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继中审美的变化 衣钵相传里艺术的发展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师的教诲是一个人后天成长成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而言,中国的归有光、沈从文、废名,外国的契诃夫和阿索林都对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更大的是作家沈从文。通过文化心理的渗染、审美视角的触发、创作笔法的仿用、艺术境界的渲染等方面可看出沈从文对汪曾祺文学创作产生过特定的影响,但汪曾祺又有自己的创意和创新。这是他从师而又不囿于师的难能可贵之处。
  关键词:现代文学创作 沈从文 汪曾祺 师承影响
  人们在前行的途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但老师的启迪和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家魏巍《我的老师》、冰心《我的老——管叶羽先生》、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等都说明了此点。从师承的角度看,周作人对李广田,梁实秋对余光中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那么汪曾祺的情况如何呢?“汪曾祺在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沈从文对他的人生道路、文学道路的规范与影响。在他的心目中,沈从文不但是良师益友,更是他的精神领袖。”{1}请看几个权威的文学史版本的说法。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时教授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时,时任该校教授的沈从文对汪曾祺后来的创作多有影响。”{4}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通过沈从文的指导,他继承了‘京派’正宗的艺术血脉。”{5}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这一点与他师承沈从文的‘边地’小说有着紧密联系。”{6}其中“深受”“很受”“多有”“继承”“师承”等关键词,充分说明了沈从文给予汪曾祺创作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一、文化心理的渗透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沅水流域,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为他创作提供了独具色彩的乡土情调,形成了荆楚文化心理结构的醇和;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湖边、大运河畔,特定的水乡文化奠定了浓郁的水乡韵味,形成了吴越文化心理结构的冲淡。由于文化心理结构的相近和相似,致使汪曾祺的审美理想也与老师相近,讴歌与表现健康的人性,如《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的主人公却应该是一种“桃花源”式的自然淳朴的生活理想。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沈从文的《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倾注了作者“爱”与“美”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是推动汪曾祺酝酿、刻画小英子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汪曾祺的《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以人性的淳朴和散文化抒情描写一种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人性的理想境界。汪曾祺说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不好写,那么《受戒》里的小英子的艺术创作难度更大。他要打破人与宗教之间的隔膜。《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明海与临近一户人家女孩小英子的恋爱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象征。作者把明海当作一个普通人来描写,顺乎自然的天性,忽略“受戒”的戒律要求,表明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小说的各种描写带给大家新奇的同时,又充满亲切的人间烟火气。乡村生活的各种淳朴自然和寺庙文化的点缀,真实体现了中国人生存的热闹和乐观。然而《受戒》虽然没有《边城》那样充满辽远忧伤的牧歌情调,但大地生命的明净和欢乐,却也是沈从文所没有的。因为沈从文是从五四而来的新文学家,是学习西方的,是边地的乡土牧歌;汪曾祺,40年代读大学练习写作时也读过大量的外国作品,但他更多来自宋人笔记、明清小品,是中国几千年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人情抒写。由于相处的时代不同,所以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存在差异。
  二、审美视角的触发
  在成为作家的路上、在艺术追求上,沈从文艰难和急切一些,所以对于艺术的磨炼勤奋、细致、认真。沈从文的“乡下人”的角色认知,使他依恋于“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自觉的叙述者。他对湘西生活崇敬的笔触,伸向生活的底层,描写原生态环境中的“小人物”的世俗生活,表现他们的真善美。所以在沈从文大量的创作中,体现了精细、浑然本真的小说艺术。在审美艺术上,汪曾祺在家庭的宽松和昆明联大的自由空气中,养成了散漫从容的生活态度和写作心态。如他的《故里三陈》《徙》等对苏北故乡的追忆,使他构造出一片没有权利浸染的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使他成为用极美的文字和冲淡的心绪完成对这些旧梦旧情的叙述者。这些作品有一种无所谓而为之的娴雅和简练,叙述平常而意蕴幽深,在人生的窖藏中悟透了许多生命朴实的个中甘辛。他对故乡生活欣赏的笔触,勾勒出水乡“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姿态,表现他们的真纯质朴、和谐宁静。让平实苦涩的生活成为有穿透人生阅历的小说场景。充分说明了汪曾祺:“创作的审美追求颇受其师沈从文的影响。沈从文的温情悲悯存于天地自然的变幻中。而汪曾祺的诗意欣赏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达观和开朗,但他们都是在对生命的理解和体贴中建构艺术,呵护人性的善与真。”{7}
