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质疑应具层深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uanai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一种教学艺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疑,往往是系列性、群组性的,并不是一次性的。那么,这些质疑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吗?下面,我们对此作一浅探。
  课堂质疑应该具有层深性,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高处,引向求知的新境界。这正是教学立体的内在结构,正如绘画一样,完全的画图总是由草图起始,着一层色,再着一层色,逐层渲染涂抹而成;完整的教学也应向学生逐层设问质疑,知道获得知识的真谛。
  许多认知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探求兴趣及其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当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完全一致时,必然会使学生性味素然,无动于衷。此时,师生的思维实质上只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无效做功。有这样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个教师采用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他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回答曰:“万千条。”又问学生:“‘六亿神州’怎么样?”学生曰:“尽舜尧。”这种课堂质疑,连教师都感到乏味无聊,而教者却津津乐道,这无疑是对亵渎课堂质疑艺术者的辛辣嘲讽。
  如何设计层深性质疑呢?我的做法是:
  一、纵向式,即质疑对学生的思维作纵向发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个方向深钻下去,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岳阳楼》时,可先让学生找出明含“异”字或暗藏“异”字的句子。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经过启发,最后找出了描写景色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也暗藏着“异”字。
  接着可以向学生质疑:这千变万化的洞庭湖景色中,作者重点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图画?“迁客骚人”看到这两幅图画,“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又有何异?为什么?
  在搞清楚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最后质疑:
  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围绕“异”字,抽茧剥笋,步步深入,篇末见底的?
  根据质疑的启示,学生会很快地领悟到文章的脉络是由“景异”到“情异”,到“心异”,层层铺垫,卒意显志的。
  二、横向式,即设问时对学生的思维作横向扩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使学生的思维像投石击浪一样,步步扩大。如教《六国论》一文时,可这样质疑:
  1.文中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说明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楚、韩、魏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燕虽小而后亡”、赵五战秦而三胜?
  5.燕、赵为什么终于灭亡了?
  6.齐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7.燕、赵、韩、魏、齐、楚六个国家,对待秦的态度可分为几种类型?
  8.作者认为六国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以上问题是并列的,相互之间虽有联系,又各自相对独立,然而它们总和起来,共同说明了最后一个问题——“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连环式,即设问由因到果,如此连环往复,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围绕一个问题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思考。这也称“因果式”或“链式”质疑,它有助于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中的预见性。我教《百合花》有如下质疑:“小通讯员是怎样护送‘我’的?他走路是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走路?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以上问题设计特点是:后面的问题由前面问题所引起,它又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引起问题的问题是原因,被引起的问题是结果。
  实践证明,层深性质疑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可以说没有深度的课堂质疑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我们绝不是说课堂质疑的设计越难越好。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艺术性,既要使问题在学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又不能使问题过难,完全超越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陡坡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思维反而被抑制。所设问题的坡度越大,质疑的层次就应该越细,从而为学生铺设爬坡的阶梯,令学生于登高时既非不费吹灰之力,又非难于上青天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但令人忧虑的是,在作文时,有不少学生文思枯涩,无话可写。而且,人在高三,身陷数学、英语及综合科的题海之中,很难抽出专门时间来训练作文能力。为此,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寻求写作素材。那么,怎样从课本中获得写作素材呢?  一、利用课本,积累作文材料。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具备丰富的写作材料,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阅读教学是中心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加强阅读教学对加快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知。全局把握    古人读书。强调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领悟,反对肢解式的条分缕析。吕祖谦就曾经说过:“(学文)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
近些年来,大量美术类高考生的涌现,确实为国家储备了越来越多的美术人才,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美术才能得到了培养和开发,有益于全民审美水平的提高;同时,大量美术类考生也带动了一条经济链,相关的培训、交通、住宿、餐饮等各方面都有收益,考生所到之处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可经过仔细思考我发现,其实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这种所谓的“火爆”是否火得有些不太正常,美术高考异常升温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种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