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学者认为“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体现了该学科性质的主要特征。由于“田野工作”的不统一、不确定性,因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田野工作”。本文以自己的“田野工作”入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总结田野工作经验,谈谈对于“田野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田野工作” 前期准备 局内人与局外人
一、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工作”
(一)定义问题
“田野工作”一词由英文Fieldwork翻译而来。走进田野进行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的核心内容和特征之一。有些学者将其称为“采风”,虽然学者对“田野工作”的称谓各不相同,但“田野”这一词语已经有了其特定的含义,成为了集考察场所、调查对象、研究方法为一体的一个综和概念①。
虽然民族音乐学早期实地考察实践可以追溯至18世纪,但当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如今民族音乐学有所不同,学者们更多关注描述(Description)和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理解(Understanding)②。民族音乐学不只是研究非欧洲的音乐,而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③换句话说,笔者认为全部的音乐不仅仅可以从音乐家和人类学家的观点来探索研究,同时也可以从社会学家的观点来研究。即我们在研究音乐中的文化,在文化中探索音乐。
(二)开展田野工作
初入研究生阶段导师便强调“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基础与灵魂,从那时起便对“田野工作”这个陌生的名词有了模糊的记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中国民族音乐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研究者以个人的身份在“田野工作”中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之所以人们都说民族音乐学不同于其它任何学科,是因为他更具有即时性,民族音乐学是对现在生活着的人群、事物的研究。玛西亚·赫尔将“田野工作”的范围第一为以下三种类型:(1)被研究的人群大多数都是未受教育的,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更多的是依靠口传历史和口传传统记载他们的过去;(2)在所有的人群中,在他们所说的所想的和他们实际做的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这样就要求民族音乐学家需要进入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与目前状况下生活着的人们一起来研究音乐④。的确这样的定义比较准确,笔者的“田野工作”便是进入道教宫观,与从未接触过音乐的道士们交流。硕士论文确定选题后便开始了第一次的“田野工作”,尽管在开始“田野工作”以前翻看了大量资料,但真正开始时,还是一头雾水。虽然在开始之前按照谁——为什么——怎样——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⑤的传统民族音乐学方法列出了问题清单。可是这样的清单并没有给笔者的工作带来太多的收获。因此,“田野工作”的前期准备非常重要,要尽可能的了解你所开展工作对象的一切相关信息,同时要找出你想知道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你所采访对象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尽可能以他们的方式来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除了上述以外,最重要的便是与所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彼此能称为要好的朋友,只有这样他才能毫无保留地将他所知道的一切讲给你听。第一次的“田野工作”,由于受访的对象都是处在封闭环境中的道士,他们的戒备心很强,根本不愿意交谈,对笔者的到访也并不理解,可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称为朋友后,他们便侃侃而谈,告诉他们所了解的一切。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有条理为“田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
(一)定义问题
正如布鲁诺·内特尔所说:“局内人”和“局外人”是民族音乐学家把自己和所研究对象相互区别的代名词。民族音乐学家们研究某种音乐文化,对于此文化来说虽然他们在知识上已经很丰富了,但这种文化不会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化,对于此文化来说他们是局外人。而民间音乐家们身处文化之中,是所属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是局内人。局内人与局外人并不是简单的角色划分,更体现着对文化的理解方式:是从文化内部的眼光来看待文化,还是从文化外部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其结论完全不同。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民族音乐学家总想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家们是怎样构建他们的音乐知识的,渴望把自己也塑造成民间的音乐家,像他们一样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领域⑥。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转换
进入“田野工作”后,导师便提出“田野”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一直是学者们比较纠结的问题。到底局外人应不应该进入局内人的生活,试着以局内人的身份来研究他们的音乐生活情况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笔者并不赞同一些学者强调的局外人永远无法理解局内人的音乐这一说法,从音乐传播与继承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用局外人的方式来将局内人的音乐传播出去。就像道教音乐的课题,笔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参与其中使自己成为局内人,再以局外人的身份,将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出去。所以,做好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转换是田野工作中的另一个重点。
综上所述“田野工作”虽是想要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佳途径,但过程十分艰辛,因此,想要做好此项工作,除了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以外,更重要的便是进入田野后的工作开展,与所采访对象的沟通便十分重要,良好的沟通是通往胜利的桥梁。
注释:
①薛艺兵:《在家门口的田野上——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中国话题》,《音乐艺术》,2009年第1 期。
②齐琨:《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论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③[美]阿蘭·梅利亚姆:《民族音乐学:关于这一领域的讨论与定义》,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④玛西亚·赫尔顿,诺尔玛·麦克雷奥德:《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手册:导言》,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⑤玛西亚·赫尔顿,诺尔玛·麦克雷奥德:《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手册:导言》,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⑥[美]布鲁诺.内特尔:《你永远不能理解这种音乐》,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田野工作” 前期准备 局内人与局外人
