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选择膝关节择期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55岁,ASAⅠ~Ⅱ,双盲、随机分为B组(布比卡因)和M组(咪唑安定+布比卡因),每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身高、手术时间和麻醉阻滞平面均相似,且两组患者术前MAP、HR和SPO2基础值与术中的值相似(P>0.05)。
排除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有长期使用镇痛药物史和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手术种类包括膝关节切开韧带修补术、髌骨骨折固定术、膝关节术后手法复位等。
麻醉与监测:所有患者术前未用药,入室后开放肘正中静脉通道,快速输注约300ml乳酸钠林格液,接多功能脑电监测仪,采用标准的F1、F2和FZ三导联监测BIS值,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取L2~3点行硬脊联合麻醉,“针套针”法见脑脊液反流后,15秒内注入腰麻用药,再置硬膜外导管以备用。输液速度调为6~10ml/(kg·小时),2L/分流量鼻导管给氧。两组腰麻用药由不参与观察的麻醉护士配制,B组用0.5%布比卡因2ml+生理盐水0.4ml配制,M组0.5%布比卡因2ml+5mg/ml咪唑安定0.4ml。
记录项目:患者入手术室后,连续监测MAP、HR、ECG、SPO2的基础值及腰麻后的变化。保持手术室安静,腰麻前观察15分钟并记录Ramsay镇静评分和BIS均值,腰麻后继续观察并记录1小时两值的变化。沿锁骨中线用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平面,2小时后每隔15分钟记录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程度。腰麻后每1小时记录VAS评分(0=无痛,10=剧痛)。记录麻醉后24小时内出现的一些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如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和呼吸抑制等。随访4周,观察有无神经受损征象,包括持续的感觉异常、感觉和运动障碍、膀胱或肠功能紊乱。运动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1:完全运动阻滞;2:仅可屈踝;3:可以屈膝,但不能抬腿离床面;4:可伸直抬腿,但不能保持;5:可伸直抬腿并保持;6:下肢运动自如。以首次要求加止痛药的时间为有效镇痛时间,以阻滞平面退至L5为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为患者达改良Bromage评分4级时所用时间。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
结 果
阻滞效应:两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无明显延长(P=0.1086),B、M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分别为4.66±0.58小时和5.25±0.83小时(P<0.05);两组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5.44±1.17小时和6.76±1.68小时(P<0.01)。腰麻后两组VAS评分在第3、4、5小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M组的评分比B组的更低。
镇静情况:腰麻后M组Ramsay镇静效应明显强于B组(P<0.05),与腰麻前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与B组相比,M组BIS值在腰麻后亦有显著性降低(P<0.01),与麻醉前相比,两组BIS 值均有显著降低。
不良反应:24小时内观察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无明显差异。随访4周,均未见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出现。
讨 论
蛛网膜下腔(简称鞘内)阻滞是一种作用确切的麻醉方法,临床上为增强其阻滞效应,常加入各种辅助剂。鞘内注射咪唑安定可抗感受伤害,并对动物和人均有镇痛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镇静效应。目前临床对咪唑安定鞘内注射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其可能的神经毒性作用,但≤2mg的咪唑安定被认为是安全的。
咪唑安定鞘内用药是近来临床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尚存争议。Yegin等研究认为,腰麻下肛周手术中鞘内加入咪唑安定2mg,可显著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和降低VAS评分,而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无明显影响。Brarti等认为鞘内咪唑安定1mg用于下腹部腰麻手术可明显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VAS评分也显著降低。本组中咪唑安定2mg鞘内注射用于膝关节患者,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和有效镇痛时间延长,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却无明显延长。
鞘内注药咪唑安定的镇痛机制备受关注,早期认为是由GABA-A 型受体所调节,因为GABA-A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荷包牡丹碱可拮抗其作用。且体外放射自显影也证实,脊髓背侧角Ⅱ薄层存在高密度的GABA-A受体位点。后又有研究发现,纳洛酮及选择性δ受体拮抗剂纳曲吲哚可抑制咪唑安定的镇痛效应,从而推导出阿片类κ受体和δ受体可能也介导了镇痛。
本研究发现B组患者腰麻前后Ramsay镇静评分有所升高而BIS值有明显降低,提示腰麻可能有镇静效果。Morley等在不给予镇静药的前提下,与硬膜外麻醉对比发现,麻醉阻滞平面相同时,腰麻患者会出现一种亚临床的镇静效果,即脑电波中β波频率增加。Morley 将这一现象归因为腰麻较硬膜外麻醉感觉阻滞程度更深。本组中腰麻后M组较B组Ramsay评分明显升高而BIS值显著性降低,提示咪唑安定鞘内给药有一定的镇静效应,与Yegin等报道一致。Yegin认为这是咪唑安定向头端扩散造成的,而非其节段性作用;而类似Morley的观点,我们也不排除M组的感觉神经阻滞程度更深的可能性,因为咪唑安定可强化GABA的作用,通过增加氯离子内流而致传入神经末梢超极化,从而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动作电位的中枢传导。
鞘内注射咪唑安定最大的风险是其可能的神经毒性作用。有报道认为,其对神经有毒性损害,但有研究认为在这些报道中存在着用10%的盐酸作咪唑安定的溶剂、溶液的低渗性、在鞘内置管给药等方法学问题,而不能认为是咪唑安定本身的神经毒性作用。本组中所有患者随访4周,结果无神经受损的征象出现。
总之,咪唑安定2mg鞘内注射可明显延长腰麻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和有效镇痛的时间,且有轻度的镇静效应,未见明显不良反應,是临床可以接受的安全剂量。
