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一家名叫学而思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火”了一把,一篇调查它的报道,引发了热烈讨论和较大争议。家长定闹钟抢名额,两个多小时一次课,老师更多的是灌输解题捷径而不引导学生思考,不参加学而思进不了四大杯赛、没有杯赛成绩上不了好初中……其实,家长和教育部门都知道,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并非学而思一家,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教育也并不是只有这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大家不禁会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可能“发高烧”了。且不说像学而思这类高烧不退的教育培训机构,但凡与教育沾边的东西就有可能被传染到,比如房子。本来影响房价的因素应是经济、距离、品质等,而现在教育因素却占了很大比重。一套十几平米的老房子可能卖到四五百万,仅仅因为它被划入某知名重点小学的划片区域。这种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高烧的房价是由高烧的重点学校热传染的,而这已成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教育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焦虑的家长、不开心的学生和抱怨的老师,这些教育参与者或多或少呈现出焦虑症、抑郁症的“症状”。面对升学压力,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早早地给孩子们报上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情绪低落的学生不停地写着做不完的功课;绩效工资制下的老师,也在经常吐槽升学指标和各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任务。这些负面情绪在增长,重压下的紧绷神经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的教育还可能“营养失调”了。教育,应当是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是追求教育公平及均衡化。然而现在教育肌体内各种营养的平衡却被打破了,比如为何家长对重点小学趋之若鹜、对所谓的“菜场小学”避之不及?为何少数几所高校能得到大量财政投入而更多高校因缺乏资金而发展受制约?为何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滑?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对教育资源的调节与群众期待的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
我们的教育生的“病”可能还不止这些吧。“病”了得找“医生”治。谁是“医生”呢?至少主管政府部门应该承担起“医生”的职责。
针对教育的“高烧”,相关部门马上开出的“药方”是“禁赛令”,即不允许学校将竞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然而药方开出后,许多家长表示了质疑:如果不以竞赛成绩,那么以什么标准来招生?只要升学考试以成绩为唯一标准,那么他们仍然会继续带着子女奔忙于各大培训机构之间。
针对“心理疾病”,主要的“药方”是“减负令”,相关部门以学校放学时间提前、作业布置量减少、双休日节假日不补课等来要求学校,然而出现的情况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不减反增,老师的压力也相应增加。
针对“营养失调”,“药方”之一是禁止学校排名,不允许按照升学率进行重点学校排名,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家长和社会千方百计拿到各学校的升学情况,也没有改变有的学校得到更多的投入和关注。
还有,针对有的“晚托班”乱收费、搞补课的现象,有关部门直接出台禁止开设“晚托班”的政策,没想到让双职工家庭增添了接送孩子的烦恼;针对学生成绩排名引起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立法禁止成绩排名,可实际上并不能阻止成绩排名转入地下;针对有的教师有偿补课,教育部更是三令五申禁止,可是中小学老师的有偿补课并不能杜绝,一些名教师补课名额一票难求。
我们发现,这些“药方”的共同特点是“禁”。一“禁”了之后,教育的这些“病”能根治吗?这些所谓禁令的“药方”有的可以取得短期效果,但是更多的恐怕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教育的根本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品德、塑造人格、养成习惯、认识社会等等。因此,真正要治好这些教育“病”,不能只是一味地“禁”,还应该从根本上强健教育之体魄,注重标本兼治,根本之道是如何使得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才是教育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教育问题比较复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氛围、家庭教育等紧密联系。无论如何,大家希望有关部门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方”,使我们的教育早日恢复健康。
面对这些问题,大家不禁会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可能“发高烧”了。且不说像学而思这类高烧不退的教育培训机构,但凡与教育沾边的东西就有可能被传染到,比如房子。本来影响房价的因素应是经济、距离、品质等,而现在教育因素却占了很大比重。一套十几平米的老房子可能卖到四五百万,仅仅因为它被划入某知名重点小学的划片区域。这种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高烧的房价是由高烧的重点学校热传染的,而这已成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教育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焦虑的家长、不开心的学生和抱怨的老师,这些教育参与者或多或少呈现出焦虑症、抑郁症的“症状”。面对升学压力,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早早地给孩子们报上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情绪低落的学生不停地写着做不完的功课;绩效工资制下的老师,也在经常吐槽升学指标和各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任务。这些负面情绪在增长,重压下的紧绷神经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的教育还可能“营养失调”了。教育,应当是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是追求教育公平及均衡化。然而现在教育肌体内各种营养的平衡却被打破了,比如为何家长对重点小学趋之若鹜、对所谓的“菜场小学”避之不及?为何少数几所高校能得到大量财政投入而更多高校因缺乏资金而发展受制约?为何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滑?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对教育资源的调节与群众期待的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
我们的教育生的“病”可能还不止这些吧。“病”了得找“医生”治。谁是“医生”呢?至少主管政府部门应该承担起“医生”的职责。
针对教育的“高烧”,相关部门马上开出的“药方”是“禁赛令”,即不允许学校将竞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然而药方开出后,许多家长表示了质疑:如果不以竞赛成绩,那么以什么标准来招生?只要升学考试以成绩为唯一标准,那么他们仍然会继续带着子女奔忙于各大培训机构之间。
针对“心理疾病”,主要的“药方”是“减负令”,相关部门以学校放学时间提前、作业布置量减少、双休日节假日不补课等来要求学校,然而出现的情况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不减反增,老师的压力也相应增加。
针对“营养失调”,“药方”之一是禁止学校排名,不允许按照升学率进行重点学校排名,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家长和社会千方百计拿到各学校的升学情况,也没有改变有的学校得到更多的投入和关注。
还有,针对有的“晚托班”乱收费、搞补课的现象,有关部门直接出台禁止开设“晚托班”的政策,没想到让双职工家庭增添了接送孩子的烦恼;针对学生成绩排名引起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立法禁止成绩排名,可实际上并不能阻止成绩排名转入地下;针对有的教师有偿补课,教育部更是三令五申禁止,可是中小学老师的有偿补课并不能杜绝,一些名教师补课名额一票难求。
我们发现,这些“药方”的共同特点是“禁”。一“禁”了之后,教育的这些“病”能根治吗?这些所谓禁令的“药方”有的可以取得短期效果,但是更多的恐怕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教育的根本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品德、塑造人格、养成习惯、认识社会等等。因此,真正要治好这些教育“病”,不能只是一味地“禁”,还应该从根本上强健教育之体魄,注重标本兼治,根本之道是如何使得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才是教育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教育问题比较复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氛围、家庭教育等紧密联系。无论如何,大家希望有关部门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方”,使我们的教育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