一、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工作”
(一)定义问题
“田野工作”一词由英文Fieldwork翻译而来。走进田野进行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的核心内容和特征之一。有些学者将其称为“采风”,虽然学者对“田野工作”的称谓各不相同,但“田野”这一词语已经有了其特定的含义,成为了集考察场所、调查对象、研究方法为一体的一个综和概念①。
虽然民族音乐学早期实地考察实践可以追溯至18世纪,但当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如今民族音乐学有所不同,学者们更多关注描述(Description)和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理解(Understanding)②。民族音乐学不只是研究非欧洲的音乐,而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③换句话说,笔者认为全部的音乐不仅仅可以从音乐家和人类学家的观点来探索研究,同时也可以从社会学家的观点来研究。即我们在研究音乐中的文化,在文化中探索音乐。
(二)开展田野工作
初入研究生阶段导师便强调“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基础与灵魂,从那时起便对“田野工作”这个陌生的名词有了模糊的记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中国民族音乐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研究者以个人的身份在“田野工作”中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之所以人们都说民族音乐学不同于其它任何学科,是因为他更具有即时性,民族音乐学是对现在生活着的人群、事物的研究。玛西亚·赫尔将“田野工作”的范围第一为以下三种类型:(1)被研究的人群大多数都是未受教育的,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更多的是依靠口传历史和口传传统记载他们的过去;(2)在所有的人群中,在他们所说的所想的和他们实际做的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这样就要求民族音乐学家需要进入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与目前状况下生活着的人们一起来研究音乐④。的确这样的定义比较准确,笔者的“田野工作”便是进入道教宫观,与从未接触过音乐的道士们交流。硕士论文确定选题后便开始了第一次的“田野工作”,尽管在开始“田野工作”以前翻看了大量资料,但真正开始时,还是一头雾水。虽然在开始之前按照谁——为什么——怎样——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⑤的传统民族音乐学方法列出了问题清单。可是这样的清单并没有给笔者的工作带来太多的收获。因此,“田野工作”的前期准备非常重要,要尽可能的了解你所开展工作对象的一切相关信息,同时要找出你想知道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你所采访对象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尽可能以他们的方式来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除了上述以外,最重要的便是与所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彼此能称为要好的朋友,只有这样他才能毫无保留地将他所知道的一切讲给你听。第一次的“田野工作”,由于受访的对象都是处在封闭环境中的道士,他们的戒备心很强,根本不愿意交谈,对笔者的到访也并不理解,可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称为朋友后,他们便侃侃而谈,告诉他们所了解的一切。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有条理为“田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
(一)定义问题
正如布鲁诺·内特尔所说:“局内人”和“局外人”是民族音乐学家把自己和所研究对象相互区别的代名词。民族音乐学家们研究某种音乐文化,对于此文化来说虽然他们在知识上已经很丰富了,但这种文化不会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化,对于此文化来说他们是局外人。而民间音乐家们身处文化之中,是所属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是局内人。局内人与局外人并不是简单的角色划分,更体现着对文化的理解方式:是从文化内部的眼光来看待文化,还是从文化外部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其结论完全不同。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民族音乐学家总想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家们是怎样构建他们的音乐知识的,渴望把自己也塑造成民间的音乐家,像他们一样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领域⑥。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转换
进入“田野工作”后,导师便提出“田野”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一直是学者们比较纠结的问题。到底局外人应不应该进入局内人的生活,试着以局内人的身份来研究他们的音乐生活情况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笔者并不赞同一些学者强调的局外人永远无法理解局内人的音乐这一说法,从音乐传播与继承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用局外人的方式来将局内人的音乐传播出去。就像道教音乐的课题,笔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参与其中使自己成为局内人,再以局外人的身份,将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出去。所以,做好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转换是田野工作中的另一个重点。
综上所述“田野工作”虽是想要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佳途径,但过程十分艰辛,因此,想要做好此项工作,除了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以外,更重要的便是进入田野后的工作开展,与所采访对象的沟通便十分重要,良好的沟通是通往胜利的桥梁。
注释:
①薛艺兵:《在家门口的田野上——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中国话题》,《音乐艺术》,2009年第1 期。
②齐琨:《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论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③[美]阿蘭·梅利亚姆:《民族音乐学:关于这一领域的讨论与定义》,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④玛西亚·赫尔顿,诺尔玛·麦克雷奥德:《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手册:导言》,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⑤玛西亚·赫尔顿,诺尔玛·麦克雷奥德:《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手册:导言》,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⑥[美]布鲁诺.内特尔:《你永远不能理解这种音乐》,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