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问题导学,创建初中数学学本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素养的生成.以问题为导学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换言之,问题导学是创建初中数学学本课堂的路径.问题导学既能唤醒学生的思维,也能唤醒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学本课堂
  引 言
  当前,数学学习还存在着“师本”课堂的严重痕迹,即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还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具体表现为:课堂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录什么,学生在被动接受学习.家庭作业也是以教师布置为主,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教师怎么布置,学生就怎么做.这样的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忙于识记与理解而忽略了创新与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参与课堂.
  一、走进问题导学,问题串要有连贯性、探索性
  问题要以连接串的形式出现,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让他们从问题透露的信息去探索新的认知.这个串将表面上看似游离的问题以相同的主线连接起来,以让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地发生.另外,问题的设置要有探索性,即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能恰当地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换言之,既要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欲望,又不能打击他们探索的热情.对于问题串的设置,教师要注重的其实就两个方面.首先,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以给思维一个逐步提升的空间.其次,问题间要有一定的关联,要能引爆学生的思维.以“同底数幂的乘法”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5次的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学生回答为1015×103次,另外也有学生猜想出两种不同的结果:1018次或者1045次.对应学生的猜想,教师不直接去评判他们结果的对错,要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飞一会儿,要让他们自己在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于是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串:观察这个式子,这是什么运算?这种类型的运算你之前接触过吗?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研究?这是让学生大致地去想一想,让他们自己形成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又从刚才的连贯性的问题串走向了探索性的方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 25×22, a3×a2,5m·5n.教师再出示这样的问题串:am·an 是什么运算?数am和an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这样的运算法则?当设置的问题串有连贯性、探索性时,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同样教师也要将设置问题串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就着某一个认知提出自己能提出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梯度,从不同层面展示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几个人一组,每个人提出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再将这些问题整合,这样就能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养成不断探究的习惯.以“算术平方根”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先设置一个情境:珊珊家挖了个正方形的鱼塘,出于安全考虑,她家决定在鱼塘周围围上一圈篱笆,只知道鱼塘面积为25 m2.一个学生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该用多长的篱笆呢?就着这个问题,学生开始了这样的思考:考虑篱笆的长度就是考虑正方形的周长;周长是边长的4倍,这样就必须先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接着,学生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正方形鱼塘的边长应取多少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陷入了僵局,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运算,于是教师给他们列出了一个表,只列出1,1,9,3四个数字.
  这个表中的问题实际上和上面同学提的是一个问题,它们都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来求边长.教师对着表说:正数1的平方等于1,我们把正数1叫作1的算术平方根;学生就跟着说出:正数3的平方等于9,我们把正数3叫作9的算术平方根.可见问题串能给学生充足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去提问题.
  二、走进问题导学,问题设置要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
  问题的设置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规律,换言之,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由简单到复杂.大多数教师对这样的设置方式是能理解的,毕竟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基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即部分区域的考试题目还是偏难的,因此就出现了一些教师只讲难题,不讲简单题目的现象,他们遇到简单的题目就直接报答案.其实设置简单题目不是一个可以逾越的步骤.
  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先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A、B两地相距480 km,一列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驶60 km,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行驶65 km.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设置问题,即教师把问题设置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什么样层次的学生就会设置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方案.教师这样的设置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让学困生先回答,再让中等生回答,最后是尖子生回答;设置过的问题不能重复.从这些问题中,教师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层次性,也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师将问题的情境设置成视频,以促进他们多感官的参与.有的学生说:如果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后相遇,能列出怎样的方程?有的学生说,如果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x小时之后,两车相距z千米,会列出怎样的方程?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学生想到了这样的问题:行驶的距离一定要在A到B吗?可以超过吗?于是就假定两车之间的距离为z千米.可见有层次地提问、设铺垫、创情境,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的应用.
  设置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其实是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一般教师设置问题也可以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在学习“一次函数”后,教师设置这样的一个题目情境:小王骑自行车从A 地到B 地办事情,半小时后,小张开汽车沿着同一条路从A 地赶往B地.小王的速度是10 km/h,小张的速度是60 km/h.由于要用到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可先设置一些简单的基于复习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函数;怎样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有了这样简单的铺垫,教师就能顺利地过渡到这道题上,先抛出一个问题:用语言描述小王和小张在路上前后位置的变化,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小王先出发0.5 h,因此开始时小王在前,小张在后;小张的速度比小王快,因此,后来小张追上小王,追上以后,小张一直在前.这是用语言将情境的数学内涵表述出來.第一个问题已经涉及函数的数与量,教师可将问题变得再复杂一点,因而有了这样的问题:假设小王出发后行驶的时间为 x h,小王、小张离A地的路程都是x 的函数吗?如果是,请分别求出函数的解析式.问题设置得有层次,学生就有信心,思维就有路径,过程就能连续.   三、走进问题导学,问题的设置要由抽象到具体,有生活
  对于问题导学来说,问题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无论是层次性,还是连贯性,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与生活发生关联,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思考问题.现在的学生在生活经历与体验上总是零碎的,教师要以问题为依托,将学生的生活以一个数学的主线连接起来.同时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将问题引入生活能让问题由抽象转为具体,正好对接他们的思维特点.对于初中生而言,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取长补短.但大多数初中生都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因此教师要将形象思维作为强化物,进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引入是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便,也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路径.但学生思维发展的更高境界就是在头脑中不自觉地进行思维转化.
