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以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动今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就需要我们立足我国义务教育的新起点,适应国家发展的新需求,回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应对世界变化的新趋势,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调整和转变不合时宜的发展机制和方式,着力破解制约义务教育科学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加快构建有利于义务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开创义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切实转变发展的重心,以办好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待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义务教育又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找准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教育问题,解决最能代表老百姓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
近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发展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在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切实减轻了农民群众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上学难的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有效化解了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老百姓不仅需要免费教育,更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不仅需要解决老百姓今天的困难,更需要为老百姓的未来负责。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能否受到好的教育,能否成人成才,是老百姓当前更为关心的大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容乐观,各地发展非常不平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很不完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或达不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的学校还为数不少,有违基本教学要求的大班额现象相当普遍。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依然是国民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最应当加强的领域,最需要重视的工作,远还没有到可以“歇一歇”、“让一让”的时候。要在谋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更加突出农村义务教育这个重点,在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配置中予以优先保障。要解决这些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就需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解决“上学难”到解决“办学难”,从解决学生群体的困难到切实解决学校、教师的实际困难,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合格办学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配足配齐合格教师和仪器图书设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完整合格的教育。这应是我们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也应当成为今后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成为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切实转变发展的机制,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服务,面向全体学生和所有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过去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条件下,采取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办法,大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人民群众负担过重、教育公益性严重受损等现象。我们过去在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打破大锅饭,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但同时也出现了校际之间差距迅速扩大、竞争日益加剧、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择校现象不断加剧等现象。这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问题提出了新的诉求。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过去曾经十分有效而且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些发展机制和办法,根据现阶段的实际作出必要的调整。今后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规范办学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切实把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意识,严格执行法律有关规定。认真清理以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修订完善有关文件,废止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政策,纠正各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办学行为。必须进一步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按照公益性的要求,努力提高普惠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不得违反国家课程方案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坚决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重点班。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普遍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积极探索学区建设,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以引领和推动各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城乡实现教育公平的体制基础;以保障公办教师绩效工资为契机,推动教师定期交流,进一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推动教育对口支援和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有效遏制择校之风的蔓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学生采取更加优惠的扶助政策,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建设,帮助各种学习困难和心理需要辅导的学生,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切实转变发展的观念,把全面提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我们曾以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乃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公共教育投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发展成就,达到了令国外同行广泛称赞的基本教育质量。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而沉重的。诚然,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勤奋好学的国家是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学生、家长、社会乃至我们的老师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在当今时代,是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这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反思。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些重点环节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先进地区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仍然没有消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一些问题的呈现更加复杂,解决起来更加困难,虽几经努力,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相当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未能有效扭转,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状况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身心健康素质不容乐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支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题,把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就要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创新力、竞争力。需要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观念,从体制机制入手,从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就业体制、用人制度、工资分配体制和社会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各行各业、家长、社区都要有所作为,共同还孩子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更要负起首要责任,有所作为,加快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负和加强学生锻炼的有关规定,坚决制止一切有违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做法,真正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切实转变发展的方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我国整个农村教育近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也成为近年来教育工作当中最大的亮点。农村教育历来都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大头,无论是学校数、教师数,还是学生数,百分之八十都在县城以及县城以下的农村地区,这历来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大提高,也就不可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农村教育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衡量中国教育的质量,评估我们的工作,归根到底就要看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样,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本质的问题也是要缩小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我们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民生,最终也要落实到农村的每一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不能就农村教育谈农村教育,必须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中进行统一规划。
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且近年来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据有关抽样调查显示,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00多万,其中6-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占全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60%以上,人数为8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抽样增加了30%。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在小学、初中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已有765万人,其中分别有77%和80%的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有23%和20%的学生在已批准的民办学校就读。全国城镇小学在校生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占比例已达5.6%,其中北京、浙江、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小学在校生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已分别占到22.3%、20.8%、20.3%、15.9%、15%、12.9%。另外,还有几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关爱机制,予以特别的呵护。这些变化都对现行的教育资源布局和教育管理制度等带来严峻挑战。首先要在学校布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流动性,合理规划布局,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其次,要考虑到农村教育问题延伸到城镇,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人口聚集情况,及时规划城市新区和农民工居住集中地的学校布局,为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创造条件。第三,要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和工资待遇,推动城镇教师定期支教和交流,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第四,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未来12年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必须体现到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规范发展等各个方面。今后在义务教育的发展内涵上,要从以量的发展为主过渡到以质的提高为主上来;在发展的重点上,要从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件建设为主,特别是制度建设为主上来;在工作的重心上,要从以关心和争取外部政策和投入逐步过渡到关注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上来;在发展的机制上,要从过去较大程度上依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过渡到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撑上来。经过今后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要使我们目前的带有很大突击性的不稳定的义务教育体系巩固发展成为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义务教育体系。也就是要使我们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和发展支撑,具有基本的办学条件、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教师队伍,具有基本的教育质量。简而言之,就是要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让每一个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完整良好的教育。
