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谢,锁楼朱阁,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横阜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是贺铸的名篇《青玉案》。相传此词一出,时人皆服其工。作者也因此得了个“贺梅子”的雅号。黄庭坚也曾亲抄此词,至于案前,反复回味,并题诗:“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是说秦观死后,贺铸文采风流天下第一。
贺铸为人耿直坦率,因此仕途生活颇不得意。晚年隐居苏州的时候,曾经在横塘建了一座“企鸿居”。从词中的“横塘”大致可以推断出此词写于这一时期。前三句表面上是在写作者邂逅一位佳人,可奈何佳人的凌波微步不肯过横塘之路,因此虽有幸相遇,却没有与佳人相识相守的缘分,只能眼看着佳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作者似乎对曹子建之文颇为喜爱,“企鸿居”“凌波”“横塘”都是子建的用语,而这位可望而不可及的佳人也颇有《洛神赋》中那位洛水女神的风貌。曹子建的《洛神赋》历来被解为是“感甄”而作,而贺铸所企之“鸿”,应该是理想中的美人的代称。“此词乃是藉美人香草之词,关合所志不遂,孤寂自守的情怀,所谓深得楚骚遗韵者。”①继而词人又追随芳尘,想象出佳人所居的幽雅美好的住所,并且发出了“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慨叹,这四句是化用李商隐的《锦瑟》中的诗意,以华赡之笔极力渲染美人所居处的美好,进而进一步衬托她绵绵无期的孤寂。此处的佳人又颇有杜子美笔下那位幽居在深谷的佳人的风姿。但是作者也只能在自己的小窗前空为其慨叹,因为那位佳人的故事和她的住所都如此神秘,“只有春知处”。词的前半阙显然是“造境”,是有所寄托的。如同屈原叩阍求女一样,作者是以美人香草相托,表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正如《灵词说》所说:“匡济才能未得失,美人香草寄相思。《离骚》寂寞千年后,请读《东山乐府》词。”②
下阙“碧云冉冉横阜暮,彩笔新题断肠句。”是承接上文的,是说自己久久的期待着佳人,佳人却始终没有再次出现,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是黄昏了,作者明白相思无益,企图想从填词作赋中得以解脱,可是不知不觉之中笔端所流淌出的依旧是断肠之句。“碧云”出自江淹的《杂体诗》,而彩笔亦用的是江淹梦见自己得以仙人的彩笔之典。余下“试问”三句堪称千古抒写闲愁的绝唱,也是使得《青玉案》一时洛阳纸贵的原因的根本。作者巧妙地化无形的闲愁为有形之物,将愁情的无处不在的、纷乱复杂的以及无穷无尽的特性分别给予在满城渐行渐多的春草、满城纷飞的柳絮以及绵绵无期的梅雨之中。生动、鲜明、完整而传神。比之易安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载不动,许多愁”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曾经分析这三个意象重叠涵盖了地下到天上的空间,并且是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动画的,有着丰厚的空间性。并且,此三个意象也蕴含了时间性,分别代表着由早春到暮春再到初夏这一段时间概念。③清代刘熙载曾说:“词有点、染……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而此三句就是此中理论的鲜明的例子。“试问”是点,是以试问的语气抒发心中的愁情,继而用“染”,以烟草、风絮和梅雨渲染一种朦胧、哀愁的氛围,从而烘托出作者的“闲愁”之深,之烦,之乱。④并且此三句既是对试问一句的回答,又像是撇开此处,以景结题,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意味甚浓。
