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与“学”程序如何设计才能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经过课题研究小组几个月的反复探索实践我们研究出新课改型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探究交流、点评总结、课堂检测、学后反思,经效果监测,此方法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探究
生物课堂“教”与“学”程序设计的研究是探究适合生物课堂学习的最佳教学程序,通过此新的“教”与“学”法,大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经过小组成员几个月的研究和反复实践,设计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新课改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程序包括“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点评总结”→“课堂检测” →“学后反思”( →“ 课时作业”)。“自主学习” 部分(填空题形式),学生需在课前进行,了解学习内容,学会基本知识;“探究交流” 部分(问答题形式),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点知识掌握难点知识;“点评总结”部分(知识网络格式),通过知识网络总结知识要点,鉴定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课堂检测”部分(选择题、简答题形式)检验所学,巩固知识;“学后反思”部分(报告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所学知识和获得的学习方法,以及思考自己在学习或实验过程中失误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课时作业”部分一般要求课后完成,主要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青蓝工程”汇报课、市督查组验收成果等活动中均以这种模式上课,效果明显,一致得到好评。现在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为例,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新课改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课前的自主学习设置为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_____、_____、_____等,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在预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找出难点和重点,用时5min;探究交流部分教师给学生一些信息,如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图片、材料、新闻、生活知识等,设置问题,学生利用本节知识进行分析,由于感兴趣,学生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很容易得到答案,难点问题通过查阅课本及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的提示也较容易突破,比如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用了一段视频(《池塘生态系统》)、两幅图片(《某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草、虫、蛙、蛇、鹰)、《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针对视频完成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组成结构,设置问题①这个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构成?并举例说明。②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怎样?各成分之间的联系?针对两幅图片完成探究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分别针对图片一和图片二设置问题,图片一设置问题如下①什么是食物链?由什么组成?②这条食物链共有______个环节,即共有______个营养级,据图可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_____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③在图上标出各个生物的营养级别,并指出消费者的营养级别和消费级别之间的联系?④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⑤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为什么?⑥食物链的起点有什么特点?终点有什么特点?⑦食物链中有没有分解者?针对图片二设置问题如下①什么是食物网?②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并写出最长的食物链?③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有哪些生物?④鹰是第几营养级?⑤鹰和蛇是什么关系?拔高:此图若添加___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再添加____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用时10min。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思路和答案以及注意合作学习,发挥小组的力量。有了答案后学生信心得到增强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答案,由小组发言人作答,别的成员补充,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不同意见。教师再以知识网络形式总结,学生梳理本节知识。用时二十分钟。在展示答案过程中,学生会通过黑板板书,还会以排练话剧,辩论赛(生物伦理:应不应该克隆人?),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制作模型(以丝带制作染色体模型演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和种类)等方法进行演示,如本堂课学生针对探究一的展示方法是边讲解边板书,列出了视频中的成分及其作用,以图示形式画出各成分之间的作用,同学们积极更正并补充;针对探究二小组成员分别扮演食物网中的一中生物,并配以台词,比如“我是鹰,我即吃蛇也吃青蛙和鼠”学生能很清楚的找到其中的食物链,并分析食物链的营养级和成分,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发散的思维、创新能力、口才、广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信心,将枯燥的知识变为乐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课堂检测一几道选择或简答题的形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学生练习作答→师生评判→教师解惑(5 min)。
新课改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是辅助,教师讲的时间少学生活动时间长,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答案,知识记忆牢固,理解透彻。但是在操作时需要教师课前完成大量工作,搜集资料,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准备材料,另外在课堂上要注意分配好时间,引导和组织学生,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进行不完或课堂混乱的情况。
关键词: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探究
生物课堂“教”与“学”程序设计的研究是探究适合生物课堂学习的最佳教学程序,通过此新的“教”与“学”法,大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经过小组成员几个月的研究和反复实践,设计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新课改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程序包括“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点评总结”→“课堂检测” →“学后反思”( →“ 课时作业”)。“自主学习” 部分(填空题形式),学生需在课前进行,了解学习内容,学会基本知识;“探究交流” 部分(问答题形式),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点知识掌握难点知识;“点评总结”部分(知识网络格式),通过知识网络总结知识要点,鉴定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课堂检测”部分(选择题、简答题形式)检验所学,巩固知识;“学后反思”部分(报告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所学知识和获得的学习方法,以及思考自己在学习或实验过程中失误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课时作业”部分一般要求课后完成,主要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青蓝工程”汇报课、市督查组验收成果等活动中均以这种模式上课,效果明显,一致得到好评。现在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为例,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新课改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课前的自主学习设置为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_____、_____、_____等,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在预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找出难点和重点,用时5min;探究交流部分教师给学生一些信息,如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图片、材料、新闻、生活知识等,设置问题,学生利用本节知识进行分析,由于感兴趣,学生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很容易得到答案,难点问题通过查阅课本及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的提示也较容易突破,比如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用了一段视频(《池塘生态系统》)、两幅图片(《某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草、虫、蛙、蛇、鹰)、《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针对视频完成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组成结构,设置问题①这个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构成?并举例说明。②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怎样?各成分之间的联系?针对两幅图片完成探究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分别针对图片一和图片二设置问题,图片一设置问题如下①什么是食物链?由什么组成?②这条食物链共有______个环节,即共有______个营养级,据图可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_____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③在图上标出各个生物的营养级别,并指出消费者的营养级别和消费级别之间的联系?④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⑤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为什么?⑥食物链的起点有什么特点?终点有什么特点?⑦食物链中有没有分解者?针对图片二设置问题如下①什么是食物网?②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并写出最长的食物链?③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有哪些生物?④鹰是第几营养级?⑤鹰和蛇是什么关系?拔高:此图若添加___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再添加____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用时10min。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思路和答案以及注意合作学习,发挥小组的力量。有了答案后学生信心得到增强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答案,由小组发言人作答,别的成员补充,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不同意见。教师再以知识网络形式总结,学生梳理本节知识。用时二十分钟。在展示答案过程中,学生会通过黑板板书,还会以排练话剧,辩论赛(生物伦理:应不应该克隆人?),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制作模型(以丝带制作染色体模型演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和种类)等方法进行演示,如本堂课学生针对探究一的展示方法是边讲解边板书,列出了视频中的成分及其作用,以图示形式画出各成分之间的作用,同学们积极更正并补充;针对探究二小组成员分别扮演食物网中的一中生物,并配以台词,比如“我是鹰,我即吃蛇也吃青蛙和鼠”学生能很清楚的找到其中的食物链,并分析食物链的营养级和成分,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发散的思维、创新能力、口才、广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信心,将枯燥的知识变为乐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课堂检测一几道选择或简答题的形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学生练习作答→师生评判→教师解惑(5 min)。
新课改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是辅助,教师讲的时间少学生活动时间长,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答案,知识记忆牢固,理解透彻。但是在操作时需要教师课前完成大量工作,搜集资料,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准备材料,另外在课堂上要注意分配好时间,引导和组织学生,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进行不完或课堂混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