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路径探析

来源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重要的时代教育价值,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目标宗旨上具有一致性。通过打造“红色教学案例”,建设“红色师资队伍”、建立特色“红色教学基地”以及拓展“红色教学平台”来实现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而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关键词:安徽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6-03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岁月中抛头颅洒热血凝练出的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国家步入新时代,更应该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让红色土地熠熠生辉,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安徽红色文化是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于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的地域先进文化,是安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洋溢着安徽革命志士的激情与热血,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将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安徽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主题明确,在内涵、宗旨方面与“纲要”课程相契合,具有显著的时代教育价值,因此,将其融入“纲要”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安徽红色文化丰富的内容与显著的时代教育价值
   辛亥革命时期,在安徽形成了一支进行反清斗争的革命力量,陈独秀、柏文蔚等人组织的岳王会和寿县人民组织的革命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领导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及中共安庆支部的成立,此时,安徽中国共产党员不断增
  加,已有233人[2]。在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在此创立了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3]。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浴血奋战,冲破艰难险阻,千里跃进大别山,得到了安徽人民的有力支持。安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渡江战役与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摧毁蒋家王朝的前沿阵地。
   安徽拥有四大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有着安徽人民所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可见可闻的地域文化,它表达了党和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安徽省建立了13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23处省级爱国教育示范基地[4]。每一处革命遗迹凝结的爱国主义精神,惊天动地,激人前行。
   (二)安徽红色文化与“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性
   安徽红色文化在内涵上与“纲要”课程内容具有契合性。从时间上来看,安徽红色文化主要是安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与“纲要”课程探讨的时间范围相吻合。从内容上来看,安徽红色文化主要展现了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接触、学习并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过程,以及安徽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所起到的先锋作用,这与“纲要”课程的价值内涵相统一。
   安徽红色文化与“纲要”课程具有目标上的同一性。安徽红色文化浓缩了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斗争的艰辛岁月,从具体形态来看可以分为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从物质层面来看,安徽在全省各地建立各具特色的革命遗址遗迹教育基地,代表性的有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宣城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于安徽大地之上的,如戏曲、歌谣、快板、民间故事以及在安徽大地上凝练的宝贵精神,例如铁军精神、大别山精神、小推车精神、大包干精神等[5]。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必须传承与发扬,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安徽人民的奋斗经历感染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尤其是对于新时代新青年的熏陶,增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与“纲要”课程的目标宗旨相一致。
   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内容互补,形成教育优势。安徽红色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红色遗迹”,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可见可闻,能够深入人心。“纲要”课程内容主题主线明确、逻辑性强,作为一门系统性的思政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课堂集中授课,专业的教师团队,往往使学生理论获得感比较强烈。两者的教育优势功能,各有特点,这就需要找到有效的路径方法,将两者进行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二、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意义非凡
   (一)有利于统一“纲要”课程教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政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课程创新,并且要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纲要”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它兼具了历史与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既要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历史理论和历史智慧,又要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在高校“纲要”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还要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与道德观的培养。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纲要”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理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专业课繁多,文科知识欠缺,导致“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不高。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之中,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网络教学,从而建立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此外,丰富多彩的安徽红色文化形式和充满历史韵味的感人故事,可以充实“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讲到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件的时候,重点引入安徽名人陈独秀,介绍其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宣传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进行第七章内容的讲解时,可以组织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这些可见可闻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增强“纲要”课程的知识性,在实情实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课程需要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一代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过硬的本领,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自己的品德。安徽红色文化是安徽人民理想与信念的凝练与升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将其融入“纲要”课程当中,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的认识,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纲要”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的融合。    (二)有利于安徽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的弘扬
   目前,安徽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不足。首先,安徽红色文化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文化体系,人们了解的只是零零散散的内容,接触的途径有限。其次,安徽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资源保护、弘扬传承的路径过于单一。将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当中,是其时代价值的体现。一方面,有利于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其深入解读,通过学术研讨、撰写学术论文等为安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方法。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安徽本土高校的大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亲切感。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要群体,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对于他们来说都存在距离。在政治、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学生每天通过手机被动接受着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洗礼,这些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而真正能接触到安徽红色文化的途径甚少。将安徽红色文化与教学相联系,从中感受安徽红色文化的魅力,让其真正地“活”起来。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6]。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活标本、活教材,将其融入“纲要”课程当中,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安徽人民的奋斗历史,有利于引导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忠实的信仰,增强“纲要”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的融合。
   三、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的路径分析
   (一)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案例”
   “纲要”课程兼具政治性与历史性,通过深入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适当整合,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案例”,将其恰当地融入“纲要”课程当中,有利于充实“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亲和力与感染力。
   精选内容,深入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对其开发程度有限。红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是在历史的锤炼中形成的,因此要注重对其保护与建设。安徽省相关部门可组织一批专家进行深入挖掘,再进行科学归纳、总结,从而寻找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时代教育价值。
   丰富形式、合理运用。在深入挖掘、整合的基础上,精选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编成教学案例读本,辅助“纲要”课程的教学。教师坚持灵活性、多样性、适当性的原则。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相契合的结合点,切勿纸上谈兵、凭空想象。另外,案例需要反复甄别,不能为了融入而生搬硬套,选择案例教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在适合融入“红色案例”的地方融入相关内容,不适合的地方不能强行融入。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自行分组,搜集安徽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制作PPT、演讲、传唱红歌、制作微视频、新编历史剧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当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纲要”课程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校内校外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省内研究安徽红色文化的专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为学生介绍红色文化,例如安徽新四军研究中心的专家,安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的馆长。或者是采访当地的老红军,在他们的讲解下,激发大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爱国之情。
