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字痴(外二篇)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先声先生,字别错,襄阳师范首批学员,乡间小学校执教五十余载。
  先生钟情汉字久矣。说,文字的味道,乐在嚼中。很有些宋代林逋的梅妻鹤子意味。
  先生还鼓吹,汉字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文化风景,是老祖宗们留给人世间最灿烂的艺术,也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和传承。
  每一个方块字,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肉的充盈着灵性的传奇的不朽人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守护着,发展着……
  深爱的东西,就不容忍玷污她。栗先生视错别字为蚊蝇,见之必捉,必毙之而后快,似了却一桩心事。
  对见蚊蝇而不驱毙者,先生也敌对之。
  先生有过比喻,文章中的错别字如生活中之蛆蝇,须人人喊打,個个动手,久之,自然少矣;视而不见,如病菌传染,必祸害四方。
  乡下人每天在田地里躬身翘臀,耕夫们念错或写错字司空见惯。先生听了、见了,当场勘误,有时弄得庄稼人硬是下不了台。渐渐地,有人不再呼他栗先生了,而改用一句俗语来形容他:老鼠啃书本——咬文嚼字!当然是善意的。
  先生听了不愠不恼,倒敏锐地听到一处错误的发音,校正曰:“‘咬文嚼字’的‘嚼’,有三个读音,在此处当念‘矫’音,而非‘绝’音!”
  先出口的那个人当下闹了个大红脸,却对家里娃子说:“多跟先生学哈——”
  先生八十二岁时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儿,依然和字关联。先生从新华书店买了本《中外儿童故事精选》,只翻阅了数篇,便拍案而起。先生捉到了许多的蚊蝇,一一毙之。作为证据,他将勘误册用挂号信寄到某出版社。
  半月后,先生收到出版社一封简短的回信,先感谢先生,后辩说有些地方尚无规范,乃一家之用罢了。先生读毕,不急,待校正所有篇什后,提笔回道:岂可误人子弟,建议按勘误册重新出版,并回购废品!
  月余,波澜不惊,不见出版社只言片语。
  先生百思不解,怀抱《辞海》等工具书,不远千里,来到某出版社所在地。一纸诉状,先生将出版社告上法庭。
  结果,先生胜诉。某出版社回购首版废品,先于报端向先生道歉,再版由先生勘误后的《中外儿童故事精选》。
  先生的这一风头出得不小,媒体如获至宝,争相炒作。倒先生的,讥讽他作秀,本本主义;挺先生的,赞许他认真和负责,实乃国宝。
  捍卫汉字尊严,先生被同行专家誉为“中华第一字痴”。
  我和先生是乡党,近水楼台,第一时间专访了先生。
  先生眸明耳聪,说到出版物不规范用字时,神情像个斗士。
  当谈及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时,先生得意的神情像个拿了奖状的孩子。
  先生对汉字历史的研究也堪称一绝,出版学术专著《汉字的未来》。他说,伟大的汉字,曾经是东半球人类的通用文字,是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波澜壮阔的影响,至今沁润不止。
  尽管现在有些国家已经不大用汉字,越南更是改用拼音字母,但汉字词汇还在,甚至继续孳生着,汉字的影响依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
  汉字,曾经是东亚世界文化共同体的历史见证,也是今日东亚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未来东亚世界重新走向一体化的雄厚基础。
  先生的煌煌巨著,道出了诸多我等不知晓的有关汉字的故事。
  汉字的发展也有着坎坷,先生感慨颇多,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风东渐,也由于中国积弱,在东亚各国,汉字的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战,有的限制使用汉字,有的禁止使用汉字,有的走上拼音化道路。
  痴迷着汉字的先生,认为这一段历史是汉字最不堪回首的过往。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专访到有关先生的过去吧——
  先生曾上过十多年的私塾。解放那年,他走上家乡小学堂的讲台。后来又考入襄阳师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退休,将精力放在出版物的勘误工作上,积蓄几乎全花在图书、信函的邮购上。
  也因痴字,先生吃过不少苦头,却矢志不渝。文革时,他听造反派报告,听到“忐忑(上下)不安”时,他呼地起立,指出错误,自然获罪,被造反派批斗为死不悔改的“臭老九”。
  劳动改造,见到标语上的不规范用字,他浑身起鸡皮疙瘩,又口无遮掩,让管教的脸面扫地。管教乃痞流之辈,举手一拳,打折了他的一颗门牙,恶言相加:“狗逮耗子!”
