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翻译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简述,指出目前学界翻译学,翻译理论等术语的使用尚存在混乱。通过对卡特福特(Catford)和哈蒂姆(Hatlm)两个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评析概述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学;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48-02
一、翻译学和翻译理论简述
(一)翻译学
从中国翻译的历史研究来看,从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到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西学东渐”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2011年,翻译学科已基本建立。但相比语言学,翻译学的建立还是近十年的事情。与对比语言学学科建立类似“霍姆斯提议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分为描述、理论、应用三个分支。”意即:通过描述翻译现象“包括译本的特点,译本在译语社会文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及翻译过程”,取得研究成果形成理论或者修正已有理论,最终将理论“用以解释和预测一切翻译范畴内的现象”。
刘宓庆在其《当代翻译理论》中对翻译学的性质和构架做了系统论的阐述:翻译的内部系统就包含了基本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方法论,翻译程序论,翻译教学法研究等。外部系统则包含了语言符号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以及翻译实践。从此来看,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范畴,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科的“亲缘关系”。
(二)翻译理论概况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语言学翻译理论。例如,尤金一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彼得一纽马克的“语意翻译和传意翻译”。还有学者利用应用语言学和数学模式来研究等值,对译作分析。例如卡特福特和哈蒂姆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此外,近年来从社会文化角度的翻译研究包括翻译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等。比如近年香港学者张南峰,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查明建等结合比较文化观点进行的翻译研究。
二、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特别是其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相关的领域。其研究方法则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以及语用等,对具体的语言单位进行某种语言学内容的对比描述。
三、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
(一)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1.卡特福特的翻译理论
在1965出版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卡特福特把翻译界定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并把追求另一语言中的等值成分视作翻译的中心问题,从而提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是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并在书中指出“翻译理论是有关语言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对等(equivalence,或称作等值、对应、等效)。其实所谓的替换法无非是对语言之间词语的翻译对应频率的考量。对比分析的目的一是确定实现等值成分的条件,二是确定目标语和源语间的语言项的形式对应关系。而对于对等条件的研究基本局限于源语与目的语在词层面上的对等条件,并未涵盖句以上单位的对等条件。
2.哈蒂姆的对比篇章语言学翻译理论
哈蒂姆把对比分析的对象扩展到了篇章的层次,提出了从篇章,文化和意识观念的角度来实现翻译的篇章对等,形式对等,处理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以上翻译理论的评价兼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1.两个理论的弊端
首先,这两个理论的核心内容都集中在“翻译对等”这一概念上,“集中研究语言系统的差异和语言形式的转换”,以对比分析的手段达到最大化的对等——字句对等。由此而归纳出来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如增补,替代,省略,重复等。本质上讲,两种理论都是规范性而非描述性的。其次,其理论忽略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翻译目的,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即便哈蒂姆考虑了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但是他的理论研究最终应用仍旧回归到对字词句的对比分析,分析误译现象。其理论的指导作用也只是限于英语翻译教学而已。其三,事实上卡特福特的理论是在1965年提出的,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今天看来,他提出的“翻译理论是有关语言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的论断未免可笑。然而今天的翻译学已经形成规模,作为一个学科也基本建立。翻译理论也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其任务是“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而不是制定规范。
2.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
潘国文教授2007年撰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以三问三答探讨翻译与对比语言学的关系问题。据此,笔者也来探讨一下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其一,潘教授标题使用了翻译这一词语并未界定其是指翻译学科还是翻译理论,抑或翻译过程(实践)。但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来看,似乎是专指翻译实践或翻译过程的。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混同翻译实践,翻译理论,才出现潘教授文中提到的理论和实践之争。其二,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都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并且都关注语言的异同。翻译标准中的“等值”在对比语言学中可以找到从语音、词、句、语法甚至篇章层面的理据:“语言中和语言间的相似性——对比分析中的‘对应’。”但是对比语言学理论不能概括全部的翻译理论。对比语言学更多关注文本内、语言内的因素,而翻译理论已扩展到关注文本外因素。翻译研究的方法也逐渐从规范转向描述。但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实践联系仍然紧密:一方面对比分析可以用于翻译教学,对翻译实践技巧有所指导。另一方面,翻译活动产生的文本也为对比分析研究提供语料。
四、结论
翻译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各不相同但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一,目前学界对于翻译、翻译实践,乃至翻译理论等术语的认识和使用尚存在混淆。就像对比语言学与对比分析这两个术语,前者为学科名称而后者为应用方法论一样,翻译学的术语应该区别使用。其二,对比语言学为翻译学提供了语言符号系统从语音到语篇“对等和对应”的研究理据。其三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翻译实践和以文本为基础的翻译批评实践。反之,翻译文本也可为对比语言学提供丰富的语料。