“意境”的理论贯穿整本《美学散步》,也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宗白华老先生曾经将艺术中意境的构造分为三个层次,“直观感像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灵境,并将其与词的三个境界“情胜”、“气胜”、“格胜”⑤分别对应。而对《青玉案》的解读也恰恰可以从“意境”的三个层次的角度去考虑。“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这是意境的第一层次,即直观感像的摹写。这是心灵对客观事物所做出的直观地反映,其中包含着一种生命的动意。同时,也对应蔡小石所说的“情胜”。而“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谢,锁楼朱阁,只有春知处。”这是词的“气胜“,也是是意境的第二个层次,即活跃生命的传达。物象在情感的激动中更见生机勃发,传达出无限活跃的生命力量,表现出生气远出的生命情怀。这一层次是一个虚实交融的境界,将空灵和充实相结合,将虚与实的两元统一起来,进入一个有无穷意味而幽远的境界。佳人美丽窈窕的身姿是实写,而之后的作者的万般揣摩,则是作者凭空的想象,而这想象之中的神仙洞府也是虚实交融的,虚无和充实完美的结合,一个有无穷意味而幽远的境界跃然于读者的审美思维之中。而词的最末“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是意境的最高层——灵境,即艺术的至境。这一层面渗透着深深的禅机,是瞬间的领悟与永恒的感受。这一意境中情景交融渗透,又存在这一些东西超乎情景之外,这是人格与情景交融的完美统一与结合。
贺铸的词发乎情,本乎意。解读之时不难发现他蕴含在此中的款款深情。词本身就是此人内心世界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真情就是词的生命。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贺铸的词中感情真挚是其独绝之处,也因此其词可以千载有余情。而“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这是对贺铸词情感真挚深刻的最高礼赞。
注释:
①周啸天:《诗词精品鉴赏》,四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4月,828页。
②缪铖,叶嘉莹:《灵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9页。
③张占国,王铁柱:《中国历代诗词分类品读》,咏怀卷,北京,学苑传版社,2006。
④参考了朱引玉的论文《论词的点染》中相关说法。
⑤蔡小石,《拜石山房词·序》。
参考文献:
[1]周啸天.诗词精品鉴赏.四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4月.
[2]张占国,王铁柱.中国历代诗词分类品读(咏怀卷).北京:学苑传版社,2006.
[3]缪铖,叶嘉莹.灵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碧云冉冉横阜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是贺铸的名篇《青玉案》。相传此词一出,时人皆服其工。作者也因此得了个“贺梅子”的雅号。黄庭坚也曾亲抄此词,至于案前,反复回味,并题诗:“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是说秦观死后,贺铸文采风流天下第一。
贺铸为人耿直坦率,因此仕途生活颇不得意。晚年隐居苏州的时候,曾经在横塘建了一座“企鸿居”。从词中的“横塘”大致可以推断出此词写于这一时期。前三句表面上是在写作者邂逅一位佳人,可奈何佳人的凌波微步不肯过横塘之路,因此虽有幸相遇,却没有与佳人相识相守的缘分,只能眼看着佳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作者似乎对曹子建之文颇为喜爱,“企鸿居”“凌波”“横塘”都是子建的用语,而这位可望而不可及的佳人也颇有《洛神赋》中那位洛水女神的风貌。曹子建的《洛神赋》历来被解为是“感甄”而作,而贺铸所企之“鸿”,应该是理想中的美人的代称。“此词乃是藉美人香草之词,关合所志不遂,孤寂自守的情怀,所谓深得楚骚遗韵者。”①继而词人又追随芳尘,想象出佳人所居的幽雅美好的住所,并且发出了“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慨叹,这四句是化用李商隐的《锦瑟》中的诗意,以华赡之笔极力渲染美人所居处的美好,进而进一步衬托她绵绵无期的孤寂。此处的佳人又颇有杜子美笔下那位幽居在深谷的佳人的风姿。但是作者也只能在自己的小窗前空为其慨叹,因为那位佳人的故事和她的住所都如此神秘,“只有春知处”。词的前半阙显然是“造境”,是有所寄托的。如同屈原叩阍求女一样,作者是以美人香草相托,表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正如《灵词说》所说:“匡济才能未得失,美人香草寄相思。《离骚》寂寞千年后,请读《东山乐府》词。”②
