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谈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吟方,初名吟舫,1963年出生,浙江海宁人。目前主要从事近现代艺术史、收藏鉴定研究及随笔写作,兼及书画印创作实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先后在东京、香港、上海、北京、苏州、秦皇岛、福州、海宁、宁波、南通、绍兴等地举办联展或个展。著有《汉字的艺术》(与刘涛先生合著)、《雀巢语屑》《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近现代名人尺牍》《尺素趣》等。
  曾担任《文物》杂志文字编辑,现供职于北京《收藏家》杂志。曾出任过1998年度、200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星奖”的评审委员。现为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黄宾虹研究会会员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潘天寿把在杭州大学任教的陆维钊请到浙江美院,据说就是看中其文史上的才华才礼聘陆先生来美院教题跋。传闻潘天寿相中陸俨少,也是看了陆先生画上的题跋文字,便拍板决定请他来美院教书。从潘天寿的这个做法,可以看出老一辈画家对题跋的重视,他们虽然是名画家,但重视文史功底,而且眼光好看人准。他们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功,多半也与他们看重画外功有关。
  陆维钊先生是科班出身,写得一手好题跋不算意外。陆俨少先生则是学画出身,落笔题画,不逊于行家,可见科班不科班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平时读书积累。因为题跋这种事完全没法事先打腹稿,只能靠临场发挥。题跋的一头连着历史,另一头则关乎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们现在看到的民国以前的金石题跋,参与者与欣赏者只是一小部分人,大致是对金石感兴趣或专门从事这个门类研究的。题跋的常规格式:长宽广、藏所、存缺字情况,引征文献,考证求索,包括叙述拓本的来历递传,最后说点自己的意见。可能有写得好与不好之分,但一般民国与民国前的题拓文字大致是这个样子。概括起来,无非是记录拓本的状态与结合文献的叙述与考证。
  20世纪田野考古进入中国后,学者们更重视金石出土物一般规律的探索。以砖瓦一门为例,王振铎在《汉代圹砖集录》一书把汉砖甓分为五类:①条砖(长方砖),如屋壁、墙垣、窿陵、墓道等建筑,多属这类。《千甓亭砖录》《遯庵古砖存》《慕陶轩古砖图录》,收录的都是这类砖。方砖(铺砖),形状是正方的,汉人用此来铺陈,《广仓砖录》所收“单于和亲砖”属于这类。志砖,文字由刻琢而成。《恒农冢墓遗文》所收汉刑徒砖如“完城旦”“鬼薪”“司寇”都是;另外有一种记载人事的砖志,如《专门名家》收录“汉买地券砖”就是。杂砖,如用以桁、礎。圹砖(空砖)形状不一,大小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砖体空两端并有穿口,近人所说的“空砖”就指这种。据说“此砖架琴抚之有清音”(王佐《格古要论》),又称琴砖。《金石契》所收圹砖上刻“亭长”,又有“亭长砖“之称。
  现代学人从砖的功用出发,把供筑墓圹及修建隧道所用的砖,统称为圹砖。但王先生认为这种空砖不光用于墓葬,实际上也广泛用于地上建筑,只是用在地上建筑的空砖不易保存,后人看不见而已。
  王振铎对砖瓦的分类,把古代砖甓著录书纳入了现代考古学体系。
  改革开放后,各地大搞基础建设,近些年又兴新农村建设,地不爱宝,各地都有古砖瓦发现,民间收藏之风大盛,也带动了题拓之风的复兴。
  我接触过的老辈中,史树青先生精于此道。史先生八十岁那年,某老总要给他出书祝寿,问史先生,先生答:就印金石题跋文字。可见史先生自己也看重金石题跋。
  有一年新春,我去魏公村给史先生拜年,正巧师母不在,史先生说:你来得正好,我送你一张拓片。我一看好大的一张,六尺整张,幅面颇大的拓片上就一个鹈鹕嘴里叼着一条大鱼。我央求史先生在拓片上题几个字,先生答:师母要在,是要收润金的。趁她不在赶紧题了。
  面对拓片时,史先生为题“食鱼”或“得鱼”踌躇了半天,最后举笔题了鹈鹕叼鱼图,以此状画面中鹈鹕的状态。我后来问:为什么不是食鱼或得鱼?史先生答:鱼还在它嘴里,还没到吃的那一步。由此推知题跋除了必要历史知识,日常生活体验也很重要,还离不开一手吐气吞虹的好字,题什么怎么题都有赖仔细的观察。我记得史先生说过:题跋事不必十分到家,然下语要符合历史情况,措词要确当。