关键词:翻译学;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48-02
一、翻译学和翻译理论简述
(一)翻译学
从中国翻译的历史研究来看,从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到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西学东渐”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2011年,翻译学科已基本建立。但相比语言学,翻译学的建立还是近十年的事情。与对比语言学学科建立类似“霍姆斯提议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分为描述、理论、应用三个分支。”意即:通过描述翻译现象“包括译本的特点,译本在译语社会文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及翻译过程”,取得研究成果形成理论或者修正已有理论,最终将理论“用以解释和预测一切翻译范畴内的现象”。
刘宓庆在其《当代翻译理论》中对翻译学的性质和构架做了系统论的阐述:翻译的内部系统就包含了基本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方法论,翻译程序论,翻译教学法研究等。外部系统则包含了语言符号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以及翻译实践。从此来看,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范畴,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科的“亲缘关系”。
(二)翻译理论概况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语言学翻译理论。例如,尤金一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彼得一纽马克的“语意翻译和传意翻译”。还有学者利用应用语言学和数学模式来研究等值,对译作分析。例如卡特福特和哈蒂姆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此外,近年来从社会文化角度的翻译研究包括翻译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等。比如近年香港学者张南峰,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查明建等结合比较文化观点进行的翻译研究。
二、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特别是其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相关的领域。其研究方法则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以及语用等,对具体的语言单位进行某种语言学内容的对比描述。
三、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
(一)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1.卡特福特的翻译理论
在1965出版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卡特福特把翻译界定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并把追求另一语言中的等值成分视作翻译的中心问题,从而提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是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并在书中指出“翻译理论是有关语言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对等(equivalence,或称作等值、对应、等效)。其实所谓的替换法无非是对语言之间词语的翻译对应频率的考量。对比分析的目的一是确定实现等值成分的条件,二是确定目标语和源语间的语言项的形式对应关系。而对于对等条件的研究基本局限于源语与目的语在词层面上的对等条件,并未涵盖句以上单位的对等条件。
2.哈蒂姆的对比篇章语言学翻译理论
哈蒂姆把对比分析的对象扩展到了篇章的层次,提出了从篇章,文化和意识观念的角度来实现翻译的篇章对等,形式对等,处理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以上翻译理论的评价兼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1.两个理论的弊端
首先,这两个理论的核心内容都集中在“翻译对等”这一概念上,“集中研究语言系统的差异和语言形式的转换”,以对比分析的手段达到最大化的对等——字句对等。由此而归纳出来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如增补,替代,省略,重复等。本质上讲,两种理论都是规范性而非描述性的。其次,其理论忽略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翻译目的,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即便哈蒂姆考虑了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但是他的理论研究最终应用仍旧回归到对字词句的对比分析,分析误译现象。其理论的指导作用也只是限于英语翻译教学而已。其三,事实上卡特福特的理论是在1965年提出的,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今天看来,他提出的“翻译理论是有关语言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的论断未免可笑。然而今天的翻译学已经形成规模,作为一个学科也基本建立。翻译理论也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其任务是“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而不是制定规范。
2.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
潘国文教授2007年撰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以三问三答探讨翻译与对比语言学的关系问题。据此,笔者也来探讨一下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其一,潘教授标题使用了翻译这一词语并未界定其是指翻译学科还是翻译理论,抑或翻译过程(实践)。但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来看,似乎是专指翻译实践或翻译过程的。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混同翻译实践,翻译理论,才出现潘教授文中提到的理论和实践之争。其二,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都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并且都关注语言的异同。翻译标准中的“等值”在对比语言学中可以找到从语音、词、句、语法甚至篇章层面的理据:“语言中和语言间的相似性——对比分析中的‘对应’。”但是对比语言学理论不能概括全部的翻译理论。对比语言学更多关注文本内、语言内的因素,而翻译理论已扩展到关注文本外因素。翻译研究的方法也逐渐从规范转向描述。但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实践联系仍然紧密:一方面对比分析可以用于翻译教学,对翻译实践技巧有所指导。另一方面,翻译活动产生的文本也为对比分析研究提供语料。
四、结论
翻译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各不相同但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一,目前学界对于翻译、翻译实践,乃至翻译理论等术语的认识和使用尚存在混淆。就像对比语言学与对比分析这两个术语,前者为学科名称而后者为应用方法论一样,翻译学的术语应该区别使用。其二,对比语言学为翻译学提供了语言符号系统从语音到语篇“对等和对应”的研究理据。其三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翻译实践和以文本为基础的翻译批评实践。反之,翻译文本也可为对比语言学提供丰富的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