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著名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中的反讽手法不仅包含特有的捷克式含泪的微笑的幽默及讽刺,还带着对生活、对时代的哲理式思考。本文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切入解析文本,由局部到整体,对小说的反讽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
关键词: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与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并称为捷克当代文坛“三剑客”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代表作,在捷克《星期》书刊“20世纪捷克50大捷克小说”中位列第二,其受欢迎程度仅仅次于捷克幽默作家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这部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的故事。赫拉巴尔曾表示: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由此可见他在其中耗费的心血,本文则集中分析该小说的反讽手法。
一、《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手法——笑与泪的沉思
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碎片化的叙事,汉嘉思想漫游式的平淡叙说,给我们带来笑与泪的沉思,淡淡的忧伤时不时掠过,这与作者赫拉巴尔文中大量的反讽手法是分不开的,下面本文将从局部到整体对文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分析:
一、言语反讽
在文本灵性诗意的语言中,漫不经心间流露着对人、事件、现实的思考。可以察觉出言语反讽中表面意义和隐藏意义间的对照和矛盾。
1、悖逆词并置:不合逻辑的合乎逻辑
小说的书名——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最鲜明的语义上相互悖逆的指向。在赫拉巴尔的轻描淡写下,汉嘉每天在地下室里独身一人打包废纸,恶劣的环境,高负荷的工作,但有书籍陪伴他,有粘稠的思想陪伴他,他与先哲圣人对话,正因为如此汉嘉的生活孤单却不孤独。在打包废纸中汉嘉总是喜欢喝着啤酒,而却言喝酒可以让他这个热爱书籍的人清醒,清醒自己的职责,才有足够的勇气去做这样神圣的工作。汉嘉的孤独生活总是过于喧嚣,他总是看到哲人,使小说带有几分魔幻主义的色彩,亦真亦幻,给读者增添了几分奇妙与思索。小说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场景,在汉嘉一边打着纸包一边与数只上下旋舞嗡嗡作响的苍蝇作斗争的时候,耶稣与老子出现了,它们一个代表progressus ad futurm(朝着未来前进)一个是regressusf ad originem(退到本源),但他們相逢了,重合了。这种悖逆词并置的修辞性反讽手法在赫拉巴尔的笔下,主要体现在主人公一人自叙自讲的经历中,以言语间带来的直观的反差冲击读者的阅读感受。
(二)情境反讽
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情境反讽下,语调反讽和人物反讽较为明显,为小说增添了其独特的魅力,彰显了主题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同时情景反讽也是作者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反讽手法运用的高超之处。
1、语调反讽:平静后无声言表
语调反讽不同于言语反讽,不是言与意的表面鲜明的相反而是通过叙事态度,语调与叙事内容表达的相悖,这种反讽更加细微,更能显现背后作者的意图。这种反讽在文本的前半部分较多地出现,这种反讽对语境的依懒性较高。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汉嘉面对对文化的亵渎统治时,他觉得自己犯了反人道主义的罪行,他流泪,可当这样的事情接连发生时他开始微笑着,开始懂得去欣赏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所带来的残忍的美。汉嘉体味到来自毁灭的变态的愉悦,内心酸楚。这里的反讽效果一方面体现了汉嘉面对将文化廉价出售毁灭的嘲讽,一方面也通过汉嘉欣赏破坏与不幸带来的美来表达个体置身于时代中,在某些时候面对权力群体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从这开始“天道不仁慈”(这句话语句没有读懂),这样冷漠的语调也几乎贯穿整部小说,而这黑色幽默的反讽在平静的背后更多表达的是时代的恐惧、悲哀与忧虑。在其后,现实与记忆的穿插中,时间终是踏着前进的脚步,新时代的到来,大型机械化机器取代了人力,汉嘉在参观的过程中注意到“女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来了…哪想到女教师拿起一本书叫孩子们认真看。要他们看明白她是怎么把书撕开的…小手抓住书页使劲撕着”,这“血淋淋”的画面在冷静的语调下静静地描写着,隐隐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普通人置身其中的无能为力。汉嘉除了愤怒更多的是一种痛惜,时代的发展,先进的机器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文化的被摧毁,没有温度的机械化操作,“而大多数人也乐在其中,孩子亦如此,从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与鲁迅先生“救救孩子”同样的呼声。作者这类反讽的运用中虽没有按照正常时间顺序进行有序的情节描写,但是碎片化的叙事隐形之中又将一切描写合乎情理但又荒谬地连接在一起,将这些言语反讽微妙地衔接在了一起,使得这种局部反讽渐显整体性。
2、人物反讽:命运的无声荒谬
《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人物都是底层人物,“巴比代尔”中的一员,这种阶层身份的设定延续了作者以往的写作风格。但这些底层是可以被分成两类的,一类是原本就是底层人物,一类是时代造就的“底层人物”,在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方面,作者运用了高超的反讽手法。