  先生一生未娶,实有难言之隐。也因解放前“校正”某位要人念错的别字,被暗算,伤及下身。
  改革开放后,先生昭雪,仍在小学校任做教员,依然见错就捉,坚定不移。
  《汉字的未来》出版后,先生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华中的两所大学还让先生带起了研究生。
  先生有关汉字历史的课,堂堂爆棚,皆因先生的博学。
  先生研究认为,一些古汉语还活在东亚各国的现代语境里,成了“活化石”。譬如韩语里叫未婚小伙儿为“总角”(出于《诗经》),日语里说车站还用“驿”,越语里称博士为“进士”,院士为“翰林”,钟表为“铜壶”……
  先生还打趣道,有的“活化石”悠然醒转,“衣锦还乡”后却“华丽转身”,成为意思迥异的新词,也算是与时俱进嘛。
  先生掰着指头举例,古时国人把大门叫作“玄关”,它在日语里一直保持着本色,但近年来“漂泊”回国,却成了“门厅”,莫名其妙呀。哈哈,足见汉字的影响此消彼长,风云诡谲,汉字词汇的表现神出鬼没,气象万千。不过,它们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史的厚重一页,都是东亚世界的伟大遗产和共同财富,值得东亚人民来歌功颂德,来一起下工夫保护与传承。
  先生虽痴于汉字,却非呆板之人,时有新编故事讲与人同乐,尤善“测字”。
  先生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测字”有独解,曰之,化腐朽为神奇。测字,又称拆字。这是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依据汉字的不同形体,或增减,或拆折偏旁,或重构,作出富有神秘色彩的解释,以此推算人的吉凶祸福。
  先生说,测字对字形的巧解妙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乃高雅的文字游戏。
  然先生从不主动“测字”来判断吉凶。
  只有一回,一女生以“而”字问祖父病。先生沉思几许说:“而”,连词也,既然连得下去,看来并无大碍。求测者为一女子,须在“而”下加“女”,得一“耍”字,耍字,玩也。说明女子祖父还可耍。说得学生心里乐开了花。
  八十七岁那年,也即2007年夏,先生双目视物不清,双耳听音模糊,先生不悔,调侃曰:“没有错别字遮目,没有别音入耳,可以享福了。”
  八十八岁时,先生无疾而终。先生临走时,头脑异常清醒,却心不甘,说唯一的憾事是出版界用字还是太随意,他不可再做“斩匠”了。
  不过,先生对汉字的未来充满着信心。他对前来探望的关门弟子说过,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汉字会在东亚重新受到青睐。你看,日本算是有“先见之明”嘛,没有放弃过使用汉字;韩国算是“亡羊补牢”嘛,恢复了常用汉字教学,在公共场所开始并用之;越南在崇洋媚外后,也出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开始崇拜汉字。我们可以打赌,将来,国人去东亚各国旅行,会像古人一样方便,因为到处都有汉字哟——。
  先生还预言:“书同文”将是东亚世界未来的方向,这个“文”嘛,就是与日月同辉的“汉字”。
  
  爱情诗选
  
  几乎同时,两只手臂高高举起,伸向书架上唯一的一本《志摩诗选》。
  他个子高,捷足先登。
  看过徐志摩的《爱眉小扎》,他就心仪着徐志摩的诗歌选。
  顺着另一只手,他看到了一张青春的脸,秀水青山。
  一定在哪儿见过的。他握着书,定神想了想。
  女孩儿朝他灿烂一笑,便被同伴喊走了。
  将彩印的诗选打开,他记起了这张脸在几天前公司新来大学生欢迎会上见过。当时,也是这么一笑,桃花绽放一般,令人眩晕。
  像电影里看过的情节似的。回单身公寓的途中,沐浴着春风,他心花怒放。
  二十二岁的他,犹如一枚嫩的叶,渴望着爱的阳光。
  回到寝室,他刚在《诗选》的尾页写下一行字,邻室的新识的朋友进来了,一见到《诗选》竟然爱不释手。
