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介绍陈鹤琴生平的基础上,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陈鹤琴著作《家庭教育》的介绍; (2)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3)在学习接受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
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教育研究者来说,陈鹤琴以及他的名著《家庭教育》家喻户晓。《家庭教育》自1925年问世以来便风靡全国,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事儿童教育研究或实践的人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它的裨益。陈鹤琴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教育和启迪意义。因此,在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写一篇纪念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重温陈鹤琴这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的思想精髓,让我们认真地思考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发展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生平简介
陈鹤琴 (1892—1982年),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89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陈鹤琴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和研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先后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时期的、开拓性的实践、实验和研究工作,创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是全国政协第一至五届委员。他的遗著已编成《陈鹤琴全集》出版。陈鹤琴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1]
二、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简介及其基本思想
(一)《家庭教育》简介
《家庭教育》一书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已再版十余次。这本书当中把小孩子从睡到醒,从吃到撒,从哭到笑,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家庭教育》共分十二章,总结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全书前两章主要讨论儿童心理、儿童的心理与学习的性质及原则,作为施行家庭教育的基础。第三章阐述普通教导法,以此作为选择家庭教育原则的纲要,但这一章只是提纲挈领的讨论;第四章到第十二章例举关于卫生教育、情绪教育、群育及智育各方面的原则共90条。其中每一条原则后面都用具体实例来解释各项建议的涵义,并加以讨论,以便使读者对于该条原则的意义能够格外清楚。
《家庭教育》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奠基之作,更是迄今为止的巅峰之作。所以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正如郑宗海氏在该书《序》文上说:“我阅过之后,但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域。私幸有此一卷,置诸案头,可以奉为龟鉴。”陶行知也在《序》文上评论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著者既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我愿读此书者亦务须用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去领会此书之意义。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也不为过。” [2]
(二)主要思想
1、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在本书第一章 “儿童的心理”中,作者总结提炼出儿童心理的七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父母应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作者详尽地阐述了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意义和作用。他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节,包括起床穿衣,天天刷牙、洗面,刷牙固定地点,有单独的洗面毛巾,洗面要注意耳、鼻、眼,洗面、刷牙前不吃东西,饭前要洗手,吃饭要有适当的盘匙、椅桌,吃饭要围围巾,吃饭要定时定量,让孩子先吃,不准孩子随便拿食物,父母不乱藏食物、乱摊食物,孩子应午睡,晚间睡前可适当娱乐,睡时穿睡衣,父母不要抱着孩子睡,不要点灯睡,孩子最好独睡。便溺有定所,大便要定时。婴儿不应受外界过强的刺激,少抱孩子,等等。以25条原则分别说明了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每一条都有详细、具体的要求、方法、步骤,还进行了讨论。陈鹤琴认为,“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
3、教育孩子应保持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主要指父母、祖父母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且方法过严,则易失子女的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的孝敬。
4、家庭教育应民主化。作者认为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束缚儿童的思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作者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进行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之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并及时加以纠正。 5、父母应以身作则。作者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作者认为,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的影响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更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当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6、父母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因此,作者指出,“小孩子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作者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冰雪原是很好的环境,做父母的不晓得利用,反而把小孩子关在家里,无怪小孩子要吵要闹。”“做父母的总是说小孩子的不好,其实是因为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教小孩子。”创造环境应包括创造游戏环境、艺术环境(音乐、图画、审美)、阅读环境。实践证明,只有为儿童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才能开拓儿童的视野,使儿童得着正当的游戏和相当的快乐。从小训练听觉,培养审美习惯,引起阅读兴趣,才能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3]
7、父母应当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作者从三个方面强调了早期知识经验的来源。第一,鼓励孩子从事多样化的游戏。作者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知,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设备,使孩子能有充分的运动,要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伴侣,使他有优美的影响。这样,“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第二,鼓励孩子承担一切力所能及的事。作者认为,“孩子的起居饮食,收拾东西等等都是要他自己做的”。“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的。”“小孩子每天应当替父母做一点事体,使他知道他也是家中的一个重要分子并且也能够替父母帮忙。” 第三,利用儿童好问的特点。作者认为,对于儿童的问题,做父母的不要拒绝,有的可作详尽回答,有的可请教别人或书本,更多的应支持儿童自己去探究和实践,使他得到许多快乐和有用韵经验。他说:“利用问难的方法虽费时耗神,但于小孩确有莫大的益处。”
8、父母要教会孩子待人接物。作者强调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学会考虑别人的安宁和幸福,鼓励孩子每天做件好事;尊敬长者,对人有礼貌;敬爱父母,父母回家,热情相迎;亲人有病,能表示同情;乐意帮助父母做事,养成爱劳动和爱惜物品的习惯,等等。他说:“要救国保民必定从教训小孩子爱人着手,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正是克服自我中心的必由之路,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陈鹤琴热”引发的思考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4]陈鹤琴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陈鹤琴作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无可争议的,正因为这样也带来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和研究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历史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原则。陈鹤琴家庭教育的思想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在蕴含陈鹤琴的教育及儿童教育的智慧的同时,还有它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因此,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发展了,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有了些变化,书中的事例对今天的家庭不尽适用,我们不能教条地接受陈鹤琴的家庭思想,不能把它看成万能的方法,而应该继承陈鹤琴思想的精髓,在现代意义下重新阐释它、解读它,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二,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家庭教育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研究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潮流化的表面形式上,而应该在深刻认识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把它与儿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融合性与超越性相结合原则。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固然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或片面地提倡,而应该使之与其他儿童教育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超越陈鹤琴儿童教育的思想,创造适合现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建强.追寻近代教育大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166.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06:133.
[3]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7.
