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先声先生,字别错,襄阳师范首批学员,乡间小学校执教五十余载。
先生钟情汉字久矣。说,文字的味道,乐在嚼中。很有些宋代林逋的梅妻鹤子意味。
先生还鼓吹,汉字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文化风景,是老祖宗们留给人世间最灿烂的艺术,也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和传承。
每一个方块字,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肉的充盈着灵性的传奇的不朽人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守护着,发展着……
深爱的东西,就不容忍玷污她。栗先生视错别字为蚊蝇,见之必捉,必毙之而后快,似了却一桩心事。
对见蚊蝇而不驱毙者,先生也敌对之。
先生有过比喻,文章中的错别字如生活中之蛆蝇,须人人喊打,個个动手,久之,自然少矣;视而不见,如病菌传染,必祸害四方。
乡下人每天在田地里躬身翘臀,耕夫们念错或写错字司空见惯。先生听了、见了,当场勘误,有时弄得庄稼人硬是下不了台。渐渐地,有人不再呼他栗先生了,而改用一句俗语来形容他:老鼠啃书本——咬文嚼字!当然是善意的。
先生听了不愠不恼,倒敏锐地听到一处错误的发音,校正曰:“‘咬文嚼字’的‘嚼’,有三个读音,在此处当念‘矫’音,而非‘绝’音!”
先出口的那个人当下闹了个大红脸,却对家里娃子说:“多跟先生学哈——”
先生八十二岁时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儿,依然和字关联。先生从新华书店买了本《中外儿童故事精选》,只翻阅了数篇,便拍案而起。先生捉到了许多的蚊蝇,一一毙之。作为证据,他将勘误册用挂号信寄到某出版社。
半月后,先生收到出版社一封简短的回信,先感谢先生,后辩说有些地方尚无规范,乃一家之用罢了。先生读毕,不急,待校正所有篇什后,提笔回道:岂可误人子弟,建议按勘误册重新出版,并回购废品!
月余,波澜不惊,不见出版社只言片语。
先生百思不解,怀抱《辞海》等工具书,不远千里,来到某出版社所在地。一纸诉状,先生将出版社告上法庭。
结果,先生胜诉。某出版社回购首版废品,先于报端向先生道歉,再版由先生勘误后的《中外儿童故事精选》。
先生的这一风头出得不小,媒体如获至宝,争相炒作。倒先生的,讥讽他作秀,本本主义;挺先生的,赞许他认真和负责,实乃国宝。
捍卫汉字尊严,先生被同行专家誉为“中华第一字痴”。
我和先生是乡党,近水楼台,第一时间专访了先生。
先生眸明耳聪,说到出版物不规范用字时,神情像个斗士。
当谈及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时,先生得意的神情像个拿了奖状的孩子。
先生对汉字历史的研究也堪称一绝,出版学术专著《汉字的未来》。他说,伟大的汉字,曾经是东半球人类的通用文字,是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波澜壮阔的影响,至今沁润不止。
尽管现在有些国家已经不大用汉字,越南更是改用拼音字母,但汉字词汇还在,甚至继续孳生着,汉字的影响依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
汉字,曾经是东亚世界文化共同体的历史见证,也是今日东亚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未来东亚世界重新走向一体化的雄厚基础。
先生的煌煌巨著,道出了诸多我等不知晓的有关汉字的故事。
汉字的发展也有着坎坷,先生感慨颇多,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风东渐,也由于中国积弱,在东亚各国,汉字的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战,有的限制使用汉字,有的禁止使用汉字,有的走上拼音化道路。
痴迷着汉字的先生,认为这一段历史是汉字最不堪回首的过往。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专访到有关先生的过去吧——
先生曾上过十多年的私塾。解放那年,他走上家乡小学堂的讲台。后来又考入襄阳师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退休,将精力放在出版物的勘误工作上,积蓄几乎全花在图书、信函的邮购上。
也因痴字,先生吃过不少苦头,却矢志不渝。文革时,他听造反派报告,听到“忐忑(上下)不安”时,他呼地起立,指出错误,自然获罪,被造反派批斗为死不悔改的“臭老九”。
劳动改造,见到标语上的不规范用字,他浑身起鸡皮疙瘩,又口无遮掩,让管教的脸面扫地。管教乃痞流之辈,举手一拳,打折了他的一颗门牙,恶言相加:“狗逮耗子!”