文中最具反讽意味的人物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汉嘉,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捷克底层人们在苦难下乐观坚持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对社会时代的控诉与哲理性思考。汉嘉是“巴比代尔”中的一员,也是底层人物的第一类。他是一个打包工,在苍蝇成堆、老鼠成群、恶臭潮湿的地下室干着又累又脏的活,但这小小的地下室却是他的天堂,有他的“love story”,在那里他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思想,打包也成了一门艺术。改为“书,老鼠,被赋予了独特的隐喻意义,在这个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他对知识与生命的虔诚。他在黏稠的思想里如嘬着糖果一般品尝着知识带来的快乐,在他的手下每一个纸包变成了艺术品,他甚至想着退休后办一个废纸包展览,看到我们唯有粉碎时才会释放出我们的精华,这也暗示了他的结局。他位卑职低,勤勤恳恳却老是做不完工作,总会被经理指责,他捉弄美学教授,像个小孩子,就这样一个卑微的拥有简单的快乐的人,社会与时代却带给了他绝望。他看着勃朗内时,大型的机器,突击队喝着牛奶机械化工作,去雅典旅游。而他犹如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对现实对于这个时代有着清楚的认知,但一样没有几个人理解,这两种情境的对照,体现了对外在环境的一种批判,他最终在压力机里释放了自己,面对绝望的现实,汉嘉放弃了去寻找现实的幸福,选择在压力机里释放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世界的荒谬与可笑。汉嘉具有极大的反讽张力,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捷克底层人们在苦难下乐观坚持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对社会时代的控诉与哲理性思考。 第二类人物便是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此类人物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带有对集权社会体制的质疑。小说中谈到,工人们怎样从底层进入了上层建筑,受过教育的人如何像工人们一样在劳动,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院院士变成了掏沟工,被编辑部赶出的美学教授。这些人学识渊博,本应各司其职,现实中的他们却犹如那些崭新的书,不能实现他们真正的价值,个体的存在没有了自由的选择。在这种描写下可以看到对时代的一种荒谬颠覆,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时政的批判。小说的虚构后面是沉重的现实,在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计划被苏联的军事占领碾碎,国家主权落空且受到侵犯,极权制度下社会制度的一些演变,使得社会的发展偏离人们的预想,人们的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里谈道:“几乎我的被禁止的同行都不得不以体力劳动维持他们的生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外科医生托马斯坚持自己的立场,最后沦为擦窗工等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写照。作者笔下的掏沟工,被赶出编辑部的美学教授,其社会地位遭到了颠覆,这种反讽性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批判是显而易见的。
三、《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反讽手法的文学意蕴
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将反讽艺术与黑色幽默结合起来,字里行间流露了多元化的主题,含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美意蕴
《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艺术隐射出了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文学的美学倾向。整部小说几乎是用一种平淡冷静的语调讲述,诗意跳动不确定的语言,以反讽带来的戏剧性、荒诞性以及批判性的审美意味去寻求自我与外在和谐性与统一性,展示了一个反讽的时代以及存在于其中人的生存。
文本中作者以轻描淡写的手法将世界荒谬抛到读者眼前,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在小说里时间与空间被打乱,不确定性暗含确定,在颠覆性中凸显荒谬与崇高。汉嘉,一个废纸打包工无比敬重知识与文化,日常与哲学的相衔接将荒诞与崇高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小说中对无序荒诞,价值的失衡,理想的破碎,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與挣扎,都一览无余地展示读者的眼前。同时《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不同于讽刺辛辣,而是嘲讽中带有诗意的美学效果,弥漫的淡淡的忧伤也正是人类的忧伤,给读者一种难得的诗意享受,“这种忧伤的气息,甚至让读者忘记了作者的存在,忘记了任何文学手法和技巧之类的东西”。
(二)历史意蕴
《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手法运用的历史意义有两方面:
一方面小说中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是无法分割的。无论是言语反讽还是情境反讽,在作者看似散乱的笔下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在对底层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此类人在当时社会处境下的生活与态度,与此同时体现了深刻的主题。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下捷克社会问题与弊端展示于读者眼前,感受整个时代带给汉嘉的绝望。作者笔下的汉嘉的孤独也正是当时作者的孤独,1968年由于支持布拉格之春,他被列为清洗作家,作品被禁止发布,人身被监控。后来面对这种恐怖与折磨以及作品能够出版他被迫作了公开的自我评价,然而他是痛苦的也是清醒的。米兰·昆德拉曾这样评价赫拉巴尔:“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若有人质疑,这篇小说便是最有力的反驳。
