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北话中的“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从“苕”的古音、古义和其湖北话中的音义入手,考察其由指代红薯引申的表“愚笨”义用法,并结合其他地区类似用法来说明方言特殊词汇的产生途径及引申规律。
  关键词:苕;湖北方言;新词产生;词义引申
  作者简介:邵华(1990.1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华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方言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一、“苕”的前世今生
  《说文解字》“苕,从艸,召声。”本义:草,新春最先萌芽冒头的植物。“苕”音“召”,“召”除常见的音[t?ao]外,还有一音[?ao],为姓。《广韵》苕,徒聊切,音[thiau]。由此“苕”有[?au ][thiau]两读。《汉语词典》里“苕”[thiau]解释为:凌霄花、苕菜、芦苇的花穗、水名,多与植物相关。“苕”[?au]解释为:方言,甘薯又称“红苕”;方言(湖北)“傻”。
  据现有文献,早在明万历年间福建华侨陈振龙就从吕宋(今菲律宾)引种番薯回福州,进而推向全国各地。故最早用“苕”指甘薯是在其被引入我国后。
  “苕”指代番薯,是近代从国外引进的,而在先秦时就有“苕”一词,可见“苕”是在现有的语言系统中产生的一个新词。在现成的语言系统中,新词有以下三种产生途径:1.模拟自然声响2.借自外族3.来源于原有的词汇系统。很明显“苕”指称番薯来源于原有词汇系统。查阅《鄂垣竹枝词》(光绪六年)中注云“俗呼山薯为韶。”用“韶”表示番薯应该是按一个和沿海读音相近的字,而其字形根本不像植物,不符合汉字造字法。在更古老的汉语中“苕”有一音和“韶”相同,其字形比“韶”更像植物,且上文列举的“苕”音[thiau]的用法也多与植物密切相关,于是就用“苕”来代替“韶”。用“苕”的字形和其不常见的读音来代替“韶”,指称番薯。虽本有其字其音,但将一个字不同的音义混合,组成新的字音字义。苕[?au]应当为假借字。
  北大教授孙玉文在《考“苕”》一文中指出“苕”是“山药”两字的合音,原指山药,后引申出“红薯”之义,也解释得通,因为红薯和山药在外观上类似。
  二、“苕”缘何“傻”
  上文指出“苕”音[?au]是湖北方言“傻”的意思,那么“苕”在湖北方言中是何时开始表“愚笨”义的呢?这个问题,今人已无从查考。能查到的记载只有《鄂垣竹枝词》:“人之蠢笨者即称为韶家伙。”此说法还存在于湖北话里,可见用“苕”表示人愚笨的历史也不短。人们使用方言词语,常按自我好恶,赋予词语感情色彩,约定俗成其实反映了人们的心理。“苕”外观不美,灰头土脸,实心饱满而浑厚,给人以愚笨钝拙感。在湖北话里“苕”音[sau],其音与“傻”[sa]近(从[sau]到[sa]是元音脱落的结果),傻也是愚笨之义。
  在湖北方言中“苕”表示“愚笨”的用法如下:
  1.名词,愚蠢的人
  你么将个苕啊?(你怎么像个苕啊)
  2. 动词,近似于“发傻”
  苕了吧? (傻了吧) 莫苕了。 (别傻了)
  3.形容词,愚蠢的
  你好苕啊。
  4. 程度副词,非常、特别
  这个伢的头真是苕大。(这个小孩子的头特别大)
  因方言语音的特点,普通话里的[?au]在湖北话里变成了[sau]。有一个顺口溜“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就冒得整”,“苕”直接生吃,当然很甜;如果把“苕”煮熟或烤熟了吃,就会比较;而若性子急,在“苕”还未完全煮熟或烤熟时就拿来吃,肯定就不好吃,当然就“冒得整”(没办法)了:吃又不好吃,扔了又觉得可惜。妙用“苕”的特性刻画出人的性格,故在说人“有些傻,让人没办法”时也会说“他是个夹生苕”。
  “苕”易养活,产量高,虽给人呆笨之感,但若一个人呆呆的,又给人“老实、善良”的感觉。故“苕”在亲朋好友的善意调侃、女孩称男友“苕货”时则有昵称和娇嗔的褒义用法。
  三、“苕”在全国各地表示“愚蠢、傻”的不同说法
  语言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同一个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读音。各个地区称呼“红薯”有“红薯、番薯、地瓜、苕”等不同的说法,在东南一带称呼为“苕”的较多,这应该和明清时期人口迁移活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有一定关系。人口迁移带来了语言,故这些地方都叫“红薯”为“苕”就不奇怪了。“红薯”在不同地区中虽有不同的称呼,但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用其表示“愚蠢”义:
  1.四川方言。“苕眉苕眼”是土里土气的意思。形容从农村来的姑娘,或城里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女人为“红苕花”。
  2.安徽方言。“苕叨苕叨”形容女人八卦、很罗嗦,没事找事。
  3.湖南话“苕儿”,指傻子。
  4.广西称甘薯为番薯。说某人“大番”就是说他迟钝,憨或笨。
  5.云南昭通话“苕胯胯、苕颠颠”表示人愚傻呆笨,还有谚语“红薯地里的珍珠—苕宝”。
  6.广州话指“蠢笨”:薯头薯脑、佢一啲都唔薯(他一点儿也不笨)。
  7.江西萍乡“你这个番薯脑壳”,就是说人脑袋像笨瓜,不开窍。
  在很多中部地区都用苕[?au]来指甘薯,这并非巧合,而是和历史上的移民史有关,考察方言不能忽略该地的移民史。在全国众多方言中“苕”都有愚笨之义,这种语言上的一致性正说明了人的思维的一致性。汉语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而方言词汇不仅反映了区域文化,也反映了人们的感情色彩和心理命名机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吴芳.“苕”的民俗探微[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王双怀.番薯的传播[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
  [3]孙玉文.考“苕”[J].长江学术.2014.
  [4]袁丽.湖北方言中的“苕”(sháo)[J].安徽文学.2009.
其他文献
OBE(成果导向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认可的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育理念.基于OBE理念,结合“大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课程,详细论述了运用该理念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
摘 要:本文试将克罗齐的“直觉说“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情景交融”说相比较。综述“直觉说”在文学审美与艺术创作中的主要主张,分析其与“情景交融”说之间的异同,借中国古典美学概念对“直觉说”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克罗齐;直觉说;情景交融  作者简介:张镇麒(1994.10-),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山东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资源和现代技术手段从成果产出入手对教学模式、教学内
摘 要:反讽这一常有趣的语言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是因为有反讽的存在使一些语篇达到了一种幽默和发人深省的效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观这一理论来分析反讽语篇这一重要语言现象, 意在为反讽语篇提供另一个视角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识解观;反讽语篇  作者简介:李汶倩(1992-),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
摘 要:习语是词汇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等。习语对文化有传承与记载的作用并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为英汉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本文将从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中英文习语翻译作一些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习语;对比;翻译  作者简介:高磊(1982-),女,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
对基于学习管理系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探究促进有效学习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影响,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应用于“科学计算与MATLAB语
目的1.通过解剖尸体标本探索精索外血管的临床解剖。2.探索显微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时,保留精索外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1、通过解剖宁夏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室男性尸体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