先生一生未娶,实有难言之隐。也因解放前“校正”某位要人念错的别字,被暗算,伤及下身。
改革开放后,先生昭雪,仍在小学校任做教员,依然见错就捉,坚定不移。
《汉字的未来》出版后,先生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华中的两所大学还让先生带起了研究生。
先生有关汉字历史的课,堂堂爆棚,皆因先生的博学。
先生研究认为,一些古汉语还活在东亚各国的现代语境里,成了“活化石”。譬如韩语里叫未婚小伙儿为“总角”(出于《诗经》),日语里说车站还用“驿”,越语里称博士为“进士”,院士为“翰林”,钟表为“铜壶”……
先生还打趣道,有的“活化石”悠然醒转,“衣锦还乡”后却“华丽转身”,成为意思迥异的新词,也算是与时俱进嘛。
先生掰着指头举例,古时国人把大门叫作“玄关”,它在日语里一直保持着本色,但近年来“漂泊”回国,却成了“门厅”,莫名其妙呀。哈哈,足见汉字的影响此消彼长,风云诡谲,汉字词汇的表现神出鬼没,气象万千。不过,它们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史的厚重一页,都是东亚世界的伟大遗产和共同财富,值得东亚人民来歌功颂德,来一起下工夫保护与传承。
先生虽痴于汉字,却非呆板之人,时有新编故事讲与人同乐,尤善“测字”。
先生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测字”有独解,曰之,化腐朽为神奇。测字,又称拆字。这是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依据汉字的不同形体,或增减,或拆折偏旁,或重构,作出富有神秘色彩的解释,以此推算人的吉凶祸福。
先生说,测字对字形的巧解妙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乃高雅的文字游戏。
然先生从不主动“测字”来判断吉凶。
只有一回,一女生以“而”字问祖父病。先生沉思几许说:“而”,连词也,既然连得下去,看来并无大碍。求测者为一女子,须在“而”下加“女”,得一“耍”字,耍字,玩也。说明女子祖父还可耍。说得学生心里乐开了花。
八十七岁那年,也即2007年夏,先生双目视物不清,双耳听音模糊,先生不悔,调侃曰:“没有错别字遮目,没有别音入耳,可以享福了。”
八十八岁时,先生无疾而终。先生临走时,头脑异常清醒,却心不甘,说唯一的憾事是出版界用字还是太随意,他不可再做“斩匠”了。
不过,先生对汉字的未来充满着信心。他对前来探望的关门弟子说过,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汉字会在东亚重新受到青睐。你看,日本算是有“先见之明”嘛,没有放弃过使用汉字;韩国算是“亡羊补牢”嘛,恢复了常用汉字教学,在公共场所开始并用之;越南在崇洋媚外后,也出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开始崇拜汉字。我们可以打赌,将来,国人去东亚各国旅行,会像古人一样方便,因为到处都有汉字哟——。
先生还预言:“书同文”将是东亚世界未来的方向,这个“文”嘛,就是与日月同辉的“汉字”。
爱情诗选
几乎同时,两只手臂高高举起,伸向书架上唯一的一本《志摩诗选》。
他个子高,捷足先登。
看过徐志摩的《爱眉小扎》,他就心仪着徐志摩的诗歌选。
顺着另一只手,他看到了一张青春的脸,秀水青山。
一定在哪儿见过的。他握着书,定神想了想。