下阙“碧云冉冉横阜暮,彩笔新题断肠句。”是承接上文的,是说自己久久的期待着佳人,佳人却始终没有再次出现,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是黄昏了,作者明白相思无益,企图想从填词作赋中得以解脱,可是不知不觉之中笔端所流淌出的依旧是断肠之句。“碧云”出自江淹的《杂体诗》,而彩笔亦用的是江淹梦见自己得以仙人的彩笔之典。余下“试问”三句堪称千古抒写闲愁的绝唱,也是使得《青玉案》一时洛阳纸贵的原因的根本。作者巧妙地化无形的闲愁为有形之物,将愁情的无处不在的、纷乱复杂的以及无穷无尽的特性分别给予在满城渐行渐多的春草、满城纷飞的柳絮以及绵绵无期的梅雨之中。生动、鲜明、完整而传神。比之易安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载不动,许多愁”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曾经分析这三个意象重叠涵盖了地下到天上的空间,并且是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动画的,有着丰厚的空间性。并且,此三个意象也蕴含了时间性,分别代表着由早春到暮春再到初夏这一段时间概念。③清代刘熙载曾说:“词有点、染……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而此三句就是此中理论的鲜明的例子。“试问”是点,是以试问的语气抒发心中的愁情,继而用“染”,以烟草、风絮和梅雨渲染一种朦胧、哀愁的氛围,从而烘托出作者的“闲愁”之深,之烦,之乱。④并且此三句既是对试问一句的回答,又像是撇开此处,以景结题,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意味甚浓。
“意境”的理论贯穿整本《美学散步》,也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宗白华老先生曾经将艺术中意境的构造分为三个层次,“直观感像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灵境,并将其与词的三个境界“情胜”、“气胜”、“格胜”⑤分别对应。而对《青玉案》的解读也恰恰可以从“意境”的三个层次的角度去考虑。“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这是意境的第一层次,即直观感像的摹写。这是心灵对客观事物所做出的直观地反映,其中包含着一种生命的动意。同时,也对应蔡小石所说的“情胜”。而“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谢,锁楼朱阁,只有春知处。”这是词的“气胜“,也是是意境的第二个层次,即活跃生命的传达。物象在情感的激动中更见生机勃发,传达出无限活跃的生命力量,表现出生气远出的生命情怀。这一层次是一个虚实交融的境界,将空灵和充实相结合,将虚与实的两元统一起来,进入一个有无穷意味而幽远的境界。佳人美丽窈窕的身姿是实写,而之后的作者的万般揣摩,则是作者凭空的想象,而这想象之中的神仙洞府也是虚实交融的,虚无和充实完美的结合,一个有无穷意味而幽远的境界跃然于读者的审美思维之中。而词的最末“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是意境的最高层——灵境,即艺术的至境。这一层面渗透着深深的禅机,是瞬间的领悟与永恒的感受。这一意境中情景交融渗透,又存在这一些东西超乎情景之外,这是人格与情景交融的完美统一与结合。
贺铸的词发乎情,本乎意。解读之时不难发现他蕴含在此中的款款深情。词本身就是此人内心世界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真情就是词的生命。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贺铸的词中感情真挚是其独绝之处,也因此其词可以千载有余情。而“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这是对贺铸词情感真挚深刻的最高礼赞。
注释:
①周啸天:《诗词精品鉴赏》,四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4月,828页。
②缪铖,叶嘉莹:《灵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9页。
③张占国,王铁柱:《中国历代诗词分类品读》,咏怀卷,北京,学苑传版社,2006。
④参考了朱引玉的论文《论词的点染》中相关说法。
⑤蔡小石,《拜石山房词·序》。
参考文献:
[1]周啸天.诗词精品鉴赏.四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4月.
[2]张占国,王铁柱.中国历代诗词分类品读(咏怀卷).北京:学苑传版社,2006.
[3]缪铖,叶嘉莹.灵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