  他主动让朋友先睹之。
  可第二天,朋友一见到他就道歉,《诗选》不翼而飞了。
  他陡地感觉一种至爱的东西失落了。
  他曾计划着将《诗选》赠送给她的。《诗选》为媒,他多想开启自己的爱情之旅,可现在借口的武器没了。
  腼腆的他竟一时找不到向她走近的理由。
  再次见到她,她又是那样的一笑,欲言又羞的,摄人魂魄的。
  他脸一红,礼貌地点头,却慌不择路。
  中秋節,公司文艺晚会上,他从节目单上发现有她的表演节目——诗朗诵。
  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如淙淙的流水,感伤的、美丽的诗语,幽幽地淌入他的心河。
  他深深地陶醉在空灵悠远的诗境里,他没有看到她在朗诵时寻找的目光。
  几天后,他因工作需要,分配到公司下属单位做企划。
  相距很远,可他依然感觉心和她很近。
  可是,没有经验的他不知如何再与她接近。
  半年后,他听说她和以前邻室的那个朋友拍拖了。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双眼酸涩。
  不久,他经人牵线,也有了女友。
  一段蒙眬的初恋,一段心跳的暗恋,被他深埋于心。
  十年后,很少联系的朋友突然给他打电话。
  朋友说,十年前在单身公寓丢的那本《诗选》找到了,在一堆故纸堆里放着,今天整理家事才发现。
  接着,他收到朋友的一份特快专递。
  摩娑着依然鲜妍的《诗选》,一种锥心的疼痛汹涌起来。
  十年前的景象如昨,在眼前玫瑰花一样开放起来,带着忧伤的芬芳。
  他终于找到了失而复得的诗选。然而,在书尾,他竟然没有找到自己手写的赠语。
  可那句赠语,却刀刻石雕一般印在心底:“我憧憬着在爱的阳光城里行走,你能否与我并肩携手?”
  深埋心地的初恋之萌,澎湃得令他恍如隔世。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泪眼里,他发现有擦伤痕迹的尾页上有泪渍斑迹,是自己的吧?
  合上诗选,他有股冲动。
  ——这,或许就是自己的爱情诗选吧?
  
  作家算个鸟
  
  俺们那帮子青工嘴巴子特贫,作贱人时,有个口头禅就是“你算俺个鸟”,粗口时就变成了“你算俺个屌”,很不中听。
  那天,工厂内刊主编在车间机器轰隆声中,扯着嗓子对俺嚷:“厂里搞个文学笔会,想请著名作家风梓言传身教,你来听听……”
  主编曾是俺们车间的书记。一回俺“斗地主”奋战了一夜,上班迟到,主任说你整份“检讨书”就放你一马。俺会意,嘿嘿,不高抬贵手,你主任就莫要俺的两条软“中华”。
  很快,俺把检讨书交给了书记。书记只扫了两眼,竟然像淘了个宝贝似的,两眼放光,满面潮红:“‘捡钞输’,好!对当前青工中的拜金主义刻画得入木三分。‘亲爱的脓包们’,妙!没有了信仰,见钱眼开的人,不是‘脓包’又是啥呢!”书记还重拍了下俺的肩,说,你的网络化语言有创意,很丰富,你有语言天赋,或许是个作家的料子。自然,俺的处女作《捡钞输》成了俺的代表作,尽管俺时常提笔忘字,时常整得马嘴不对驴面,甚至于狗屁不通。
  不久,书记从车间调到厂内刊做主编。
  “作家算个鸟——”
  俺对主编嘟囔了一句。
  “作家,他就是个鸟,你还是去听听人家的鸟语吧。”
  主编不恼,还乐呵呵的,并作评说,这句话是原创,还是克隆的?
  俺打了个响指,很自得:“复制了一个鸟作家的鸟语。”
  为办好这次春季笔会,主编在厂长面前磨破了嘴皮子,跑细了腿杆子,在全厂两千多名青工中动员了近百名“热血青年”。
  名作家风梓如期而至。授课前,主编点将,让俺陪作家逛月亮湖。俺们这儿有句俗话,不去月亮湖看看,你就不算到过山城。
  当风梓站在俺跟前,俺以为整错人了,印象中的名作家要么花里胡哨,要么装鬼弄神的,或者神经兮兮,甚至于沐猴衣冠之流。
  眼前的名作家着装随意,倒像个打工仔儿。
  在月亮湖溜达时,作家触景生情:“美景啦,可惜了没有美人哟——”
  俺正反感着将要倒胃口时,作家哈哈大笑:“没有这种想法的年轻男人,要么有病,要么装神!”