另一方面赫拉巴尔对于反讽手法的娴熟应运与捷克以往深厚的文学传统是离不开的。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可以看到幽默大师哈谢克的影子,其反讽手法更是是对哈谢克小说手法的借鉴与发展。相比于《好兵帅克》中反讽手法的集中幽默,《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反讽手法更加多样与温和,反讽效果也更具丰富的内蕴与张力,除了批判与幽默也不乏温情与诗意。
(三)思想意韵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情景反讽中结合语境将其与黑色幽默相结合,在言外之意的背后除了悲痛与批判,更多的是对生活与生命的哲理性追问,而这些思考里不仅仅是对当时时代的反讽,还有对科学与人文、仁慈与残酷、荣誉与堕落、社会与个体等思索,深刻地体现了生存与悖谬这一思想主题。天道不仁慈,耶稣与老子等等体现了现实世界的悖谬与荒诞,人生无不在一种双重性中。小说中反讽手法正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寻求个体生存的价值,是一种理性关照和辩证思索。小说中作者在此物与彼物的对照或冲突中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以审视,质疑的眼光将世界的多重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书写下来,正是《过于喧嚣的孤独》反讽诗意的语言中黏稠的深邃的沉重的思索,小说才拥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结语:
赫拉巴尔曾高度评价《过于喧嚣的孤独》大概是自己最好的一本书,这里并没有高夸。正如世界文学发展路径所展现的,反讽已经是二十世纪以来文学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艺术更是验证了这种现象。小说中的言语反讽和语境反讽不仅丰富了文本意蕴,表达对时代与社会的批判,而且也以深邃的眼光表达了对生命悖谬与荒诞的思索。反讽手法是赫拉巴尔作品常见的手法。赫拉巴尔是一颗宝石,他的文学更是如此,《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叙事技巧,结构模式以及语言风格也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注释: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M],杨乐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
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M]崔卫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8.
陈众议主编.《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89.
刘彬.《赫拉巴尔:捷克的悲伤之王》[J],光明日报,2014-07-25(12).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捷]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M].杨乐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美]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陈广嗣,姜琍.列国志·捷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捷]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崔卫平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陈众议等.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陈安慧.反讽的轨迹——西方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8][捷]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谈创作[J].杨乐云译.世界文学,1993-04-25(103).
[9]蒋承俊.悼赫拉巴尔[J].外国文学动态,1997-08-15(33).
[10]李梅.捷克文学与捷克作家赫拉巴尔 捷克《权利报》记者与捷克斯拉夫学研究所所长安托宁·姆涅什绛访谈录[J].东欧,1998-09-20(47).
[11]涂靖.反讽的哲学思辨[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83).
[12]晓苏.反讽小说的美学意味——以铁凝《春风夜》为例[J].南方文坛,2011-6-31(118).
[13]周艳华.真理的审判——读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J].中国图书评论,2012-6-10(116).
[14]黄世权.过于轻盈的沉重——评赫拉巴尔的中篇杰作《过于喧嚣的孤独》[J].名作欣赏,2013-05-01(15).
[15]林培源.独白与复调——论《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叙事艺术[J].名作欣赏,2013-06-01(16).
[16]汪正龙,王妍.反讽与戏虐—一个比较的考察[J].学术研究,2017-4(1).
[17]阎连科.20世纪文学写作:反讽——关于一种态度与立场的写作[J].扬子江评论,2017-5-66(14).
[18]徐珍,曾衍桃.反諷与语用预设关系探究[J].海外英语,2020(02).
[19]刘彬.赫拉巴尔: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N].光明日报,2014-07-25(12).
[20]王佳.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小说反讽艺术研究 [D].西北民族大学,2016.