女孩儿朝他灿烂一笑,便被同伴喊走了。
将彩印的诗选打开,他记起了这张脸在几天前公司新来大学生欢迎会上见过。当时,也是这么一笑,桃花绽放一般,令人眩晕。
像电影里看过的情节似的。回单身公寓的途中,沐浴着春风,他心花怒放。
二十二岁的他,犹如一枚嫩的叶,渴望着爱的阳光。
回到寝室,他刚在《诗选》的尾页写下一行字,邻室的新识的朋友进来了,一见到《诗选》竟然爱不释手。
他主动让朋友先睹之。
可第二天,朋友一见到他就道歉,《诗选》不翼而飞了。
他陡地感觉一种至爱的东西失落了。
他曾计划着将《诗选》赠送给她的。《诗选》为媒,他多想开启自己的爱情之旅,可现在借口的武器没了。
腼腆的他竟一时找不到向她走近的理由。
再次见到她,她又是那样的一笑,欲言又羞的,摄人魂魄的。
他脸一红,礼貌地点头,却慌不择路。
中秋節,公司文艺晚会上,他从节目单上发现有她的表演节目——诗朗诵。
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如淙淙的流水,感伤的、美丽的诗语,幽幽地淌入他的心河。
他深深地陶醉在空灵悠远的诗境里,他没有看到她在朗诵时寻找的目光。
几天后,他因工作需要,分配到公司下属单位做企划。
相距很远,可他依然感觉心和她很近。
可是,没有经验的他不知如何再与她接近。
半年后,他听说她和以前邻室的那个朋友拍拖了。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双眼酸涩。
不久,他经人牵线,也有了女友。
一段蒙眬的初恋,一段心跳的暗恋,被他深埋于心。
十年后,很少联系的朋友突然给他打电话。
朋友说,十年前在单身公寓丢的那本《诗选》找到了,在一堆故纸堆里放着,今天整理家事才发现。
接着,他收到朋友的一份特快专递。
摩娑着依然鲜妍的《诗选》,一种锥心的疼痛汹涌起来。
十年前的景象如昨,在眼前玫瑰花一样开放起来,带着忧伤的芬芳。
他终于找到了失而复得的诗选。然而,在书尾,他竟然没有找到自己手写的赠语。
可那句赠语,却刀刻石雕一般印在心底:“我憧憬着在爱的阳光城里行走,你能否与我并肩携手?”
深埋心地的初恋之萌,澎湃得令他恍如隔世。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泪眼里,他发现有擦伤痕迹的尾页上有泪渍斑迹,是自己的吧?
合上诗选,他有股冲动。
——这,或许就是自己的爱情诗选吧?
作家算个鸟
俺们那帮子青工嘴巴子特贫,作贱人时,有个口头禅就是“你算俺个鸟”,粗口时就变成了“你算俺个屌”,很不中听。
那天,工厂内刊主编在车间机器轰隆声中,扯着嗓子对俺嚷:“厂里搞个文学笔会,想请著名作家风梓言传身教,你来听听……”
主编曾是俺们车间的书记。一回俺“斗地主”奋战了一夜,上班迟到,主任说你整份“检讨书”就放你一马。俺会意,嘿嘿,不高抬贵手,你主任就莫要俺的两条软“中华”。
很快,俺把检讨书交给了书记。书记只扫了两眼,竟然像淘了个宝贝似的,两眼放光,满面潮红:“‘捡钞输’,好!对当前青工中的拜金主义刻画得入木三分。‘亲爱的脓包们’,妙!没有了信仰,见钱眼开的人,不是‘脓包’又是啥呢!”书记还重拍了下俺的肩,说,你的网络化语言有创意,很丰富,你有语言天赋,或许是个作家的料子。自然,俺的处女作《捡钞输》成了俺的代表作,尽管俺时常提笔忘字,时常整得马嘴不对驴面,甚至于狗屁不通。
不久,书记从车间调到厂内刊做主编。
“作家算个鸟——”
俺对主编嘟囔了一句。
“作家,他就是个鸟,你还是去听听人家的鸟语吧。”
主编不恼,还乐呵呵的,并作评说,这句话是原创,还是克隆的?
