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建中 李建法 沈红卫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注重产学研结合和高等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重要性,提出了地方高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创建办学特色发展自我的思路。重点介绍了我校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的一些具体举措,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和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地方高校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高转变,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底蕴薄的问题不断显现。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产学研结合就是地方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创建特色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多数办学历史不长、实力不强的地方高校,如何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特色是多样性的,培育和形成特色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认为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产学研结合是其中一条创建特色的有效途径。
首先,通过产学研结合将创建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特色之“特”方能充分体现。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本来就蕴涵着丰富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是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形成的,根植于社会、根植于人民群众,往往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色显然不等同于高校的办学特色,但可以借鉴、吸收、利用、转化,使之成为办学特色培育的基础。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学校自然而然地着眼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吸取地方特色的精华,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中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人无我有”的办学目标。
其次,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能够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从而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确定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的办学理念能使自己更加自觉地融入当地社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校在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同时,取得了地方对学校的支持,也能更好地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
最后,对于地方高校,贯彻产学研结合创特色的方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的探索
绍兴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高校,1996年由绍兴师专和绍兴高专两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创办之初就提出了“立足绍兴、主动参与、全面深入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多年来,根据这一理念,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育办学特色,在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第一,学科建设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要求。学校结合绍兴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在纺织、机械、医药化工等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添置、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创立学科优势,从而更好地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发展服务。例如,从2002年起,我校教师与绍兴一家企业合作开发纺织设备,2003年开始合作开发“YJ868型高速电脑加弹机”,经过重大改进后的设备使用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国内弹力丝机的换代产品,2004年双方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获得成功。再如,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瞄准地方市场需求,主动出击,以染料与药物中间体的研制与开发为科研目标,与当地许多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的协议,完成了多项横向合作项目,其中大多数项目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为上虞一家化工企业开发的356分散红染料,2004年投产,至今累计销售3200万元,创造利润680万元;帮助新昌一家化工企业改进叶醇生产工艺,降低成本50%,提高产量,2004年开始年产量达到1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强,年利润达到800万元。目前学校已将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等10个学科确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科研立项、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与能力。
第二,专业设置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绍兴文理学院两校合并时大多是师范专业,几年来,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始终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目前,40多个专业中纺织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自动化、服装设计、生物工程、药学、工程管理等十多个专业都与绍兴支柱、主导产业紧密对接;另外还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近10个专业与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密切相关。由于专业设置从实际出发,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近几年来,在高校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述相关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第三,教学改革努力破解产学研结合难题。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除了调整课程设置、革新教学管理制度等常规改革措施以外,比较有特色的措施有:
1.成立有关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指导、参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例如,工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聘请了60多位各相关专业的专家担任合作委员会顾问、委员和兼职(客座)教授;化学化工学院于2004年8月成立了“化学化工与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12位化工、制药行业的专家担任顾问;机电系牵头成立了由90余家机械工业企业参加的“绍兴市机械工业协会”,系主任担任了秘书长,秘书处就设在机电系,等等。通过类似的工作,从教学指导和管理入手,使专业教学真正贴近生产实际,人才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2.探索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以化学化工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院系、专业,开展了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放在企业中完成的尝试,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选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企业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导师,学校再配备教师辅助。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对学校来说可以缓解师资和设施方面的压力,对企业来说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后备军。近两年里,以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除了几名考研以外,其他均留在了他们各自学习的企业。
3.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积极争取合作机会,把企业的小型课题或课题的一部分,拿到学校来做,作为我们的开放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学生来做这类课题或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与生产现场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接触,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