  今天,金石拓本的题写者和观赏者,与从前相比,两方面都起了变化。从前题写这些东西都是金石学者、文人,读者的大致也是这批人;如今题跋形式还在,却已经泛化成“类书法”的之一,看金石拓本的大多是普通人。由着这种情况,今天的题跋文字如果还因袭古人,只交待长宽广、出土地点、藏所,便显得索然无味,读之欲眠。而另一种盛行的题拓方式是不管拓本的内容是什么,把诗经、古风之类的文字拿来一抄,看上去长长大篇,但真不知道与拓本内容有何关联。这类拓本题跋,存题跋之名,去实已远,当然难以给欣赏者带来启示或引发思古之幽情。
  我常常在想,这些承受几千年阳光风雨的古砖瓦,到如今当然已经是文物了,时间凝固了历史的某一刻,但在它们那个时代却鲜活如生。
  拿现在我们看到的齐半瓦来说,只是一个建筑部件、一个实用器、一个瓦檐头。瓦当上图案一般很简单,中间往往是一棵高度抽象化的大树,枝叶舒展,华盖亭亭,树下有鹿漫步,上有蓝天白云,景色非常美好。如斯美景,可能是先民生活环境的反映,也可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这样的图案,按传统题法,一个“齐国鹿纹半瓦”标签就能说明问题,不过这个标签可能阻挡与当下普通人的交流,倘若能用今人读懂的文字记下上面的品赏感受,相信不但不会让人觉得齐半瓦离我们很远,反而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学者对金石之属的探讨,在形式与精神上都有不少新见。例如巫鸿对汉画像中车马图的研究,认为车马的朝向具有象征性,向左进入墓室,向右升仙。生死过渡一直是人类关心的话题,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在物质世界以外,我们的精神归向哪里?宗教信仰的意义,金石题跋的空间,或许并不只有一个还原历史的途径。
  我最近看到有人以流行歌词题“长毋相忘”汉瓦,觉得内容很匹配。至于有人借拓本记事抒怀,言外求意,只要有文心有意象有史实,无一不可。当然最好的金石题跋普通人能看得懂,看了增进对历史的兴趣。不主张笔墨一定要跟随时代,但写出来的金石题跋读者愿意看一定不是坏事。
  记得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过的《题富贵砖诗》,就非常有趣味,摇曳生动,颇见学人风采。
  延光二千载,瞬息视电鞭。人事两寂寞,空余圹与砖。重堂叹深邃,结构何联娟。上规疑碧落,下矩体黄泉。但求坚且美,无复计华年。富贵江上波,巧奇琴外弦。一旦遘知音,仿佛启冬眠。影来入我斋,壁上生云烟。此砖藏吾斋,任侠来搨此纸,嘱为之题。(1940年)
  富贵如可求,尼叟愿执鞭。今吾从所好,乃得汉时砖。上有富贵字,古意何娟娟。文采朴以殊,委婉似流泉。相见仅斯须,逖矣二千年。贞寿逾金石,清风拂徽弦。浩月来相窥,拓书人未眠。嘉陵江上路,蔼蔼坚苍烟。(1944年)
  启功以《南乡子》戏题富贵砖,也充满了新意别趣,还有他惯有的幽默。
  八句甚堂皇。所望奇奢不可当。试问何人为此语,疯狂。即或相思那得长。拓片贴南墙。斗室平添半面妆。忽听儿童拍手叫,方窗。果似疏帘透日光。
  好题跋没有边界,如果说有,须从历史中淘濯而出,自然和其它文字一样,能拔开我们的想象力,给我们予启导,并赐予我们美的享受。
  2019年8月30日于北京蓝旗营小区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毫无疑问,在湖南美术史乃至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都有王憨山的一席之地!王憨山一生坎坷,他在绘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在有了一定的名气后,由于客观和主观的诸多因素,创作受到一定影响,尤其社会风气对于艺术的侵蚀,也在王憨山身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王憨山的前半生很艰苦,创作了许多佳作,出名以后的一些作品,则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贺安成先生的回忆文章,不仅有助于后人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王憨山其人其
期刊
吴雪(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欣闻张朝阳先生《梁巘评传》新书首发、捐赠暨研讨会即将举行,本人因出差不能到会,特致信祝贺。  梁巘是清代书法大家,和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和孔继涑并称“南梁北孔”,更是安徽书法的杰出代表。然对梁巘的研究虽多有涉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成果。今《梁巘评传》的出版无疑是梁巘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为深入研究清代书法提供了重要参照。《梁巘评传》资料
期刊