俺打了个响指,很自得:“复制了一个鸟作家的鸟语。”
为办好这次春季笔会,主编在厂长面前磨破了嘴皮子,跑细了腿杆子,在全厂两千多名青工中动员了近百名“热血青年”。
名作家风梓如期而至。授课前,主编点将,让俺陪作家逛月亮湖。俺们这儿有句俗话,不去月亮湖看看,你就不算到过山城。
当风梓站在俺跟前,俺以为整错人了,印象中的名作家要么花里胡哨,要么装鬼弄神的,或者神经兮兮,甚至于沐猴衣冠之流。
眼前的名作家着装随意,倒像个打工仔儿。
在月亮湖溜达时,作家触景生情:“美景啦,可惜了没有美人哟——”
俺正反感着将要倒胃口时,作家哈哈大笑:“没有这种想法的年轻男人,要么有病,要么装神!”
俺没有接话茬儿,却在心里苟同。这也算真性情嘛!
正式开讲那天,小礼堂爆棚,主编的口舌没有白费。
作家先来了个扫射,四只眼里有晶亮的东西在闪。他起立,给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啪——”不知谁带的头,掌声响起,接着是“哗——”的一片。
作家依然站着,嗓音有些哽咽:“谢谢工人师傅们,谢谢你们在劳累之余,甚至于请假来听我唠叨文学创作,谢谢你们!”
本以为作家会说“文学是神圣的”,不料作家却说:“在文学市场化的今天,作家和工人师傅们一个样,是个职业,谋生的职业;所谓著名的作家,就像生产线上的劳模工人,只是你认认真真地履行了你的天职,让你收获了比别人多的人气!”
本以为作家会说自己师承于某大家或某历史名人之后,不料作家却说:“我曾经是个流浪汉,是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高中混着毕业,没有读多少书,没有多少文化,也曾干过偷鸡摸狗的事。”
名作家的成长史不是荣光的,俺们一下子感觉和作家近了,他仿佛就是俺们其中的一员。
“这些个不怎么光彩的经历,现在都成了我创作的源泉,”作家从往昔回到了现实,“当然,我不是倡导大家都要去这样经历生活,而是说,创作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身边的生活。”
“作家是人,一个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作家也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会弄潮致富,作家清贫不光荣!”
“在信息爆炸、资讯发达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现,人人都可以创作,自由发表,成为一个作家,甚至于一个名作家。”
渐渐,俺们觉得作家的话,像春天的景致,温暖,温情,又像窗外的大自然一样真实。
“文学创作不神秘,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只要你将生活在读者面前艺术地‘撒谎’,骗得他们或痛哭流涕,或击案叫绝,那么你就成功了!”
“文学创作是最为环保、低碳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物质时空可以极小,但这个职业的思想和精神时空堪比宇宙!”
“新的社会环境下,作家算什么?算是一只鸟!”
台下的俺听得一个咯噔,作家咋将俺说的那句话用上了?巧合吧?
“作家就是一只在文字的天空,思想的海洋上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
“哗——”礼堂掌声春雷一样滚动。
“作家的鸟语,对你有没有什么触动?”主编在路上追问。
此时,俺正在构思真正的处女作《作家算个鸟》,被主编一声招呼,弄得俺云里雾里,胡扯道:“作家是个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的鸟!”
主编挺郑重地点了个头:“比那‘斗地主’好玩多了是吧。”
一阵子的奋笔疾书。当俺兴冲冲拿着草稿请作家斧正时,敲不开门。俺到前台,服务员说十多分钟前来了个时尚女,也找作家,没见下来。
俺搔了搔头皮,一个激灵,兀自一笑,觉得处女作标题得改,因为,因为作家本身就是一个人嘛!