一、切实转变发展的重心,以办好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待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义务教育又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找准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教育问题,解决最能代表老百姓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
近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发展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在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切实减轻了农民群众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上学难的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有效化解了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老百姓不仅需要免费教育,更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不仅需要解决老百姓今天的困难,更需要为老百姓的未来负责。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能否受到好的教育,能否成人成才,是老百姓当前更为关心的大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容乐观,各地发展非常不平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很不完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或达不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的学校还为数不少,有违基本教学要求的大班额现象相当普遍。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依然是国民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最应当加强的领域,最需要重视的工作,远还没有到可以“歇一歇”、“让一让”的时候。要在谋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更加突出农村义务教育这个重点,在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配置中予以优先保障。要解决这些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就需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解决“上学难”到解决“办学难”,从解决学生群体的困难到切实解决学校、教师的实际困难,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合格办学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配足配齐合格教师和仪器图书设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完整合格的教育。这应是我们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也应当成为今后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成为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切实转变发展的机制,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服务,面向全体学生和所有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过去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条件下,采取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办法,大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人民群众负担过重、教育公益性严重受损等现象。我们过去在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打破大锅饭,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但同时也出现了校际之间差距迅速扩大、竞争日益加剧、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择校现象不断加剧等现象。这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问题提出了新的诉求。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过去曾经十分有效而且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些发展机制和办法,根据现阶段的实际作出必要的调整。今后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规范办学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切实把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意识,严格执行法律有关规定。认真清理以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修订完善有关文件,废止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政策,纠正各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办学行为。必须进一步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按照公益性的要求,努力提高普惠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不得违反国家课程方案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坚决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重点班。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普遍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积极探索学区建设,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以引领和推动各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城乡实现教育公平的体制基础;以保障公办教师绩效工资为契机,推动教师定期交流,进一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推动教育对口支援和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有效遏制择校之风的蔓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学生采取更加优惠的扶助政策,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建设,帮助各种学习困难和心理需要辅导的学生,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切实转变发展的观念,把全面提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我们曾以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乃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公共教育投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发展成就,达到了令国外同行广泛称赞的基本教育质量。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而沉重的。诚然,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勤奋好学的国家是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学生、家长、社会乃至我们的老师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在当今时代,是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这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反思。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些重点环节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先进地区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仍然没有消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一些问题的呈现更加复杂,解决起来更加困难,虽几经努力,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相当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未能有效扭转,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状况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身心健康素质不容乐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支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题,把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就要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创新力、竞争力。需要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观念,从体制机制入手,从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就业体制、用人制度、工资分配体制和社会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各行各业、家长、社区都要有所作为,共同还孩子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更要负起首要责任,有所作为,加快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负和加强学生锻炼的有关规定,坚决制止一切有违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做法,真正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切实转变发展的方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我国整个农村教育近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也成为近年来教育工作当中最大的亮点。农村教育历来都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大头,无论是学校数、教师数,还是学生数,百分之八十都在县城以及县城以下的农村地区,这历来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大提高,也就不可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农村教育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衡量中国教育的质量,评估我们的工作,归根到底就要看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样,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本质的问题也是要缩小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我们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民生,最终也要落实到农村的每一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不能就农村教育谈农村教育,必须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中进行统一规划。
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且近年来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据有关抽样调查显示,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00多万,其中6-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占全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60%以上,人数为8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抽样增加了30%。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在小学、初中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已有765万人,其中分别有77%和80%的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有23%和20%的学生在已批准的民办学校就读。全国城镇小学在校生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占比例已达5.6%,其中北京、浙江、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小学在校生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已分别占到22.3%、20.8%、20.3%、15.9%、15%、12.9%。另外,还有几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关爱机制,予以特别的呵护。这些变化都对现行的教育资源布局和教育管理制度等带来严峻挑战。首先要在学校布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流动性,合理规划布局,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其次,要考虑到农村教育问题延伸到城镇,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人口聚集情况,及时规划城市新区和农民工居住集中地的学校布局,为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创造条件。第三,要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和工资待遇,推动城镇教师定期支教和交流,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第四,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未来12年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必须体现到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规范发展等各个方面。今后在义务教育的发展内涵上,要从以量的发展为主过渡到以质的提高为主上来;在发展的重点上,要从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件建设为主,特别是制度建设为主上来;在工作的重心上,要从以关心和争取外部政策和投入逐步过渡到关注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上来;在发展的机制上,要从过去较大程度上依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过渡到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撑上来。经过今后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要使我们目前的带有很大突击性的不稳定的义务教育体系巩固发展成为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义务教育体系。也就是要使我们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和发展支撑,具有基本的办学条件、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教师队伍,具有基本的教育质量。简而言之,就是要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让每一个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完整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