  三、创作笔法的仿用
  沈从文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诗小说或散文化小说,故有文体作家之称。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也不拘常格,结构上追求自由,语言流动飘逸,总体上笔法洒脱清灵,以写意为主。如《萧萧》中的迎亲场面,《柏子》中的水边房屋,《边城》中的赛龙舟,《长河》中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丈夫》中的“生意”等风俗。“这些小说没有大起大伏、波澜壮阔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离奇、悬念叠生的故事情节,而是擅长体味片段印象本身的意蕴,以全部的人生体验来唤醒沉睡于往昔的情绪记忆,以平衡适中的态度来选择题材,或是人物素描,或是意境创造,或是气氛的构成,在平淡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全部诗意。”{8}汪曾祺的诗化风俗小说复活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传统。从青年时代开始,就顺乎自己的天性,凭着感觉找到适合自己的美学风格,真的心情也在那样的自觉中,像行云流水一样天然地流泻出来。这是他的作品能够被不同地域与职业的人激赏的重要原因。淳朴、自然、灵动带来的独特美学效果,都是基于率性而为的天性。这就决定了他的小说完全跟着感觉走。如春风飘絮,挥洒自如。他在对生活审美化的处理中,只是一个平静的叙述者,心情的温和与随意酿造了一种抒情的氛围。“作者着力于某种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在某种意义上,人和事反倒成了‘背景’,而背景则成了‘前景’。反映在文体形态上,导致一种诗化倾向。”{9}这种诗化的散文笔法,以写意取胜,如《异秉》中对王二发迹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点。“读汪曾祺的小说,你感觉到的是清淡平和,犹如坐在茶馆里,泡了清茶,听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聊大天,亲切、自然、从容、无拘无束。这就是中国散文和中国小说结合后的产儿身上的异彩。”{10}   四、艺术境界的渲染
  境界是作品格调的显在要素,也是作品韵味的潜在要素。这二者结合表现为浓浓的抒情诗意。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特色。其抒情不是激情喷涌,也没有情感跌宕起伏或悲喜交织,而是表现为一种冲淡的悠然恬淡和圆润柔婉,呈现田园牧歌情调。如《边城》中意象化的小船,是停泊或荡漾在平静港湾或河面上的一只诗意之舟。这首船歌,是沈从文的理想之歌,一切是那么和谐美好。老船工和翠翠的小船承载着责任、义务、质朴的民风和美好的人情。它在理想的境界里荡漾。汪曾祺不仅是小说家,还是散文家和诗人。在其小说中一定流溢出浓郁的诗情美质。“他的小说趋向诗化和散文化,淡化情节结构,融汇传统绘画的技法,注意诗意的建构和意境的营造,把中国抒情小说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1}汪曾祺曾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出来的抒情诗。”{12}所以,总是通过对平凡的劳动者和普通风俗的诗意描写、气氛渲染,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意境”“情调”,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意的梦幻、场面、细节、印象等诸多因素,使他的小说富有诗意。何以如此?“因为作家们不以再现乡村为目的,自然要淡化与乡村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往往回避生活场景的具体明确,也不追求复杂曲折的故事和明确具体的个性,情绪是他们小说的中心,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意境则是他们小说的基本形式。”
  综上所述,沈从文与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上的师承关系特别明显,正如研究者所言:“而今有不少人自称是沈从文的徒弟,但是得其真传、得其‘神韵’者,我以为汪曾祺是一个。不信你读读他的《受戒》,他将男女之情诗化、美化,这正是沈从文先生的一个特长。当然,汪先生有自己的文字风格,这并非沈从文的模仿。但在追求文学的真、善、美表达上,两人是完全一致的。”
  {1} 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 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3}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
  {5}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 李生滨:《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 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第三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赵顺宏:《社会转型期乡土小说论》,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10}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 贺仲明:《一种文化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 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品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 者:吴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莫愁小记者席梓晗  班级足球联赛将在今天下午第三节课开始,我们班要参加今天的角逐,作为足球队的一员,我非常兴奋。比赛即将开始,我默默给自己加油打气:“这场比赛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夺冠。”  “比赛开始!”裁判一声令下,好似一个点火器点燃了大家的希望之火。  比赛前半场,我们勇敢出击,顺利踢进一个球。第二局,对方前锋用狠狠的眼光盯住我们,好像在说:“上局让你们进球了,这局让你们看看我们的威力。”对