先生钟情汉字久矣。说,文字的味道,乐在嚼中。很有些宋代林逋的梅妻鹤子意味。
先生还鼓吹,汉字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文化风景,是老祖宗们留给人世间最灿烂的艺术,也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和传承。
每一个方块字,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肉的充盈着灵性的传奇的不朽人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守护着,发展着……
深爱的东西,就不容忍玷污她。栗先生视错别字为蚊蝇,见之必捉,必毙之而后快,似了却一桩心事。
对见蚊蝇而不驱毙者,先生也敌对之。
先生有过比喻,文章中的错别字如生活中之蛆蝇,须人人喊打,個个动手,久之,自然少矣;视而不见,如病菌传染,必祸害四方。
乡下人每天在田地里躬身翘臀,耕夫们念错或写错字司空见惯。先生听了、见了,当场勘误,有时弄得庄稼人硬是下不了台。渐渐地,有人不再呼他栗先生了,而改用一句俗语来形容他:老鼠啃书本——咬文嚼字!当然是善意的。
先生听了不愠不恼,倒敏锐地听到一处错误的发音,校正曰:“‘咬文嚼字’的‘嚼’,有三个读音,在此处当念‘矫’音,而非‘绝’音!”
先出口的那个人当下闹了个大红脸,却对家里娃子说:“多跟先生学哈——”
先生八十二岁时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儿,依然和字关联。先生从新华书店买了本《中外儿童故事精选》,只翻阅了数篇,便拍案而起。先生捉到了许多的蚊蝇,一一毙之。作为证据,他将勘误册用挂号信寄到某出版社。
半月后,先生收到出版社一封简短的回信,先感谢先生,后辩说有些地方尚无规范,乃一家之用罢了。先生读毕,不急,待校正所有篇什后,提笔回道:岂可误人子弟,建议按勘误册重新出版,并回购废品!
月余,波澜不惊,不见出版社只言片语。
先生百思不解,怀抱《辞海》等工具书,不远千里,来到某出版社所在地。一纸诉状,先生将出版社告上法庭。
结果,先生胜诉。某出版社回购首版废品,先于报端向先生道歉,再版由先生勘误后的《中外儿童故事精选》。
先生的这一风头出得不小,媒体如获至宝,争相炒作。倒先生的,讥讽他作秀,本本主义;挺先生的,赞许他认真和负责,实乃国宝。
捍卫汉字尊严,先生被同行专家誉为“中华第一字痴”。
我和先生是乡党,近水楼台,第一时间专访了先生。
先生眸明耳聪,说到出版物不规范用字时,神情像个斗士。
当谈及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时,先生得意的神情像个拿了奖状的孩子。
先生对汉字历史的研究也堪称一绝,出版学术专著《汉字的未来》。他说,伟大的汉字,曾经是东半球人类的通用文字,是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波澜壮阔的影响,至今沁润不止。
尽管现在有些国家已经不大用汉字,越南更是改用拼音字母,但汉字词汇还在,甚至继续孳生着,汉字的影响依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
汉字,曾经是东亚世界文化共同体的历史见证,也是今日东亚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未来东亚世界重新走向一体化的雄厚基础。
先生的煌煌巨著,道出了诸多我等不知晓的有关汉字的故事。
汉字的发展也有着坎坷,先生感慨颇多,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风东渐,也由于中国积弱,在东亚各国,汉字的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战,有的限制使用汉字,有的禁止使用汉字,有的走上拼音化道路。
痴迷着汉字的先生,认为这一段历史是汉字最不堪回首的过往。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专访到有关先生的过去吧——
先生曾上过十多年的私塾。解放那年,他走上家乡小学堂的讲台。后来又考入襄阳师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退休,将精力放在出版物的勘误工作上,积蓄几乎全花在图书、信函的邮购上。
也因痴字,先生吃过不少苦头,却矢志不渝。文革时,他听造反派报告,听到“忐忑(上下)不安”时,他呼地起立,指出错误,自然获罪,被造反派批斗为死不悔改的“臭老九”。
劳动改造,见到标语上的不规范用字,他浑身起鸡皮疙瘩,又口无遮掩,让管教的脸面扫地。管教乃痞流之辈,举手一拳,打折了他的一颗门牙,恶言相加:“狗逮耗子!”
