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其它方面,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还不到三成。”在生活中,我听人们在谈论国内外大事时也常说“中国的科技落后”之类的话。我想,这与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对科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有关。其实,要促进经济的腾飞,增强祖国的繁荣,要靠科学技术,要靠具有创新科学素养的人才来予以实施。可人才哪里来啊,众所周知,人才是靠培养出来的。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应主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科学素养的教育。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科学
一、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科学知识的载体。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范本,又是让学生了解和吸取中外文化、科学等知识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一教育阵地,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爱科学、学科学。以《航天飞机》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课文语言生动,叙述灵活,在将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介绍了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既提供了语言学习的范例,又渗透了科学知识。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紧紧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朗读上是不够的,因为文章内容比较清晰简单,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基本可以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航天飞机绕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等难点句子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作用之大。这样,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也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在语文学习的质疑、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然而,在今天,生物科学技术——克隆,可使之变得“可能”。从不可能到可能,这让我们明白李四光说的“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的内涵。他告诉我们,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没有怀疑,就会墨守成规,有了怀疑的精神,才有可能创新。而学生学习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觉独立的思考。比如,有一次我教学生修改病句:校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白色的菊花。对这样的病句,大多数学生能一下子说出修改的方法,于是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喊道:去掉“五颜六色”或“白色”。对此我表示认同。于是再出示下一个病句: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黄色的迎春花。学生一看到这样的病句都忍不住喊起来:老师,这句和刚才的一样啊!唉!有的学生甚至叹了口气,那意思就是说:“真没意思!”我奇怪地问:“一样吗?老师怎么没有发觉啊!你们再仔细看看!”听了我的话,学生都静了下来,可是从他们的表情看得出来,还是一脸的疑惑。“菊花和迎春花一样吗?”我说,“同学们知道吗?有些花有好多种颜色,像菊花、月季花等。而有些花只有一种颜色,像迎春花、蒲公英花都是只有黄颜色的。”这时有个男生喊道:“老师,不一样,因为迎春花只有一种颜色。”他这一喊,所有学生都兴奋起来:“老师,我知道怎么改了!”……
三、在感受文中人物科学品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不难理解,科学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而现在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科学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造福人类等科学品质的新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时,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比如《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他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篇课文中,有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动作等,从而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再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体会出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样,在学生的心底深处会自发产生一种学习竺爷爷那种仔细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的愿望。
总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学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语文学科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科学的翅膀,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只有科学才能让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科学
一、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科学知识的载体。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范本,又是让学生了解和吸取中外文化、科学等知识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一教育阵地,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爱科学、学科学。以《航天飞机》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课文语言生动,叙述灵活,在将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介绍了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既提供了语言学习的范例,又渗透了科学知识。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紧紧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朗读上是不够的,因为文章内容比较清晰简单,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基本可以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航天飞机绕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等难点句子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作用之大。这样,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也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在语文学习的质疑、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然而,在今天,生物科学技术——克隆,可使之变得“可能”。从不可能到可能,这让我们明白李四光说的“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的内涵。他告诉我们,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没有怀疑,就会墨守成规,有了怀疑的精神,才有可能创新。而学生学习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觉独立的思考。比如,有一次我教学生修改病句:校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白色的菊花。对这样的病句,大多数学生能一下子说出修改的方法,于是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喊道:去掉“五颜六色”或“白色”。对此我表示认同。于是再出示下一个病句: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黄色的迎春花。学生一看到这样的病句都忍不住喊起来:老师,这句和刚才的一样啊!唉!有的学生甚至叹了口气,那意思就是说:“真没意思!”我奇怪地问:“一样吗?老师怎么没有发觉啊!你们再仔细看看!”听了我的话,学生都静了下来,可是从他们的表情看得出来,还是一脸的疑惑。“菊花和迎春花一样吗?”我说,“同学们知道吗?有些花有好多种颜色,像菊花、月季花等。而有些花只有一种颜色,像迎春花、蒲公英花都是只有黄颜色的。”这时有个男生喊道:“老师,不一样,因为迎春花只有一种颜色。”他这一喊,所有学生都兴奋起来:“老师,我知道怎么改了!”……
三、在感受文中人物科学品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不难理解,科学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而现在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科学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造福人类等科学品质的新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时,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比如《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他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篇课文中,有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动作等,从而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再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体会出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样,在学生的心底深处会自发产生一种学习竺爷爷那种仔细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的愿望。
总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学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语文学科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科学的翅膀,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只有科学才能让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