  俺没有接话茬儿,却在心里苟同。这也算真性情嘛!
  正式开讲那天,小礼堂爆棚,主编的口舌没有白费。
  作家先来了个扫射,四只眼里有晶亮的东西在闪。他起立,给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啪——”不知谁带的头,掌声响起,接着是“哗——”的一片。
  作家依然站着,嗓音有些哽咽:“谢谢工人师傅们,谢谢你们在劳累之余,甚至于请假来听我唠叨文学创作,谢谢你们!”
  本以为作家会说“文学是神圣的”,不料作家却说:“在文学市场化的今天,作家和工人师傅们一个样,是个职业,谋生的职业;所谓著名的作家,就像生产线上的劳模工人,只是你认认真真地履行了你的天职,让你收获了比别人多的人气!”
  本以为作家会说自己师承于某大家或某历史名人之后,不料作家却说:“我曾经是个流浪汉,是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高中混着毕业,没有读多少书,没有多少文化,也曾干过偷鸡摸狗的事。”
  名作家的成长史不是荣光的,俺们一下子感觉和作家近了,他仿佛就是俺们其中的一员。
  “这些个不怎么光彩的经历,现在都成了我创作的源泉,”作家从往昔回到了现实,“当然,我不是倡导大家都要去这样经历生活,而是说,创作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身边的生活。”
  “作家是人,一个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作家也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会弄潮致富,作家清贫不光荣!”
  “在信息爆炸、资讯发达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现,人人都可以创作,自由发表,成为一个作家,甚至于一个名作家。”
  渐渐,俺们觉得作家的话,像春天的景致,温暖,温情,又像窗外的大自然一样真实。
  “文学创作不神秘,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只要你将生活在读者面前艺术地‘撒谎’,骗得他们或痛哭流涕,或击案叫绝,那么你就成功了!”
  “文学创作是最为环保、低碳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物质时空可以极小,但这个职业的思想和精神时空堪比宇宙!”
  “新的社会环境下,作家算什么?算是一只鸟!”
  台下的俺听得一个咯噔,作家咋将俺说的那句话用上了?巧合吧?
  “作家就是一只在文字的天空,思想的海洋上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
  “哗——”礼堂掌声春雷一样滚动。
  “作家的鸟语,对你有没有什么触动?”主编在路上追问。
   此时,俺正在构思真正的处女作《作家算个鸟》,被主编一声招呼,弄得俺云里雾里,胡扯道:“作家是个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的鸟!”
  主编挺郑重地点了个头:“比那‘斗地主’好玩多了是吧。”
  一阵子的奋笔疾书。当俺兴冲冲拿着草稿请作家斧正时,敲不开门。俺到前台,服务员说十多分钟前来了个时尚女,也找作家,没见下来。
  俺搔了搔头皮,一个激灵,兀自一笑,觉得处女作标题得改,因为,因为作家本身就是一个人嘛!