[21]刘英.老子哲学视野下的赫拉巴尔小说解读——以《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2]阳丹丹.赫拉巴尔的记忆书写与身份危机[D].西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王俊然(1997.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甘肃 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与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并称为捷克当代文坛“三剑客”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代表作,在捷克《星期》书刊“20世纪捷克50大捷克小说”中位列第二,其受欢迎程度仅仅次于捷克幽默作家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这部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的故事。赫拉巴尔曾表示: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由此可见他在其中耗费的心血,本文则集中分析该小说的反讽手法。
一、《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手法——笑与泪的沉思
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碎片化的叙事,汉嘉思想漫游式的平淡叙说,给我们带来笑与泪的沉思,淡淡的忧伤时不时掠过,这与作者赫拉巴尔文中大量的反讽手法是分不开的,下面本文将从局部到整体对文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分析:
一、言语反讽
在文本灵性诗意的语言中,漫不经心间流露着对人、事件、现实的思考。可以察觉出言语反讽中表面意义和隐藏意义间的对照和矛盾。
1、悖逆词并置:不合逻辑的合乎逻辑
小说的书名——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最鲜明的语义上相互悖逆的指向。在赫拉巴尔的轻描淡写下,汉嘉每天在地下室里独身一人打包废纸,恶劣的环境,高负荷的工作,但有书籍陪伴他,有粘稠的思想陪伴他,他与先哲圣人对话,正因为如此汉嘉的生活孤单却不孤独。在打包废纸中汉嘉总是喜欢喝着啤酒,而却言喝酒可以让他这个热爱书籍的人清醒,清醒自己的职责,才有足够的勇气去做这样神圣的工作。汉嘉的孤独生活总是过于喧嚣,他总是看到哲人,使小说带有几分魔幻主义的色彩,亦真亦幻,给读者增添了几分奇妙与思索。小说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场景,在汉嘉一边打着纸包一边与数只上下旋舞嗡嗡作响的苍蝇作斗争的时候,耶稣与老子出现了,它们一个代表progressus ad futurm(朝着未来前进)一个是regressusf ad originem(退到本源),但他們相逢了,重合了。这种悖逆词并置的修辞性反讽手法在赫拉巴尔的笔下,主要体现在主人公一人自叙自讲的经历中,以言语间带来的直观的反差冲击读者的阅读感受。
(二)情境反讽
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情境反讽下,语调反讽和人物反讽较为明显,为小说增添了其独特的魅力,彰显了主题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同时情景反讽也是作者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反讽手法运用的高超之处。
1、语调反讽:平静后无声言表
语调反讽不同于言语反讽,不是言与意的表面鲜明的相反而是通过叙事态度,语调与叙事内容表达的相悖,这种反讽更加细微,更能显现背后作者的意图。这种反讽在文本的前半部分较多地出现,这种反讽对语境的依懒性较高。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汉嘉面对对文化的亵渎统治时,他觉得自己犯了反人道主义的罪行,他流泪,可当这样的事情接连发生时他开始微笑着,开始懂得去欣赏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所带来的残忍的美。汉嘉体味到来自毁灭的变态的愉悦,内心酸楚。这里的反讽效果一方面体现了汉嘉面对将文化廉价出售毁灭的嘲讽,一方面也通过汉嘉欣赏破坏与不幸带来的美来表达个体置身于时代中,在某些时候面对权力群体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从这开始“天道不仁慈”(这句话语句没有读懂),这样冷漠的语调也几乎贯穿整部小说,而这黑色幽默的反讽在平静的背后更多表达的是时代的恐惧、悲哀与忧虑。在其后,现实与记忆的穿插中,时间终是踏着前进的脚步,新时代的到来,大型机械化机器取代了人力,汉嘉在参观的过程中注意到“女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来了…哪想到女教师拿起一本书叫孩子们认真看。要他们看明白她是怎么把书撕开的…小手抓住书页使劲撕着”,这“血淋淋”的画面在冷静的语调下静静地描写着,隐隐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普通人置身其中的无能为力。汉嘉除了愤怒更多的是一种痛惜,时代的发展,先进的机器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文化的被摧毁,没有温度的机械化操作,“而大多数人也乐在其中,孩子亦如此,从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与鲁迅先生“救救孩子”同样的呼声。作者这类反讽的运用中虽没有按照正常时间顺序进行有序的情节描写,但是碎片化的叙事隐形之中又将一切描写合乎情理但又荒谬地连接在一起,将这些言语反讽微妙地衔接在了一起,使得这种局部反讽渐显整体性。
2、人物反讽:命运的无声荒谬
《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人物都是底层人物,“巴比代尔”中的一员,这种阶层身份的设定延续了作者以往的写作风格。但这些底层是可以被分成两类的,一类是原本就是底层人物,一类是时代造就的“底层人物”,在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方面,作者运用了高超的反讽手法。