先生一生未娶,实有难言之隐。也因解放前“校正”某位要人念错的别字,被暗算,伤及下身。
改革开放后,先生昭雪,仍在小学校任做教员,依然见错就捉,坚定不移。
《汉字的未来》出版后,先生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华中的两所大学还让先生带起了研究生。
先生有关汉字历史的课,堂堂爆棚,皆因先生的博学。
先生研究认为,一些古汉语还活在东亚各国的现代语境里,成了“活化石”。譬如韩语里叫未婚小伙儿为“总角”(出于《诗经》),日语里说车站还用“驿”,越语里称博士为“进士”,院士为“翰林”,钟表为“铜壶”……
先生还打趣道,有的“活化石”悠然醒转,“衣锦还乡”后却“华丽转身”,成为意思迥异的新词,也算是与时俱进嘛。
先生掰着指头举例,古时国人把大门叫作“玄关”,它在日语里一直保持着本色,但近年来“漂泊”回国,却成了“门厅”,莫名其妙呀。哈哈,足见汉字的影响此消彼长,风云诡谲,汉字词汇的表现神出鬼没,气象万千。不过,它们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史的厚重一页,都是东亚世界的伟大遗产和共同财富,值得东亚人民来歌功颂德,来一起下工夫保护与传承。
先生虽痴于汉字,却非呆板之人,时有新编故事讲与人同乐,尤善“测字”。
先生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测字”有独解,曰之,化腐朽为神奇。测字,又称拆字。这是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依据汉字的不同形体,或增减,或拆折偏旁,或重构,作出富有神秘色彩的解释,以此推算人的吉凶祸福。
先生说,测字对字形的巧解妙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乃高雅的文字游戏。
然先生从不主动“测字”来判断吉凶。
只有一回,一女生以“而”字问祖父病。先生沉思几许说:“而”,连词也,既然连得下去,看来并无大碍。求测者为一女子,须在“而”下加“女”,得一“耍”字,耍字,玩也。说明女子祖父还可耍。说得学生心里乐开了花。
八十七岁那年,也即2007年夏,先生双目视物不清,双耳听音模糊,先生不悔,调侃曰:“没有错别字遮目,没有别音入耳,可以享福了。”
八十八岁时,先生无疾而终。先生临走时,头脑异常清醒,却心不甘,说唯一的憾事是出版界用字还是太随意,他不可再做“斩匠”了。
不过,先生对汉字的未来充满着信心。他对前来探望的关门弟子说过,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汉字会在东亚重新受到青睐。你看,日本算是有“先见之明”嘛,没有放弃过使用汉字;韩国算是“亡羊补牢”嘛,恢复了常用汉字教学,在公共场所开始并用之;越南在崇洋媚外后,也出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开始崇拜汉字。我们可以打赌,将来,国人去东亚各国旅行,会像古人一样方便,因为到处都有汉字哟——。
先生还预言:“书同文”将是东亚世界未来的方向,这个“文”嘛,就是与日月同辉的“汉字”。
爱情诗选
几乎同时,两只手臂高高举起,伸向书架上唯一的一本《志摩诗选》。
他个子高,捷足先登。
看过徐志摩的《爱眉小扎》,他就心仪着徐志摩的诗歌选。
顺着另一只手,他看到了一张青春的脸,秀水青山。
一定在哪儿见过的。他握着书,定神想了想。