期刊
《小王子》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还记得。”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们或许可以从《童年》这本书里面窥见一二。  这本书由玛丽、克劳德夫妇共同编写,他们都是法国知名的儿童作家,获得过许多荣誉。书里面讲了56个孩子童年的故事,及童年对他们日后生活的影响。柯克斯书评说这本书:“镜子般的书唤醒各代人的好奇心。让大人重拾儿时的梦想,让孩子看到成长的意义。”这本不算厚的书,能给我们带来
期刊
1  我班上的孩子正是十二三岁、好玩好动的年龄,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故事。  这天,小琪来到我的办公室,哭得梨花带雨,起因是欣恬因为一件小事误会了她,不仅不听她解释,还故意气她……  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思考如何处理这件事。现在的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能生硬干涉,但也不能不管不问,否则小小矛盾就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我眼前浮现出一张哇哇大哭的无辜脸,一个小孩正在生无可恋地哭诉:“我又吃掉
期刊
今天遇见几位教授、博士,和他们在一起,交流的话题都和教育有关。其中,王博士讲的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句话爱上语文  王博士现在教育部门工作。  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问:“泥泞”是什么意思?  农村的孩子胆子小,见识少,几乎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泥泞”的含义,每个人都低着头、屏住气,生怕和老师目光对接后被提问回答。  可语文老师偏偏就点了他的名:你来说说“泥泞”是什么意思
期刊
1.多听孩子说  当发现孩子犯了错,不要只是单方面地训斥指责孩子,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即使孩子真做错了,家长也有必要了解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如果家长只是一味批评孩子,可能对孩子构成伤害。2.不旧事重提  当孩子犯了错,家长不要等到事情过去很久,再与孩子旧事重提。这样一方面会勾起孩子的伤心回忆,另一方面也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建议在孩子犯错后,尽快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趁机和他讲道理,这时孩
期刊
女儿畅和我讲到大一时一件难忘的经历。  她到讲台前做一个课题分享,面对五十几人的灼灼注视,这个害羞又内向的姑娘非常紧张,以致讲得飞快,底下有了轻微的骚动,因为大家听不清。  这个时候,她的英语老师走上讲台,搂着她,贴着她的脸,轻轻地、温柔地告诉她:慢一点,大声一点,我好喜欢听你讲。  妈妈,你知道吗,老师是和我贴着脸说话的。那种感觉我一生都忘不了,怎么会有老师这样和学生脸贴脸地说话。当我发言结束,
期刊
摘 要:宋朝郭忠怒的《明皇避暑图》充分运用了界画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精致细腻、工整完美的坐落在大山之间的亭台楼阁。整个画面气势庞大,每个细节都描绘得近乎完美。堪称世间少有的杰作。  关键词:郭忠怒 界画 《明皇避暑图》  根据考究,郭忠怒出生于宋代,字怒先,河南洛阳人,是一代神童,七岁就诵读九经,八岁就开始临摹界画作品,后来又成为数学博士,可见其博学多才,擅长于界画、山水、亭台楼阁、宫殿、人
期刊
摘 要: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铁凝《玫瑰门》中的司猗纹是现当代文学中两个经典的疯癫女性形象,二者在人生境遇和性格行为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尽相同。对两代女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创造的疯癫女性形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七巧 司猗纹 继承 发展  自中国当代以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作家,与男性作家们相比,她们更多地将视角转向女性,用作品表达她们对女性的关怀和对女性
期刊
摘 要:王国维作为我国近现代的伟大学者,学贯中西,融会贯通,在我国的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既有历史眼光又具有世界眼光的学者。《人间词话》在表达方式、审美层面、创作体例上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过程中所秉承的学无新旧、无中西的治学方法,这种治学方法对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王国维 《人间词话》 学无新旧 学无中西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王国维成就卓著,贡献甚多
期刊
摘 要:严歌苓在新作《床畔》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她试图以个体的生命体验来阐释人类精神的某种永恒信仰。但叙述中频频出现的逻辑硬伤以及女主人公万红这一人物形象本身的塑造,使作者力图彰显的英雄主义失去了本应有的面貌。而尴尬的女性书写、重复的人物形象刻画以及模式化的叙事策略逐渐暴露出严歌苓的创作桎梏与叙事困境。  关键词:人性 故事逻辑 女性书写 人物形象 叙事困境  一、灵魂的纯度与人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