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音乐的快感,阅读诗歌的快感,不是恰好因为音乐与诗歌的话语回收了沉默,或者说形式吸纳了残缺与组织了无意义吗?而阅读报纸上那些具有明确意义的话语恰好没有这种快感。大多数学术论文的乏味之处也在于此:对无意义或沉默之物没有丝毫的表述。一个所谓的主题就使其免于感知文本的沉默内涵,即使它们表述的正是关于文学、音乐与诗歌的,即使在表述“虚无”、“荒诞”这一主题。似乎一旦主题化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原初真实性。但在音乐与诗歌中,给人快感的恰好是这样的智慧。最深的智慧触及了意义之非确定性或无意义之领域。非片面的真理与意义之表述,吸纳或回收了其反面景观。意义之符号链接了非符号化的意义以及无意义的符号。
乌托邦
音乐是时间的乌托邦形式。诗歌是语言的乌托邦。创造是劳动的乌托邦,爱是人的乌托邦。音乐是时间的解放,诗歌是语言的解放,创造是劳动的解放,爱是人的赎救。——格言是心智的懒惰形式。
音乐与节庆
音乐是节庆的元素。现在音乐变成了日常的元素。音乐与节庆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是时间的解放,是时间的重塑。音乐与节日,给予时间一种可以被如此加以感知的节奏、节律。它们既恢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更新对时间的认知。节庆现在开始变得日常化。一方面是集体节庆越来越没有实质性的内涵,随着社会生活的集体性质的减弱,集体节庆的真实气氛消散与淡漠了。另一方面,私人生活中有一些个人化的节日元素正在显露。个人生活的某个值得纪念与祝贺的事件越来越多的成为个人的节庆。“个人的节庆”事实上是说围绕着个人生活的小集体、小圈子的欢庆活动。节庆总是涉及到一个集体,即使是一个家庭这样的小型集体。孤独的个人与节庆是没有关系的。任何欢乐没有他人的共同分享,就没有节庆感。之所以说音乐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元素,也是指音乐从节庆的公众性演出更多地转向了个人生活的小空间。音乐体验已经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一。个人的音乐经验主要的不是参加音乐会,音乐会依然带有某种公众生活形式,依然带有某种程度上的仪式性,而是由于机械复制的多种形式,音乐与个人的关系变得更日常了:随时随地随身听。音乐的聆听与自娱性的吟唱已极其普遍了。过去时代里少数民族节日里才有的音乐歌舞几乎变成了每日电视上的固定节目。在旅游点,在某些场所,歌舞、节庆似乎每天都在进行,那是一种没有内心欢乐的商业仪式。音乐、节日,渐渐失去了时间之节律的意义,变成了重复。在音乐与节庆的日常化条件下,音乐与节庆经验的精神强度自然也随之贬值,但变得更具有可重复性。直至喜爱音乐的人们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元素。
就一个社会的那些大型的节庆而言,先前是权力操办节庆,而今是商家。先前节庆显示着权力的威严,向社会回收着道德的红利;现在商业化的节庆则尽显其资本的奢华,与利润的谋求。
耿占春:知名学者、诗人,出版过多部学术专著与思想随笔,“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项得主。
乌托邦
音乐是时间的乌托邦形式。诗歌是语言的乌托邦。创造是劳动的乌托邦,爱是人的乌托邦。音乐是时间的解放,诗歌是语言的解放,创造是劳动的解放,爱是人的赎救。——格言是心智的懒惰形式。
音乐与节庆
音乐是节庆的元素。现在音乐变成了日常的元素。音乐与节庆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是时间的解放,是时间的重塑。音乐与节日,给予时间一种可以被如此加以感知的节奏、节律。它们既恢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更新对时间的认知。节庆现在开始变得日常化。一方面是集体节庆越来越没有实质性的内涵,随着社会生活的集体性质的减弱,集体节庆的真实气氛消散与淡漠了。另一方面,私人生活中有一些个人化的节日元素正在显露。个人生活的某个值得纪念与祝贺的事件越来越多的成为个人的节庆。“个人的节庆”事实上是说围绕着个人生活的小集体、小圈子的欢庆活动。节庆总是涉及到一个集体,即使是一个家庭这样的小型集体。孤独的个人与节庆是没有关系的。任何欢乐没有他人的共同分享,就没有节庆感。之所以说音乐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元素,也是指音乐从节庆的公众性演出更多地转向了个人生活的小空间。音乐体验已经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一。个人的音乐经验主要的不是参加音乐会,音乐会依然带有某种公众生活形式,依然带有某种程度上的仪式性,而是由于机械复制的多种形式,音乐与个人的关系变得更日常了:随时随地随身听。音乐的聆听与自娱性的吟唱已极其普遍了。过去时代里少数民族节日里才有的音乐歌舞几乎变成了每日电视上的固定节目。在旅游点,在某些场所,歌舞、节庆似乎每天都在进行,那是一种没有内心欢乐的商业仪式。音乐、节日,渐渐失去了时间之节律的意义,变成了重复。在音乐与节庆的日常化条件下,音乐与节庆经验的精神强度自然也随之贬值,但变得更具有可重复性。直至喜爱音乐的人们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元素。
就一个社会的那些大型的节庆而言,先前是权力操办节庆,而今是商家。先前节庆显示着权力的威严,向社会回收着道德的红利;现在商业化的节庆则尽显其资本的奢华,与利润的谋求。
耿占春:知名学者、诗人,出版过多部学术专著与思想随笔,“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项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