   (二)建设一支“红色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安徽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效果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灵魂的塑造者,因此要建设一支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红色师资队伍”,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增强“红色意识”,完善培训制度。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7],信其道,才能传其道。第一,思政教师要自己拥有坚定的红色信仰,这是能否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前提和重要条件。思政教师要掌握红色文化的发展史,了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尤其是要对本土重要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了如指掌,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为了使思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安徽红色文化,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实地参观新四军革命旧址、皖南事变纪念馆、金寨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以实物触发情感,感受安徽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第二,在每年举办的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中,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学习纳入其中,增强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研究热情。例如,在安徽省每年举办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中,增加对于安徽红色文化专题研讨的环节,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专题讲座。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思政教师要想成为教学改革的先行官,就要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形式,切忌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形式。“纲要”课程兼具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将安徽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可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安徽红色人物及其历史故事,针对其中部分经典环节,让学生自行选择、自改剧本、自编台词,拓展学生思维,还原经典历史场景。与此同时,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分别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纳入红色文化的考核内容。一方面,将教师在授课前是否认真研究安徽红色文化、是否深刻挖掘其内涵、授课中是否合理地融入安徽红色文化作为教师评教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在评教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制作以“纲要”课程融入安徽红色文化的情况为主题的調查问卷,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
   (三)建设特色“红色教学基地”
   安徽红色文化与“纲要”课程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当中,更应该在实践教学中深度融合,从而建立一种立体化的“红色教学模式”。红色旅游景点是宝贵的精神家园,富含道德智慧,是可以直观感受的现实课堂。安徽红色文化资源颇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多,可充分利用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建设一批与“纲要”课程密切结合的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安徽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与高校之间应建立互通互联机制,高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物质上提供资金保障,设立实践教学建设专项经费,实现高校与基地间密切沟通交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周边人力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定期邀请实践教学基地的专家来学校宣传安徽红色文化,讲红色故事、赞红色人物,增强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教学基地举办以安徽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活动,融情于景,增强感染力,在实景体验中感受安徽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情感共鸣中弘扬红色文化。    (四)拓宽“红色教学平台”
   随着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日益革新,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纲要”课程与安徽红色文化的融合,需要拓宽“红色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增强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的认识。
   线下措施可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安徽红色文化选修课、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在发挥传统教材优势的同时,可以组织校内外专家深度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者编写一批课外读本,作为辅助性的教学材料。第二,为弥补主干思政课融入安徽红色文化不足的问题,可允许学校内具有丰富红色文化教学经验的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专门讲解安徽红色文化的选修课,使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选修课必须讲清楚安徽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安徽红色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达到弘扬安徽红色文化的目的。在形式上可采用专题式教学,可分为讲红色故事、赞红色人物、扬红色精神几个专题。第三,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安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建设文化长廊,在长廊上分专题张贴安徽红色名人、红色故事以及红歌等内容,并设置安徽红色文化学习馆,放置红色文化书籍供学生翻阅学习。线上可发挥网络新媒体效率高、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搭建安徽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开设红色网站,收集安徽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歌曲,录制弘扬安徽红色文化的微视频等放入网站,供学生在线观看学习。在进行传统线下授课的同时,要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线上的精品课程资源,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开展线上讲座。
   安徽红色文化是安徽特有的、具有时代烙印的地域文化,是滋养人们的营养剂,具有重要的时代教育价值。安徽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为“纲要”课程教学提供便利,有利于推动“纲要”课程改革,增强亲和力与感染力,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同时通过挖掘、整合、研究安徽红色文化,有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利于增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孔海棠,吴玉才,杨洋.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及现实意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
  [2]钱海锋.安徽何以成为红色文化高地[N].安徽日报,2018-06-26.
  [3]朱贵平.安徽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N].安徽日报,2018-06-26.
  [4]宋江峰,衡连伟.安徽红色文化的时代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2019(4).
  [5]张萍.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9(1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内固定取出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胸腰椎内固定取出患者3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22例(肌间隙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17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结果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胸腰椎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开腹根治性手术86例,成功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2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36.7±35.7)min]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174.5±29.6)min](P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P选择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另选体检的正常人40例。抽取静脉血,离心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MMP-9、IL-6、P选择素的水平,比较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MP-9、IL-6、P选择素的水平分别为
目的探讨急性肾绞痛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联合间苯三酚等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肾绞痛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间苯三酚注射液联合黄体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氯芬酸钠联合间苯三酚注射液、黄体酮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VAS评分、腹痛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目的探讨基于卡培他滨的放疗方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行放射治疗的4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以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放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卡培他滨用药。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1年期、3年期生存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5.0%和85.0%,均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早期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翼点开颅,均在发病72 h内手术,经改良Paine点脑室穿刺放出脑脊液后,急诊显微手术夹闭破裂的颅内动脉瘤49个,包裹2个。结果23例开颅手术患者共成功夹闭动脉瘤50个(其中一次夹闭3个动脉瘤2例,1次夹闭2个动脉瘤15例,1次夹闭1个动脉瘤加包裹1个动脉瘤1例,分次夹闭4个动脉瘤1例,分次夹闭2个动脉瘤4例)
目的分析PFNA内固定术和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记录和分析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优、良、中、差)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手术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共完成126例经尿道半导体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前通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直肠指检(DRE)、经直肠超声(TRUS)、残余尿量(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尿动力学等检查诊断为BPH。患者年龄(71.0±7.2)岁,B超估计前列腺体积(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单纯颅脑损伤患者83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血肿分为观察组(迟发性血肿组)27例和对照组(无血肿)56例,对其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110例直肠前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PPH)治疗,对照组采用肛门闭式修补+消痔灵注射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住院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