其他文献
老公又出差了,我又一个人孤单地留守家里。  我心里一直很不平衡。我在南宁的一所大学任教,是学院某个学科的带头人。总体上我应该算白领、骨干、精英,属于“白骨精”式的女人吧。但是,就我这样的“白骨精”,却做了多年的“寂女”——寂寞的女人,心中的委屈说与谁听。  外人看来,我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婚姻和家庭。老公是一家公司的老总,生意做得很大;儿子已上大三,外语通过雅思考试,即将出国留学;我刚刚聘上副教授职称
期刊
开发区,我们的家乡  你大气磅礴  你精神抖擞  你的风景优美  你的人文景观得天独厚  汤湖公园  锦绣如画曲径通幽  长长的立交桥  像卧龙把四方宾客迎候  雄伟的体育中心  向世界体育健儿致意招手  三角湖旁  屹立著学府高楼  东荆河畔  男女老少去踏青看红桃绿柳    开发区,我们的家乡  你大气磅礴  你精神抖擞  你的品质是开拓进取  你的形象是争创一流  雪铁龙的汽车  在城市大街
期刊
头堰沟    油菜花用花香,吹打着我们的脑神经  王姹紫和蔡嫣红,在花田采蜜  如彩蝶翩飞,如蜜蜂嘤嘤    土生土长的山雀,我喊你好兄弟  我要用郧阳府方言,和你一起  谈天,谈地,谈谈河流和家园    头堰沟,野花带路,流泉伴奏  飘带小路上,有悠悠然的蝴蝶  水边敲响,呱呱的蛙鼓    花果山    这是我的郊区,在花果山神游  我将这样,款待姐妹和兄弟  请你们脱胎,请你们换骨    比如
期刊
一    涓涓溪流,  宛如西沟深处走出的女神,  不知何时,悄然地降临在“长坪水库”。  雨天,化作萦绕群山的雾霭,  晴日,变成点点露珠,  哺育、滋养着这里的山川万物。    二    溪流之上,  有一座美丽的“月亮桥”,  传说是女神为西沟摘下的月牙儿。  每到“七夕”的静夜,  女神都会飘然而至,  将“牵手”的红绳和祈福,留在弯弯的桥心。    三    溪流淙淙,  在长坪村前, 
期刊
一滴水  比一粒沙子深刻     摸到底线了  北凉五代  胡旋舞少了一节  还有一条  干渴的没哑的闪电     目光迟到了  赤脚浸在泉水里  那一朵云  该有五百年了吧  大西北想出的清波  也是易碎的  骆宾王的鹅还是白的吗     沒有听到雷声  王妃的裙带  在沙脊上活着  等着脚步  等着手搭凉棚上来  风是弯的  睫毛垂下     看到大西北了  祁连雪水  在云天里白着  在王昌
期刊
档案的墙比什么都高  档案的路比什么都远  档案的结局就是坟墓  戒备森严的档案  我一生艰难地昂首走进  而后难以爬出  档案我亲手建起的房屋  又将一砖一瓦地拆除    一生都想在档案中  做英雄  我把辉煌  楔子般加进我的档案  被档案抚摸和监视  我时常用粗糙的手掌  领取少得可怜的档案工资  我时常又想逃出这八小时  之外    档案这一个黄色的  监狱正囚禁着我  我的思绪在乱飞  
期刊
麦子    七月,我亲爱的母亲  这是你欢愉的时节  梦一样的甜美,那儿不是隆冬的流浪  期待着雪域,然后守望成长    你用那推动石磨的苍劲的手臂  轻抚着我针芒下闪光的金色波浪——  不由自主地,叫声我同根的姊妹    比我的发梢更加亲昵  就像孕育我顽性的生命一样  在你企盼的眼神中  谷神让干旱的土地赐予了一次丰获    麦垛圆场矮墙斜坡  哪一个不是你柔情的怀抱  流水逝去,这是时间里最
期刊
一    华中故蜀地,  男儿有志气。  地标黄鹤楼,  有梦过江去。    二    渤海銀滩越千年,  华夏古城第一关。  遥想美酒今何在,  杯酒畅饮葡萄仙。    三    昨夜梦回金海岸,  碧波蓝天醉沙滩。  仲夏消暑独一处,  逍遥自在似神仙。    四    万绿丛中点点红,  清风拂面伴梧桐。  近前一睹醉芳容,  原是月季花丛中。    五    壮士未归志多愁,  独饮微醉居
期刊
我和老伴翠华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从乡下走进城里的,乡村情结就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总是在我们心中亮着。每当在城中住久了,就想到乡下去看看。十堰市虽然可说是乡村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乡村,但毕竟还是城乡各占其位,两相有别。到乡野去走一走,仍然是我们常常想望的。    岩洞沟    早就听说北面有一个岩洞沟,沟里有一个水库,我们作为喜爱山水风光的人却一直没有去过。去年秋天,我和翠华一次又一次地去岩洞沟,去了好
期刊
单位再小,总得有个财务科吧。局里哪个部门再牛气,有财务科和局长的关系近乎吗?和局长的关系不铁,张方先能到财务科当科长吗?当然,财务科另外两个人——会计陈大姐和出纳刘大嫂和孙大鹏局长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正因为如此,孙局长闲暇无事总爱来财务科串个门儿;一个人在办公室呆腻了,出来找几个贴心的部下吹吹牛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我们把孙局长这种吹牛归结为指导工作也许更为合适。  谁都知道,在机关一杯清茶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