女孩儿朝他灿烂一笑,便被同伴喊走了。
将彩印的诗选打开,他记起了这张脸在几天前公司新来大学生欢迎会上见过。当时,也是这么一笑,桃花绽放一般,令人眩晕。
像电影里看过的情节似的。回单身公寓的途中,沐浴着春风,他心花怒放。
二十二岁的他,犹如一枚嫩的叶,渴望着爱的阳光。
回到寝室,他刚在《诗选》的尾页写下一行字,邻室的新识的朋友进来了,一见到《诗选》竟然爱不释手。
他主动让朋友先睹之。
可第二天,朋友一见到他就道歉,《诗选》不翼而飞了。
他陡地感觉一种至爱的东西失落了。
他曾计划着将《诗选》赠送给她的。《诗选》为媒,他多想开启自己的爱情之旅,可现在借口的武器没了。
腼腆的他竟一时找不到向她走近的理由。
再次见到她,她又是那样的一笑,欲言又羞的,摄人魂魄的。
他脸一红,礼貌地点头,却慌不择路。
中秋節,公司文艺晚会上,他从节目单上发现有她的表演节目——诗朗诵。
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如淙淙的流水,感伤的、美丽的诗语,幽幽地淌入他的心河。
他深深地陶醉在空灵悠远的诗境里,他没有看到她在朗诵时寻找的目光。
几天后,他因工作需要,分配到公司下属单位做企划。
相距很远,可他依然感觉心和她很近。
可是,没有经验的他不知如何再与她接近。
半年后,他听说她和以前邻室的那个朋友拍拖了。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双眼酸涩。
不久,他经人牵线,也有了女友。
一段蒙眬的初恋,一段心跳的暗恋,被他深埋于心。
十年后,很少联系的朋友突然给他打电话。
朋友说,十年前在单身公寓丢的那本《诗选》找到了,在一堆故纸堆里放着,今天整理家事才发现。
接着,他收到朋友的一份特快专递。
摩娑着依然鲜妍的《诗选》,一种锥心的疼痛汹涌起来。
十年前的景象如昨,在眼前玫瑰花一样开放起来,带着忧伤的芬芳。
他终于找到了失而复得的诗选。然而,在书尾,他竟然没有找到自己手写的赠语。
可那句赠语,却刀刻石雕一般印在心底:“我憧憬着在爱的阳光城里行走,你能否与我并肩携手?”
深埋心地的初恋之萌,澎湃得令他恍如隔世。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泪眼里,他发现有擦伤痕迹的尾页上有泪渍斑迹,是自己的吧?
合上诗选,他有股冲动。
——这,或许就是自己的爱情诗选吧?
作家算个鸟
俺们那帮子青工嘴巴子特贫,作贱人时,有个口头禅就是“你算俺个鸟”,粗口时就变成了“你算俺个屌”,很不中听。
那天,工厂内刊主编在车间机器轰隆声中,扯着嗓子对俺嚷:“厂里搞个文学笔会,想请著名作家风梓言传身教,你来听听……”
主编曾是俺们车间的书记。一回俺“斗地主”奋战了一夜,上班迟到,主任说你整份“检讨书”就放你一马。俺会意,嘿嘿,不高抬贵手,你主任就莫要俺的两条软“中华”。
很快,俺把检讨书交给了书记。书记只扫了两眼,竟然像淘了个宝贝似的,两眼放光,满面潮红:“‘捡钞输’,好!对当前青工中的拜金主义刻画得入木三分。‘亲爱的脓包们’,妙!没有了信仰,见钱眼开的人,不是‘脓包’又是啥呢!”书记还重拍了下俺的肩,说,你的网络化语言有创意,很丰富,你有语言天赋,或许是个作家的料子。自然,俺的处女作《捡钞输》成了俺的代表作,尽管俺时常提笔忘字,时常整得马嘴不对驴面,甚至于狗屁不通。
不久,书记从车间调到厂内刊做主编。
“作家算个鸟——”
俺对主编嘟囔了一句。
“作家,他就是个鸟,你还是去听听人家的鸟语吧。”
主编不恼,还乐呵呵的,并作评说,这句话是原创,还是克隆的?
