技术、生产实践资源以及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由学校教学资源、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和职教立交桥资源等四大学习模块所组成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着重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企业均可以享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
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掀起一场内部的“自我革命”,培养大量具有优秀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急需。
总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于社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积极推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将技术进步过程和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融入专业建设,与各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实现共同成长,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丽 廖海洲 张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研究 2011.3
[2] 刘俊 田丽洁 劳文薇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职业技术教育,2010
[3] 韦泽训 构建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4] 叶剑锋 何国荣 管明祥 王瑞春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与举措中国科技信息 2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猛,从2009年1月3G网络开始建设,到2013年12月4G牌照的发放,移动通信产业的升级在以极快的速度推进,尽管许多移动用户仍在使用3G或只是最近才升级到4G LTE通信网络,2016年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已推出布局时间表。
由此移动通信行业需求大量掌握移动通信相关岗位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针对市场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通常不具备移动通信岗位相应的技能,他们具备的大多是不牢固的单薄理论,几乎没有接触过移动通信岗位的真实环境,缺乏移动通信岗位的基本从业能力。究其原因,第一是由于移动通信设备价值昂贵且更新换代太快,同时,学校教师缺乏一线岗位技术能力,学校无法建立实时追踪企业岗位的真实实践环境;第二是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技术和服务敏感性,无法安排未经企业严格培训的在校生参加顶岗实习,难以构建学生岗位能力训练的实战环境。因此,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看,脱离企业实际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出与企业岗位对接的真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应该坚持以服务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因此,建设具有企业环境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是本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接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兴奋的”和“关键点”。但传统的校企合住模式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校企双方都没有真正的考虑到专业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大多是通过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人员进校参与课程教学等方式,这种模式时间短、持续性差,参与的学生规模受到软硬件环境、成本、时间等多重限制。大多数企业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认为只是打短期工,考虑到成本,因此不会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没有考虑学生长远职业规划。而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又认为学不到专业知识,没有职业晋升空间,也无心长期在企业工作,一有机会就跳槽与转行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难以达到持续性深度融合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由于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功能较为单一、生产性实践项目无法开展,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最大障碍,在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运转规律不能保持一致,导致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因时空错位而无法实施,同时企业在专业系统性与理论方面又较为欠缺,基地吸收学生实习与就业稳定性、持续性较差,学生就业依然以自谋职业为主,实践教学基地的效率不高。
针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校企协同、融合创新,打造集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学习,就业与创新创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在设计上充分体现行业技术与技术应用创新,实训室以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及设备为原型,实训内容侧重技术技能训练,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测试、设计等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600多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移动运营商现网运行的无线接入网、传输网、核心网的架构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3G、4G分布式基站、光传输设备、核心网设备、宽带接入设备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規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面向本地区域的行业需求,选择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优质通信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为校企长期持续性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2)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教学需求,同时也要保证企业生产的需求与安排,本着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原则,根据职业标准、岗位技能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高职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专业技能课程体系。通过深度互动与绑定发展,将企业的优质技术资源引入学校,确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指导思想。
3)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多样,灵活的合作方式。
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根据企业生产与项目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企业正常工作的需求。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1+0.5+1+0.5或者1.5+1.5等灵活多变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学习地点选择、实习管理、就业服务、在岗培训等方面实行柔性化管理。
在课程安排上,技术技能类课程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段中,专业系统理论课程按基础与提高两个部分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职业素质类课程则结合学生素质形成特点分解在各学段中,并根据学期项目的需要,弹性安排学段课程的学习顺序。
在学习系统课程阶段,采用“职业模拟”教学模式,实现技术技能及职业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把行业工作状态,工作意识和管理方式等引入课堂,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校企互通,专兼结合“校企混编”的创新模式
将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导师混编整合为一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与教师特点灵活安排授课。校内教师为保证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不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与锻炼,并且需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培训教师实践能力较强,但在授课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系统性等方面有一定不足,通过校内教师的培训,提升专业授课技能。通过混编整合培训,校企双方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打造了“双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破解了双师结构教师的技能保鲜难题。
5)不断创新教学资源,打造多样化知识传递平台
随着“互联网+”“ICT”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在产业经济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不同产业协同发展,结合移动通信专业发展的特点,我校着力打造“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学资源平台。
在我校“数字化学习中心” 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需求为驱动的建设理念,充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持续更新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做到科学分类、有效整合、收集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领先技术、生产实践资源以及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由学校教学资源、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和职教立交桥资源等四大学习模块所组成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着重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企业均可以享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
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掀起一场内部的“自我革命”,培养大量具有优秀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急需。
总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于社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积极推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将技术进步过程和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融入专业建设,与各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实现共同成长,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丽 廖海洲 张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研究 2011.3
[2] 刘俊 田丽洁 劳文薇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职业技术教育,2010
[3] 韦泽训 构建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4] 叶剑锋 何国荣 管明祥 王瑞春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与举措中国科技信息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