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要肩负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将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让学生“悦读”圣贤书,汲取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养分,成长为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生力量。
关键词:国学教育;语文教学;“悦读”;具体措施;“中国梦”
国学,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人民生存、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如何将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成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国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当下社会“快餐文化”的盛行,不少青少年深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甚至鄙夷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国学教育之路并不顺畅。国学体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上是经典的古诗文,学生本来就怕学文言文,加上受到教学进度的限制与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更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答题技巧的规范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导致学生仅停留在字面的肤浅理解上,对其中的优秀道德文化精髓点到即止,重实用轻原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文化的熏陶及人格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方面缺乏国学教育动力。
二、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国学教育的保障机制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要保障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常态化,首先需落实国学教育的课程化:一是把经典“悦读”活动——“愉悦地读国学经典”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每天早读、晚读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二是落实教师,学校要成立国学教研组,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开展国学研究,还可因地制宜,编写国学校本教材。三是落实教材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及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或自编的国学校本教材,甄选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的经典阅读文章。坚持每天早晚诵读、默写经典,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四是落实考核评价制度,既包括日常的考核,又包括每年的检查,每学期举行“悦读节”,邀请家长参与,展示与激励,提高师生参与读经典、学经典、写经典的热情。
(二)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
有效、长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师的责任感、执行力、“悦读”兴趣直接影响学生“悦读”。所以,首先应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认识到国学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另外,每学期送书给教师“悦读”,组织教师读名著、誊经典,开展“悦读”经典分享会、国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让教师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提高其国学素养,教师爱“悦读”,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爱上“悦读”,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达到文化育人,文化发展人的目的。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活”起来、“乐”起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的咬文嚼字必然会让学生对古诗文国学经典望而生畏。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也要多元化。要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每接触一篇新的古诗文,要求学生立刻翻译出来,往往特别艰难,但让他们诵读出来就明显轻松得多。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有些诗文应该要求学生诵读,以达到积累、体验以及培养语感的作用。而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传统的朗诵、吟诵、记诵等,而像《水调歌头》《月满西楼》等名曲便可唱诵,还可利用多媒体电脑平台配乐、配背景创设情境来演诵。“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语感的养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有益。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说过:“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写作时则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水到渠成。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日积月累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融会贯通,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读写能力。
第二,借助视频资料学习经典名著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时,可播放一些相关影视剧的视频,更直观地吸引学生学习原著。而一些文艺评论性、赏析性的电视节目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精髓,如《百家講坛》、《诗词大会》等。在讲读《聊斋志异》之《王六郎》时,播放《文化中国》的相关评论,不但深深吸引了学生,还能加深对王六郎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品质的理解,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第三,要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不应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举行多元化的语文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达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定期举行国学专题讲座,由具有深厚国学修养的教师或邀请省市名师来担任主讲人,让学生与名师名家思维碰撞,并面对面解疑释惑。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类国学比赛,如汉字听写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国学知识竞赛等等。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可举行手抄报比赛,遴选优秀获奖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览。
在专题活动和比赛中渗透国学教育,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学中“育人”,不是为了应试,但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语文成绩也便会水涨船高。更为重要的是,国学教育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滋养他们的人文情怀,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娜娜. 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J]. 大学教育, 2012(9):69-69.
[2]贾永辉.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国学思想[J]. 学周刊, 2011(3):16-16.
[3]余星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J]. 赢未来, 2017:135.
关键词:国学教育;语文教学;“悦读”;具体措施;“中国梦”
国学,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人民生存、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如何将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成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国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当下社会“快餐文化”的盛行,不少青少年深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甚至鄙夷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国学教育之路并不顺畅。国学体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上是经典的古诗文,学生本来就怕学文言文,加上受到教学进度的限制与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更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答题技巧的规范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导致学生仅停留在字面的肤浅理解上,对其中的优秀道德文化精髓点到即止,重实用轻原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文化的熏陶及人格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方面缺乏国学教育动力。
二、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国学教育的保障机制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要保障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常态化,首先需落实国学教育的课程化:一是把经典“悦读”活动——“愉悦地读国学经典”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每天早读、晚读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二是落实教师,学校要成立国学教研组,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开展国学研究,还可因地制宜,编写国学校本教材。三是落实教材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及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或自编的国学校本教材,甄选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的经典阅读文章。坚持每天早晚诵读、默写经典,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四是落实考核评价制度,既包括日常的考核,又包括每年的检查,每学期举行“悦读节”,邀请家长参与,展示与激励,提高师生参与读经典、学经典、写经典的热情。
(二)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
有效、长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师的责任感、执行力、“悦读”兴趣直接影响学生“悦读”。所以,首先应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认识到国学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另外,每学期送书给教师“悦读”,组织教师读名著、誊经典,开展“悦读”经典分享会、国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让教师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提高其国学素养,教师爱“悦读”,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爱上“悦读”,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达到文化育人,文化发展人的目的。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活”起来、“乐”起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的咬文嚼字必然会让学生对古诗文国学经典望而生畏。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也要多元化。要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每接触一篇新的古诗文,要求学生立刻翻译出来,往往特别艰难,但让他们诵读出来就明显轻松得多。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有些诗文应该要求学生诵读,以达到积累、体验以及培养语感的作用。而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传统的朗诵、吟诵、记诵等,而像《水调歌头》《月满西楼》等名曲便可唱诵,还可利用多媒体电脑平台配乐、配背景创设情境来演诵。“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语感的养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有益。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说过:“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写作时则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水到渠成。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日积月累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融会贯通,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读写能力。
第二,借助视频资料学习经典名著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时,可播放一些相关影视剧的视频,更直观地吸引学生学习原著。而一些文艺评论性、赏析性的电视节目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精髓,如《百家講坛》、《诗词大会》等。在讲读《聊斋志异》之《王六郎》时,播放《文化中国》的相关评论,不但深深吸引了学生,还能加深对王六郎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品质的理解,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第三,要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不应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举行多元化的语文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达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定期举行国学专题讲座,由具有深厚国学修养的教师或邀请省市名师来担任主讲人,让学生与名师名家思维碰撞,并面对面解疑释惑。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类国学比赛,如汉字听写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国学知识竞赛等等。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可举行手抄报比赛,遴选优秀获奖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览。
在专题活动和比赛中渗透国学教育,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学中“育人”,不是为了应试,但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语文成绩也便会水涨船高。更为重要的是,国学教育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滋养他们的人文情怀,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娜娜. 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J]. 大学教育, 2012(9):69-69.
[2]贾永辉.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国学思想[J]. 学周刊, 2011(3):16-16.
[3]余星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J]. 赢未来, 20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