  以“分式”内容为例,教师出示这样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km/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km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km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对于这样的题目,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去做,他们一下子就会懵掉,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相关的问题,有的甚至没有亲眼见过轮船在水中的航行.教师播放相应的有关轮船航行的视频,尤其是过去的那种帆船行驶的视频.学生能明显地感知帆船在顺水里与在逆水里不同的行走方式.学生有了观察与体验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顺流航行的速度、逆流航行的速度与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能不能找到一定的数量关系?能不能用一定的数学方式表达出来?有了生活,学生更容易进入问题导学,在生活中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能深化思维.
  图1由抽象到具体还可以在学生的亲自操作中实现.一般来说,由抽象到具体,教师采取的基本就是设置情境.初中生往往喜欢在思考的时候转一转钢笔,画一画图形,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思维具体化、直观化.如图1所示,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斜折过去,使顶点A落在A′处,BC为折痕,然后把BE边折过去,使之与A′B边重合,折痕为BD,那么,两折痕BC,BD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要经历两次体验,以让问题更具体.学生先在草稿纸上按照题目里说的一步一步地画图,让文字转化为图形,让抽象的表述变成生动的图示.
  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第二次体验,即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让他们按照题目中呈现的步骤一步步地折叠出来.一般来说,能按照题目折叠出新的图形的同学,基本上也是能理解题目要求的,即能理解题目的诉求.对于折叠来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动手实践,不像一些较难的题目,一些学困生只能望“题”兴叹.因此,让学生去折叠可以说是给每个学生一次体验.学生在折叠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要求的角好像就是90°.这是折叠的过程给予他们的直观答案,也是在没有具体证明之前给予他们的一次小小的成功.学生有了结果,证明其成立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学生拿着折叠好的纸片,再对着画出的图形,他们发现∠ABC=∠A′BC=12∠A′BA;也发现∠DBE=∠A′BD=12∠A′B E,于是他们有了这样的推论:∠CBD=12(∠A′B A ∠A′B E)=90°.
  结束语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它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启迪,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往前推进.问题导学能拓展思维的深度.就问题导学而言,教师要关注的就是两个具体的点:(1)问题是如何设置的;(2)问题如何导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让他们与问题深度融合.对于教师来说,设置学生喜欢的问题,就是要设置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还要设置一些具有情境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才能在“导”的时候有效.
  【参考文献】
  [1]赵后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1):81,86.
  [2]王丽.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9(36):97.
其他文献
祝燕南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政策法制司副司长  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从宏观环境上讲,中国广播电视对外政策只有一个主旨,简而言之,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并使二者良性互动,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来自阿拉伯国家新闻机构的所有秉持公正立场的国际新闻信息、多样化的题材和影视精品、具有阿拉伯民族文化特色的广播影视作品,都可能成为中国广播电视媒体新闻传播与节目交流的选择和中国市场的选择。  中国在
一图胜千言。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读图时代的到来,报纸也愈加强调视觉冲击力,对图片的使用显著增加。图片的报道和应用在提升报纸品质、吸引读者阅读方面也愈加突出。随着大众摄影时代的到来,网络图片社区也更多地涌现出来,聚集了非常多的人气。  报纸如何增加自己的图片来源,提升图片质量?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培育网络摄影社区,在新闻摄影和图片报道上加强报网融合?《钱江晚报》在“好摄之友”网络摄影社区的
递归生成二叉链表存储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生成二叉树的方法,本文比较和分析了用C语言实现的几种递归生成算法,并指出了一种常见的错误算法。同时给出了两种递归遍历的C语言实现
目的对替罗非班与前列地尔联用对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后心肌梗死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短期预后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110例心肌梗死患
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火灾等各类灾害事故常有发生。消防救援一方面要控制火势,解救伤员,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消防员的自身安全。但是现阶段的救援实践显示
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广播电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广告收入、网络收入和其他收入)2007年为1316.4亿元,2011年达到2717.32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一倍多。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行业整体上的发展增速远远高于GDP的增速,也高于其它传统媒体的增速。  然而随着媒体形态的不断创新,广告收入已经不能完全由原本强势的电视媒体来掌控。同时,电视媒体的广告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
立足于学科的教学情况与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计算机类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与特点,以及教学中模式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实践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电能表数据采集终端的设计方案,重点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