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得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感知、理解和应用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利用已有经验,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知。概念教学不仅要关注概念产生的背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积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概念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学习“三角形”时,因为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接触过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而且在低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所以可以直接给学生呈现几个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让学生找出三角形,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类图形叫“三角形”,明确三角形都有两个角和三条边。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便于沟通概念的前后联系,建构这类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数学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引导学生联想,引入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联想,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教学“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就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概念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悬念等情境中慢慢进入思维轨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问道。“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样,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认知冲突,引入概念
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也是引入概念的绝好时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构成学生认知活动的冲突,促进学生主动认识和理解概念。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12个乒乓球,如果把这12个乒乓球作为礼物送给3个同学,应该怎样分最好?”“平均分。”“平均分该怎样分?”“等量分。”“假如老师把这12个乒乓球作为奖品,奖给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3个同学,又该怎样分才合理?”教师充分考虑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以12个乒乓球为信息载体,设计了两道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平均分和不宜平均分),以引起学生对不能按等量分的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5.寻找内在联系,引入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与浓缩提炼。从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切入概念,可以使学生亲近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积极性。如教学“千米”时,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一些实际测量与调查了解。学生经过调查知道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从家到超市大约几千米,使抽象的长度单位化为学生熟悉的“路程”,具体可感。接着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路线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随着教师的口述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清晰地建立起1千米的实际长度,化抽象静态的长度概念为具体动态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概念引入方式充分挖掘了生活的价值,使学生在实际感知中进行适当抽象与提炼,从而理解新的概念。
总之,不同的概念在教学时的引入方式应有不同,而相同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也需要不同的引入方式。所以,数学概念的引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标,获得真正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1.利用已有经验,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知。概念教学不仅要关注概念产生的背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积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概念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学习“三角形”时,因为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接触过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而且在低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所以可以直接给学生呈现几个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让学生找出三角形,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类图形叫“三角形”,明确三角形都有两个角和三条边。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便于沟通概念的前后联系,建构这类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数学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引导学生联想,引入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联想,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教学“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就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概念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悬念等情境中慢慢进入思维轨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问道。“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样,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认知冲突,引入概念
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也是引入概念的绝好时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构成学生认知活动的冲突,促进学生主动认识和理解概念。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12个乒乓球,如果把这12个乒乓球作为礼物送给3个同学,应该怎样分最好?”“平均分。”“平均分该怎样分?”“等量分。”“假如老师把这12个乒乓球作为奖品,奖给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3个同学,又该怎样分才合理?”教师充分考虑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以12个乒乓球为信息载体,设计了两道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平均分和不宜平均分),以引起学生对不能按等量分的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5.寻找内在联系,引入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与浓缩提炼。从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切入概念,可以使学生亲近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积极性。如教学“千米”时,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一些实际测量与调查了解。学生经过调查知道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从家到超市大约几千米,使抽象的长度单位化为学生熟悉的“路程”,具体可感。接着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路线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随着教师的口述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清晰地建立起1千米的实际长度,化抽象静态的长度概念为具体动态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概念引入方式充分挖掘了生活的价值,使学生在实际感知中进行适当抽象与提炼,从而理解新的概念。
总之,不同的概念在教学时的引入方式应有不同,而相同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也需要不同的引入方式。所以,数学概念的引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标,获得真正的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