[4]朱成良.筚路蓝缕启山林:中外著名教育家业绩及思想述评[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09:137.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
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教育研究者来说,陈鹤琴以及他的名著《家庭教育》家喻户晓。《家庭教育》自1925年问世以来便风靡全国,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事儿童教育研究或实践的人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它的裨益。陈鹤琴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教育和启迪意义。因此,在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写一篇纪念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重温陈鹤琴这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的思想精髓,让我们认真地思考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发展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生平简介
陈鹤琴 (1892—1982年),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89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陈鹤琴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和研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先后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时期的、开拓性的实践、实验和研究工作,创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是全国政协第一至五届委员。他的遗著已编成《陈鹤琴全集》出版。陈鹤琴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1]
二、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简介及其基本思想
(一)《家庭教育》简介
《家庭教育》一书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已再版十余次。这本书当中把小孩子从睡到醒,从吃到撒,从哭到笑,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家庭教育》共分十二章,总结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全书前两章主要讨论儿童心理、儿童的心理与学习的性质及原则,作为施行家庭教育的基础。第三章阐述普通教导法,以此作为选择家庭教育原则的纲要,但这一章只是提纲挈领的讨论;第四章到第十二章例举关于卫生教育、情绪教育、群育及智育各方面的原则共90条。其中每一条原则后面都用具体实例来解释各项建议的涵义,并加以讨论,以便使读者对于该条原则的意义能够格外清楚。
《家庭教育》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奠基之作,更是迄今为止的巅峰之作。所以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正如郑宗海氏在该书《序》文上说:“我阅过之后,但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域。私幸有此一卷,置诸案头,可以奉为龟鉴。”陶行知也在《序》文上评论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著者既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我愿读此书者亦务须用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去领会此书之意义。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也不为过。” [2]
(二)主要思想
1、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在本书第一章 “儿童的心理”中,作者总结提炼出儿童心理的七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父母应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作者详尽地阐述了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意义和作用。他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节,包括起床穿衣,天天刷牙、洗面,刷牙固定地点,有单独的洗面毛巾,洗面要注意耳、鼻、眼,洗面、刷牙前不吃东西,饭前要洗手,吃饭要有适当的盘匙、椅桌,吃饭要围围巾,吃饭要定时定量,让孩子先吃,不准孩子随便拿食物,父母不乱藏食物、乱摊食物,孩子应午睡,晚间睡前可适当娱乐,睡时穿睡衣,父母不要抱着孩子睡,不要点灯睡,孩子最好独睡。便溺有定所,大便要定时。婴儿不应受外界过强的刺激,少抱孩子,等等。以25条原则分别说明了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每一条都有详细、具体的要求、方法、步骤,还进行了讨论。陈鹤琴认为,“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
3、教育孩子应保持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主要指父母、祖父母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且方法过严,则易失子女的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的孝敬。
4、家庭教育应民主化。作者认为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束缚儿童的思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作者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进行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之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并及时加以纠正。 5、父母应以身作则。作者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作者认为,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的影响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更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当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6、父母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因此,作者指出,“小孩子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作者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冰雪原是很好的环境,做父母的不晓得利用,反而把小孩子关在家里,无怪小孩子要吵要闹。”“做父母的总是说小孩子的不好,其实是因为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教小孩子。”创造环境应包括创造游戏环境、艺术环境(音乐、图画、审美)、阅读环境。实践证明,只有为儿童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才能开拓儿童的视野,使儿童得着正当的游戏和相当的快乐。从小训练听觉,培养审美习惯,引起阅读兴趣,才能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3]
7、父母应当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作者从三个方面强调了早期知识经验的来源。第一,鼓励孩子从事多样化的游戏。作者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知,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设备,使孩子能有充分的运动,要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伴侣,使他有优美的影响。这样,“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第二,鼓励孩子承担一切力所能及的事。作者认为,“孩子的起居饮食,收拾东西等等都是要他自己做的”。“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的。”“小孩子每天应当替父母做一点事体,使他知道他也是家中的一个重要分子并且也能够替父母帮忙。” 第三,利用儿童好问的特点。作者认为,对于儿童的问题,做父母的不要拒绝,有的可作详尽回答,有的可请教别人或书本,更多的应支持儿童自己去探究和实践,使他得到许多快乐和有用韵经验。他说:“利用问难的方法虽费时耗神,但于小孩确有莫大的益处。”
8、父母要教会孩子待人接物。作者强调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学会考虑别人的安宁和幸福,鼓励孩子每天做件好事;尊敬长者,对人有礼貌;敬爱父母,父母回家,热情相迎;亲人有病,能表示同情;乐意帮助父母做事,养成爱劳动和爱惜物品的习惯,等等。他说:“要救国保民必定从教训小孩子爱人着手,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正是克服自我中心的必由之路,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陈鹤琴热”引发的思考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4]陈鹤琴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陈鹤琴作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无可争议的,正因为这样也带来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和研究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历史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原则。陈鹤琴家庭教育的思想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在蕴含陈鹤琴的教育及儿童教育的智慧的同时,还有它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因此,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发展了,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有了些变化,书中的事例对今天的家庭不尽适用,我们不能教条地接受陈鹤琴的家庭思想,不能把它看成万能的方法,而应该继承陈鹤琴思想的精髓,在现代意义下重新阐释它、解读它,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二,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家庭教育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研究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潮流化的表面形式上,而应该在深刻认识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把它与儿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融合性与超越性相结合原则。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固然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或片面地提倡,而应该使之与其他儿童教育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超越陈鹤琴儿童教育的思想,创造适合现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建强.追寻近代教育大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166.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06:133.
[3]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7.
[4]朱成良.筚路蓝缕启山林:中外著名教育家业绩及思想述评[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0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