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情境;思维;质疑;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5—0095—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积极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组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潜力及学习需要,主动探求知识,自主支配和调控学习时间,自主发现,从而慢慢地学会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果我们能以情为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与课文有关的声音、图像展示给学生,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急于知晓桂林山水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美景,而且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达到了自主解决课文主要问题的目的,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语感变得流畅。
二、训练思维,让学生一举多得
思维是创造的核心。训练思维的关键是凭借阅读教材,抓住语言训练点,挖掘训练点蕴含的多元化目标,予以优化组合,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发挥其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如,在执教《亡羊补牢》一课时,抓住课题,教师可设计如下训练:(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思考“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3)理解“亡”、“牢”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教学中通过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发挥语文训练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另外,在思维训练中,还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思维组合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正向与逆向思维,发散与集中思维,形象与抽象等思维形式的有机组合,在解决问题时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三、质疑解惑,让学生自悟自得
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习的深入,是学习主动性的充分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欲望,并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平常的问句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纷纷发问:“蜜蜂为什么会引路?”“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理解列宁找养蜂人,是边观察周围,边根据这些事物的特点进行思考,从分析中得到结论的。除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还要激活学生潜在的内动力,让学生通过“读”与“思”,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四、讲究方法,让学生自求自得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下决心转变教学观念,减少讲课与发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的机会挤进课堂。其次,要引导学生“自己会学”。教材知识的难度与广度往往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会学。如,在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后,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帮助他们学会独立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里自由翱翔,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恣意挥洒。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5—0095—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积极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组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潜力及学习需要,主动探求知识,自主支配和调控学习时间,自主发现,从而慢慢地学会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果我们能以情为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与课文有关的声音、图像展示给学生,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急于知晓桂林山水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美景,而且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达到了自主解决课文主要问题的目的,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语感变得流畅。
二、训练思维,让学生一举多得
思维是创造的核心。训练思维的关键是凭借阅读教材,抓住语言训练点,挖掘训练点蕴含的多元化目标,予以优化组合,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发挥其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如,在执教《亡羊补牢》一课时,抓住课题,教师可设计如下训练:(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思考“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3)理解“亡”、“牢”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教学中通过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发挥语文训练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另外,在思维训练中,还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思维组合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正向与逆向思维,发散与集中思维,形象与抽象等思维形式的有机组合,在解决问题时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三、质疑解惑,让学生自悟自得
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习的深入,是学习主动性的充分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欲望,并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平常的问句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纷纷发问:“蜜蜂为什么会引路?”“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理解列宁找养蜂人,是边观察周围,边根据这些事物的特点进行思考,从分析中得到结论的。除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还要激活学生潜在的内动力,让学生通过“读”与“思”,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四、讲究方法,让学生自求自得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下决心转变教学观念,减少讲课与发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的机会挤进课堂。其次,要引导学生“自己会学”。教材知识的难度与广度往往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会学。如,在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后,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帮助他们学会独立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里自由翱翔,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恣意挥洒。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