俺打了个响指,很自得:“复制了一个鸟作家的鸟语。”
为办好这次春季笔会,主编在厂长面前磨破了嘴皮子,跑细了腿杆子,在全厂两千多名青工中动员了近百名“热血青年”。
名作家风梓如期而至。授课前,主编点将,让俺陪作家逛月亮湖。俺们这儿有句俗话,不去月亮湖看看,你就不算到过山城。
当风梓站在俺跟前,俺以为整错人了,印象中的名作家要么花里胡哨,要么装鬼弄神的,或者神经兮兮,甚至于沐猴衣冠之流。
眼前的名作家着装随意,倒像个打工仔儿。
在月亮湖溜达时,作家触景生情:“美景啦,可惜了没有美人哟——”
俺正反感着将要倒胃口时,作家哈哈大笑:“没有这种想法的年轻男人,要么有病,要么装神!”
俺没有接话茬儿,却在心里苟同。这也算真性情嘛!
正式开讲那天,小礼堂爆棚,主编的口舌没有白费。
作家先来了个扫射,四只眼里有晶亮的东西在闪。他起立,给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啪——”不知谁带的头,掌声响起,接着是“哗——”的一片。
作家依然站着,嗓音有些哽咽:“谢谢工人师傅们,谢谢你们在劳累之余,甚至于请假来听我唠叨文学创作,谢谢你们!”
本以为作家会说“文学是神圣的”,不料作家却说:“在文学市场化的今天,作家和工人师傅们一个样,是个职业,谋生的职业;所谓著名的作家,就像生产线上的劳模工人,只是你认认真真地履行了你的天职,让你收获了比别人多的人气!”
本以为作家会说自己师承于某大家或某历史名人之后,不料作家却说:“我曾经是个流浪汉,是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高中混着毕业,没有读多少书,没有多少文化,也曾干过偷鸡摸狗的事。”
名作家的成长史不是荣光的,俺们一下子感觉和作家近了,他仿佛就是俺们其中的一员。
“这些个不怎么光彩的经历,现在都成了我创作的源泉,”作家从往昔回到了现实,“当然,我不是倡导大家都要去这样经历生活,而是说,创作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身边的生活。”
“作家是人,一个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作家也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会弄潮致富,作家清贫不光荣!”
“在信息爆炸、资讯发达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现,人人都可以创作,自由发表,成为一个作家,甚至于一个名作家。”
渐渐,俺们觉得作家的话,像春天的景致,温暖,温情,又像窗外的大自然一样真实。
“文学创作不神秘,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只要你将生活在读者面前艺术地‘撒谎’,骗得他们或痛哭流涕,或击案叫绝,那么你就成功了!”
“文学创作是最为环保、低碳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物质时空可以极小,但这个职业的思想和精神时空堪比宇宙!”
“新的社会环境下,作家算什么?算是一只鸟!”
台下的俺听得一个咯噔,作家咋将俺说的那句话用上了?巧合吧?
“作家就是一只在文字的天空,思想的海洋上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
“哗——”礼堂掌声春雷一样滚动。
“作家的鸟语,对你有没有什么触动?”主编在路上追问。
此时,俺正在构思真正的处女作《作家算个鸟》,被主编一声招呼,弄得俺云里雾里,胡扯道:“作家是个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的鸟!”
主编挺郑重地点了个头:“比那‘斗地主’好玩多了是吧。”
一阵子的奋笔疾书。当俺兴冲冲拿着草稿请作家斧正时,敲不开门。俺到前台,服务员说十多分钟前来了个时尚女,也找作家,没见下来。
俺搔了搔头皮,一个激灵,兀自一笑,觉得处女作标题得改,因为,因为作家本身就是一个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