4.以纺织服装系为代表的一些院系,在部分专业中实行了“3+1”的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把理论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完成,最后一年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环节中的实践部分教学任务,由企业按一对一的要求为学生选配素质较高的师傅,学校配备指导老师,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融入企业,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在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探索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办学的特色之路。2005年12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的反馈意见里包含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评价。但是,在注重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我们感到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还是大有文章可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责任编辑:杨裕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注重产学研结合和高等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重要性,提出了地方高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创建办学特色发展自我的思路。重点介绍了我校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的一些具体举措,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和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地方高校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高转变,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底蕴薄的问题不断显现。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产学研结合就是地方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创建特色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多数办学历史不长、实力不强的地方高校,如何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特色是多样性的,培育和形成特色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认为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产学研结合是其中一条创建特色的有效途径。
首先,通过产学研结合将创建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特色之“特”方能充分体现。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本来就蕴涵着丰富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是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形成的,根植于社会、根植于人民群众,往往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色显然不等同于高校的办学特色,但可以借鉴、吸收、利用、转化,使之成为办学特色培育的基础。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学校自然而然地着眼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吸取地方特色的精华,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中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人无我有”的办学目标。
其次,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能够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从而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确定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的办学理念能使自己更加自觉地融入当地社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校在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同时,取得了地方对学校的支持,也能更好地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
最后,对于地方高校,贯彻产学研结合创特色的方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的探索
绍兴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高校,1996年由绍兴师专和绍兴高专两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创办之初就提出了“立足绍兴、主动参与、全面深入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多年来,根据这一理念,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育办学特色,在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第一,学科建设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要求。学校结合绍兴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在纺织、机械、医药化工等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添置、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创立学科优势,从而更好地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发展服务。例如,从2002年起,我校教师与绍兴一家企业合作开发纺织设备,2003年开始合作开发“YJ868型高速电脑加弹机”,经过重大改进后的设备使用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国内弹力丝机的换代产品,2004年双方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获得成功。再如,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瞄准地方市场需求,主动出击,以染料与药物中间体的研制与开发为科研目标,与当地许多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的协议,完成了多项横向合作项目,其中大多数项目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为上虞一家化工企业开发的356分散红染料,2004年投产,至今累计销售3200万元,创造利润680万元;帮助新昌一家化工企业改进叶醇生产工艺,降低成本50%,提高产量,2004年开始年产量达到1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强,年利润达到800万元。目前学校已将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等10个学科确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科研立项、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与能力。
第二,专业设置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绍兴文理学院两校合并时大多是师范专业,几年来,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始终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目前,40多个专业中纺织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自动化、服装设计、生物工程、药学、工程管理等十多个专业都与绍兴支柱、主导产业紧密对接;另外还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近10个专业与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密切相关。由于专业设置从实际出发,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近几年来,在高校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述相关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第三,教学改革努力破解产学研结合难题。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除了调整课程设置、革新教学管理制度等常规改革措施以外,比较有特色的措施有:
1.成立有关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指导、参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例如,工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聘请了60多位各相关专业的专家担任合作委员会顾问、委员和兼职(客座)教授;化学化工学院于2004年8月成立了“化学化工与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12位化工、制药行业的专家担任顾问;机电系牵头成立了由90余家机械工业企业参加的“绍兴市机械工业协会”,系主任担任了秘书长,秘书处就设在机电系,等等。通过类似的工作,从教学指导和管理入手,使专业教学真正贴近生产实际,人才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2.探索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以化学化工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院系、专业,开展了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放在企业中完成的尝试,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选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企业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导师,学校再配备教师辅助。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对学校来说可以缓解师资和设施方面的压力,对企业来说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后备军。近两年里,以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除了几名考研以外,其他均留在了他们各自学习的企业。
3.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积极争取合作机会,把企业的小型课题或课题的一部分,拿到学校来做,作为我们的开放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学生来做这类课题或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与生产现场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接触,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
4.以纺织服装系为代表的一些院系,在部分专业中实行了“3+1”的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把理论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完成,最后一年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环节中的实践部分教学任务,由企业按一对一的要求为学生选配素质较高的师傅,学校配备指导老师,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融入企业,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在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探索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办学的特色之路。2005年12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的反馈意见里包含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评价。但是,在注重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我们感到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还是大有文章可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责任编辑:杨裕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