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可能充分地把化学教学建立在身边化学的基础上”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化学新课改后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常识和化学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常识和化学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要使生活生产实际与化学知识结合运用能达到好的效果,还要教师掌握好“度”;要教师拓展化学教学的知识面,关注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生产、生活、科技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等。
一、利用生活常识和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引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方法,有较强的思维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开始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列举生活中常见而学生又无法解释的现象,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接受新知识。
二、利用热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点难点
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教师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教科书上,应充分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农科站、高等学校等科研机构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还应该注意收集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反映的化学相关的信息资料,在筛选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或及时将它们利用在平时教学中。如在化学教学中,常常有一些知识难点不能用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当口头讲授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时,教师可利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素材来帮助突破难点。如教学“爆炸极限”知识时,可以利用一条“煤气爆炸毁掉一套房”的新闻帮助学生理解可燃气体爆炸的三个条件:与氧气接触,达到爆炸极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燃烧。在讲授“石墨的导电性”时,可举出美国轰炸南联盟这个问题,告诉学生美军为了破坏南联盟的电厂和电力设备,曾经使用过石墨炸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石墨的导电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训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开放性题目,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如在复习“物质的鉴别”时,可设置一个这样的题目:教师先复习食盐和纯碱通常的鉴别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家庭中的条件,你有哪些方法鉴别两种白色粉末——食盐和纯碱。学生刚开始只会从酸的性质想到用滴加食用醋看有无气体放出的方法来鉴别,这是常见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两种粉末的性质(味觉、触觉)以及用途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拨动,他们就会活跃起来,大胆自由想象,就会想到很多鉴别方法。如:口尝,是否有咸味;洗涤油碗,是否去污;加入面团蒸馒头,是否变得疏松多孔;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是否容易潮解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化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而且可以使学生懂得物质鉴别并不是一个很“神圣”的问题,实际就是生活中的普通问题。通过提问和讨论,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四、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实验研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课题,不仅是活动课的内容,也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等。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生成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时生成二氧化碳,为了验证这个作用,可以让学生利用简单的仪器设计一个研究性实验。取一个广口瓶或罐头瓶,瓶里放一棵小花或一簇小草,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将导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把这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以后,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这个实验的结论,学生会总结出有人睡觉的房间内,夜晚不能摆放花卉的道理。
责任编辑 一 觉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常识和化学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要使生活生产实际与化学知识结合运用能达到好的效果,还要教师掌握好“度”;要教师拓展化学教学的知识面,关注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生产、生活、科技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等。
一、利用生活常识和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引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方法,有较强的思维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开始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列举生活中常见而学生又无法解释的现象,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接受新知识。
二、利用热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点难点
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教师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教科书上,应充分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农科站、高等学校等科研机构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还应该注意收集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反映的化学相关的信息资料,在筛选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或及时将它们利用在平时教学中。如在化学教学中,常常有一些知识难点不能用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当口头讲授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时,教师可利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素材来帮助突破难点。如教学“爆炸极限”知识时,可以利用一条“煤气爆炸毁掉一套房”的新闻帮助学生理解可燃气体爆炸的三个条件:与氧气接触,达到爆炸极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燃烧。在讲授“石墨的导电性”时,可举出美国轰炸南联盟这个问题,告诉学生美军为了破坏南联盟的电厂和电力设备,曾经使用过石墨炸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石墨的导电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训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开放性题目,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如在复习“物质的鉴别”时,可设置一个这样的题目:教师先复习食盐和纯碱通常的鉴别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家庭中的条件,你有哪些方法鉴别两种白色粉末——食盐和纯碱。学生刚开始只会从酸的性质想到用滴加食用醋看有无气体放出的方法来鉴别,这是常见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两种粉末的性质(味觉、触觉)以及用途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拨动,他们就会活跃起来,大胆自由想象,就会想到很多鉴别方法。如:口尝,是否有咸味;洗涤油碗,是否去污;加入面团蒸馒头,是否变得疏松多孔;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是否容易潮解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化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而且可以使学生懂得物质鉴别并不是一个很“神圣”的问题,实际就是生活中的普通问题。通过提问和讨论,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四、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实验研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课题,不仅是活动课的内容,也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等。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生成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时生成二氧化碳,为了验证这个作用,可以让学生利用简单的仪器设计一个研究性实验。取一个广口瓶或罐头瓶,瓶里放一棵小花或一簇小草,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将导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把这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以后,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这个实验的结论,学生会总结出有人睡觉的房间内,夜晚不能摆放花卉的道理。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