文中最具反讽意味的人物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汉嘉,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捷克底层人们在苦难下乐观坚持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对社会时代的控诉与哲理性思考。汉嘉是“巴比代尔”中的一员,也是底层人物的第一类。他是一个打包工,在苍蝇成堆、老鼠成群、恶臭潮湿的地下室干着又累又脏的活,但这小小的地下室却是他的天堂,有他的“love story”,在那里他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思想,打包也成了一门艺术。改为“书,老鼠,被赋予了独特的隐喻意义,在这个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他对知识与生命的虔诚。他在黏稠的思想里如嘬着糖果一般品尝着知识带来的快乐,在他的手下每一个纸包变成了艺术品,他甚至想着退休后办一个废纸包展览,看到我们唯有粉碎时才会释放出我们的精华,这也暗示了他的结局。他位卑职低,勤勤恳恳却老是做不完工作,总会被经理指责,他捉弄美学教授,像个小孩子,就这样一个卑微的拥有简单的快乐的人,社会与时代却带给了他绝望。他看着勃朗内时,大型的机器,突击队喝着牛奶机械化工作,去雅典旅游。而他犹如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对现实对于这个时代有着清楚的认知,但一样没有几个人理解,这两种情境的对照,体现了对外在环境的一种批判,他最终在压力机里释放了自己,面对绝望的现实,汉嘉放弃了去寻找现实的幸福,选择在压力机里释放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世界的荒谬与可笑。汉嘉具有极大的反讽张力,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捷克底层人们在苦难下乐观坚持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对社会时代的控诉与哲理性思考。 第二类人物便是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此类人物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带有对集权社会体制的质疑。小说中谈到,工人们怎样从底层进入了上层建筑,受过教育的人如何像工人们一样在劳动,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院院士变成了掏沟工,被编辑部赶出的美学教授。这些人学识渊博,本应各司其职,现实中的他们却犹如那些崭新的书,不能实现他们真正的价值,个体的存在没有了自由的选择。在这种描写下可以看到对时代的一种荒谬颠覆,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时政的批判。小说的虚构后面是沉重的现实,在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计划被苏联的军事占领碾碎,国家主权落空且受到侵犯,极权制度下社会制度的一些演变,使得社会的发展偏离人们的预想,人们的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里谈道:“几乎我的被禁止的同行都不得不以体力劳动维持他们的生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外科医生托马斯坚持自己的立场,最后沦为擦窗工等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写照。作者笔下的掏沟工,被赶出编辑部的美学教授,其社会地位遭到了颠覆,这种反讽性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批判是显而易见的。
三、《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反讽手法的文学意蕴
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将反讽艺术与黑色幽默结合起来,字里行间流露了多元化的主题,含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美意蕴
《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艺术隐射出了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文学的美学倾向。整部小说几乎是用一种平淡冷静的语调讲述,诗意跳动不确定的语言,以反讽带来的戏剧性、荒诞性以及批判性的审美意味去寻求自我与外在和谐性与统一性,展示了一个反讽的时代以及存在于其中人的生存。
文本中作者以轻描淡写的手法将世界荒谬抛到读者眼前,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在小说里时间与空间被打乱,不确定性暗含确定,在颠覆性中凸显荒谬与崇高。汉嘉,一个废纸打包工无比敬重知识与文化,日常与哲学的相衔接将荒诞与崇高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小说中对无序荒诞,价值的失衡,理想的破碎,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與挣扎,都一览无余地展示读者的眼前。同时《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不同于讽刺辛辣,而是嘲讽中带有诗意的美学效果,弥漫的淡淡的忧伤也正是人类的忧伤,给读者一种难得的诗意享受,“这种忧伤的气息,甚至让读者忘记了作者的存在,忘记了任何文学手法和技巧之类的东西”。
(二)历史意蕴
《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手法运用的历史意义有两方面:
一方面小说中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是无法分割的。无论是言语反讽还是情境反讽,在作者看似散乱的笔下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在对底层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此类人在当时社会处境下的生活与态度,与此同时体现了深刻的主题。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下捷克社会问题与弊端展示于读者眼前,感受整个时代带给汉嘉的绝望。作者笔下的汉嘉的孤独也正是当时作者的孤独,1968年由于支持布拉格之春,他被列为清洗作家,作品被禁止发布,人身被监控。后来面对这种恐怖与折磨以及作品能够出版他被迫作了公开的自我评价,然而他是痛苦的也是清醒的。米兰·昆德拉曾这样评价赫拉巴尔:“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若有人质疑,这篇小说便是最有力的反驳。