网上拍卖很有趣,一件拍品可以持续拍卖好几天。2012年12月,刻铜界元老孙爽先生,他有太多的好东西,割爱拿出几件在盛世收藏刻铜网站上拍卖。其中一件是王梦白的《巫山十二峰》铜墨盒。孙爽先生在拍卖帖子上有言:“这类画稿多是文人案头之物。”白天我和他人一起轮番出价,没有结果。晚上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怕被别人买去。大概是深夜三四点钟吧,我起床,坐到电脑旁,郑重其事地在键盘上敲出“一口价”三个字,不放心,
期刊
一、神书神画养吾心  老神的传统手工刻铜作品,出神入化,已臻化境,首屈一指。但动辄数万的价格,对一般工薪阶层来说只能望而却步,且他每年的作品数量也就那么几十件,早早就被藏家订出。  刻铜之余,老神还能书擅画,随着他的声誉日隆,他的纸上书画作品也渐渐走入市场,渐渐被藏家追捧。据我所知,近年来光装书画作品的《老神书画》画囊就印刷了两次,最新版本正在制作中。究其原因,一是相对上万的刻铜作品来说,价格大家
期刊
吴观岱绘张寿丞、张樾丞刻仿金农梅花图墨盒  此篇文章的题目,也许用“对一方墨盒的再认识”来命名更确切些,但考虑到这样命题有些语焉不详,最终还是没有采用。  “生货”与“熟货”  在中国拍卖界和艺术品交流群内,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高水平的艺术品,倘若是未曾露过面的“生货”,往往成为众人不惜重金追捧之物。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它充分反映了人性中所谓“喜新”的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露
期刊
几天前,隽平师要我给刻铜新秀何康泰先生写一篇评论,我不假思索,欣然应允。  与康泰兄相识的时间并不长,记得是在衡阳纪念王船山的学术研討会上我们一起受邀参加笔会活动。那两天,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谈艺访贤,甚至漫无边际地胡侃扯淡,对他的印象也就逐渐地深刻起来了。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特别的机敏,身上带着湖南人典型的“灵泛”劲儿,使我羡慕不已。但要重点说明一下,他的灵泛是在轻松自然、平易真诚的前提下释放出来
期刊
一  湘江出长沙古城,进入望城地界,经过一个叫“月亮”的岛,慢慢就到了一个叫铜官的地方。  至此,湘江水平如镜,碧绿的江水如翡翠一样,澄澈而沉静。江中葱茏的小岛,时而飞出绿色的小鸟,在水面上游弋觅食。两岸参天的古树,连成一片,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护卫着这条河流。  在古树的绿荫下,经常可以看到一艘艘船只,扬起风帆,逆水上行。至于那些打渔的小船,划着小桨,不时在江面穿梭着,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此
期刊
姚叶红,安徽巢湖人,1958年生于重庆。1975年先后随陈恒、白自忠老师学习工笔花鸟和素描色彩。1983年师从“三峡画派”创始人岑学恭老师研习山水。多次随师赴三峡及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巨幅作品,并应邀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国家和省、市政府会议大厅作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四川当代书画院执行院
期刊
魏暑临,字子夏,号延堂,天津人,雅爱诗文书法,偶涉金石,现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理事等。各类作品散见于《艺术中国》《集古传薪》《九河寻真》《百年西泠·湖山流韵》《印学研究》《中国金石》《书法报》《天津文史》《天津日报》《中华活页文选》等书刊。著有《书坛巨匠吴玉如》。  十年前,暑临初到我家,不觉让我眼前一亮。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竟然如此谦恭儒雅、谈吐不凡。待
期刊
产于四川广元崇山峻岭中的白花石,是当地最珍贵的自然遗产,1300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从秦岭进入广元,发出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的千古感叹!正是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神奇之地,孕育出了谱天之下独一无二的白花奇石。历代能工巧匠雕刻的白花石刻,集天地之精华,绘万物之灵气,成为国内外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艺术品。抗战时期民国政府监察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到广元时,见到光绪年间巴中石刻名家魏喜先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