选择膝关节择期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55岁,ASAⅠ~Ⅱ,双盲、随机分为B组(布比卡因)和M组(咪唑安定+布比卡因),每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身高、手术时间和麻醉阻滞平面均相似,且两组患者术前MAP、HR和SPO2基础值与术中的值相似(P>0.05)。
排除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有长期使用镇痛药物史和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手术种类包括膝关节切开韧带修补术、髌骨骨折固定术、膝关节术后手法复位等。
麻醉与监测:所有患者术前未用药,入室后开放肘正中静脉通道,快速输注约300ml乳酸钠林格液,接多功能脑电监测仪,采用标准的F1、F2和FZ三导联监测BIS值,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取L2~3点行硬脊联合麻醉,“针套针”法见脑脊液反流后,15秒内注入腰麻用药,再置硬膜外导管以备用。输液速度调为6~10ml/(kg·小时),2L/分流量鼻导管给氧。两组腰麻用药由不参与观察的麻醉护士配制,B组用0.5%布比卡因2ml+生理盐水0.4ml配制,M组0.5%布比卡因2ml+5mg/ml咪唑安定0.4ml。
记录项目:患者入手术室后,连续监测MAP、HR、ECG、SPO2的基础值及腰麻后的变化。保持手术室安静,腰麻前观察15分钟并记录Ramsay镇静评分和BIS均值,腰麻后继续观察并记录1小时两值的变化。沿锁骨中线用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平面,2小时后每隔15分钟记录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程度。腰麻后每1小时记录VAS评分(0=无痛,10=剧痛)。记录麻醉后24小时内出现的一些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如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和呼吸抑制等。随访4周,观察有无神经受损征象,包括持续的感觉异常、感觉和运动障碍、膀胱或肠功能紊乱。运动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1:完全运动阻滞;2:仅可屈踝;3:可以屈膝,但不能抬腿离床面;4:可伸直抬腿,但不能保持;5:可伸直抬腿并保持;6:下肢运动自如。以首次要求加止痛药的时间为有效镇痛时间,以阻滞平面退至L5为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为患者达改良Bromage评分4级时所用时间。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
结 果
阻滞效应:两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无明显延长(P=0.1086),B、M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分别为4.66±0.58小时和5.25±0.83小时(P<0.05);两组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5.44±1.17小时和6.76±1.68小时(P<0.01)。腰麻后两组VAS评分在第3、4、5小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M组的评分比B组的更低。
镇静情况:腰麻后M组Ramsay镇静效应明显强于B组(P<0.05),与腰麻前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与B组相比,M组BIS值在腰麻后亦有显著性降低(P<0.01),与麻醉前相比,两组BIS 值均有显著降低。
不良反应:24小时内观察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无明显差异。随访4周,均未见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出现。
讨 论
蛛网膜下腔(简称鞘内)阻滞是一种作用确切的麻醉方法,临床上为增强其阻滞效应,常加入各种辅助剂。鞘内注射咪唑安定可抗感受伤害,并对动物和人均有镇痛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镇静效应。目前临床对咪唑安定鞘内注射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其可能的神经毒性作用,但≤2mg的咪唑安定被认为是安全的。
咪唑安定鞘内用药是近来临床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尚存争议。Yegin等研究认为,腰麻下肛周手术中鞘内加入咪唑安定2mg,可显著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和降低VAS评分,而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无明显影响。Brarti等认为鞘内咪唑安定1mg用于下腹部腰麻手术可明显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VAS评分也显著降低。本组中咪唑安定2mg鞘内注射用于膝关节患者,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和有效镇痛时间延长,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却无明显延长。
鞘内注药咪唑安定的镇痛机制备受关注,早期认为是由GABA-A 型受体所调节,因为GABA-A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荷包牡丹碱可拮抗其作用。且体外放射自显影也证实,脊髓背侧角Ⅱ薄层存在高密度的GABA-A受体位点。后又有研究发现,纳洛酮及选择性δ受体拮抗剂纳曲吲哚可抑制咪唑安定的镇痛效应,从而推导出阿片类κ受体和δ受体可能也介导了镇痛。
本研究发现B组患者腰麻前后Ramsay镇静评分有所升高而BIS值有明显降低,提示腰麻可能有镇静效果。Morley等在不给予镇静药的前提下,与硬膜外麻醉对比发现,麻醉阻滞平面相同时,腰麻患者会出现一种亚临床的镇静效果,即脑电波中β波频率增加。Morley 将这一现象归因为腰麻较硬膜外麻醉感觉阻滞程度更深。本组中腰麻后M组较B组Ramsay评分明显升高而BIS值显著性降低,提示咪唑安定鞘内给药有一定的镇静效应,与Yegin等报道一致。Yegin认为这是咪唑安定向头端扩散造成的,而非其节段性作用;而类似Morley的观点,我们也不排除M组的感觉神经阻滞程度更深的可能性,因为咪唑安定可强化GABA的作用,通过增加氯离子内流而致传入神经末梢超极化,从而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动作电位的中枢传导。
鞘内注射咪唑安定最大的风险是其可能的神经毒性作用。有报道认为,其对神经有毒性损害,但有研究认为在这些报道中存在着用10%的盐酸作咪唑安定的溶剂、溶液的低渗性、在鞘内置管给药等方法学问题,而不能认为是咪唑安定本身的神经毒性作用。本组中所有患者随访4周,结果无神经受损的征象出现。
总之,咪唑安定2mg鞘内注射可明显延长腰麻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和有效镇痛的时间,且有轻度的镇静效应,未见明显不良反應,是临床可以接受的安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