另一方面赫拉巴尔对于反讽手法的娴熟应运与捷克以往深厚的文学传统是离不开的。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可以看到幽默大师哈谢克的影子,其反讽手法更是是对哈谢克小说手法的借鉴与发展。相比于《好兵帅克》中反讽手法的集中幽默,《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反讽手法更加多样与温和,反讽效果也更具丰富的内蕴与张力,除了批判与幽默也不乏温情与诗意。
(三)思想意韵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情景反讽中结合语境将其与黑色幽默相结合,在言外之意的背后除了悲痛与批判,更多的是对生活与生命的哲理性追问,而这些思考里不仅仅是对当时时代的反讽,还有对科学与人文、仁慈与残酷、荣誉与堕落、社会与个体等思索,深刻地体现了生存与悖谬这一思想主题。天道不仁慈,耶稣与老子等等体现了现实世界的悖谬与荒诞,人生无不在一种双重性中。小说中反讽手法正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寻求个体生存的价值,是一种理性关照和辩证思索。小说中作者在此物与彼物的对照或冲突中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以审视,质疑的眼光将世界的多重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书写下来,正是《过于喧嚣的孤独》反讽诗意的语言中黏稠的深邃的沉重的思索,小说才拥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结语:
赫拉巴尔曾高度评价《过于喧嚣的孤独》大概是自己最好的一本书,这里并没有高夸。正如世界文学发展路径所展现的,反讽已经是二十世纪以来文学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反讽艺术更是验证了这种现象。小说中的言语反讽和语境反讽不仅丰富了文本意蕴,表达对时代与社会的批判,而且也以深邃的眼光表达了对生命悖谬与荒诞的思索。反讽手法是赫拉巴尔作品常见的手法。赫拉巴尔是一颗宝石,他的文学更是如此,《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叙事技巧,结构模式以及语言风格也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注释: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M],杨乐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
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M]崔卫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8.
陈众议主编.《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89.
刘彬.《赫拉巴尔:捷克的悲伤之王》[J],光明日报,2014-07-25(12).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捷]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M].杨乐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美]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陈广嗣,姜琍.列国志·捷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捷]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崔卫平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陈众议等.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陈安慧.反讽的轨迹——西方与中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8][捷]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谈创作[J].杨乐云译.世界文学,1993-04-25(103).
[9]蒋承俊.悼赫拉巴尔[J].外国文学动态,1997-08-15(33).
[10]李梅.捷克文学与捷克作家赫拉巴尔 捷克《权利报》记者与捷克斯拉夫学研究所所长安托宁·姆涅什绛访谈录[J].东欧,1998-09-20(47).
[11]涂靖.反讽的哲学思辨[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83).
[12]晓苏.反讽小说的美学意味——以铁凝《春风夜》为例[J].南方文坛,2011-6-31(118).
[13]周艳华.真理的审判——读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J].中国图书评论,2012-6-10(116).
[14]黄世权.过于轻盈的沉重——评赫拉巴尔的中篇杰作《过于喧嚣的孤独》[J].名作欣赏,2013-05-01(15).
[15]林培源.独白与复调——论《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叙事艺术[J].名作欣赏,2013-06-01(16).
[16]汪正龙,王妍.反讽与戏虐—一个比较的考察[J].学术研究,2017-4(1).
[17]阎连科.20世纪文学写作:反讽——关于一种态度与立场的写作[J].扬子江评论,2017-5-66(14).
[18]徐珍,曾衍桃.反諷与语用预设关系探究[J].海外英语,2020(02).
[19]刘彬.赫拉巴尔: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N].光明日报,2014-07-25(12).
[20]王佳.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小说反讽艺术研究 [D].西北民族大学,2016.
[21]刘英.老子哲学视野下的赫拉巴尔小说解读——以《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2]阳丹丹.赫拉巴尔的记忆书写与身份危机[D].西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王俊然(1997.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甘肃 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