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家庙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有一座“林氏家庙”,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创乡先祖的第10代重孙子筹资而建,至今己有400余年的历史。家庙是故乡四大特征之一。
  “家庙”位于村的西面,占地约3亩,坐东朝西,按潮州传统的“三山两进一天井双通巷”格局而建。“家庙”在我离开家乡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条倒塌的通巷得到重建,完善了原有的建筑格局,但修建后每当我踏入“家庙”总回不到儿时的那一份情结,有一点儿碍眼和酸楚。细看整座建筑物有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三种不同的颜色。两侧通巷改变为土木结构,外墙统一抹上贝灰细沙浆形成了灰白色;主座仍保留原有的砖木结构格局,但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前进后进(指建筑物,下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前进以及两侧走廊仍完好的保留了原有建筑格局的本色,青砖规范精致,没有多大缺损,砖与砖之间只看到一条细微的横直线,没有看到垒砌物,这样的墙体完全能与北京故宫相媲美,也从侧面印证了“潮州厝皇宫起(盖)”的说法。石柱也打磨得非常精致光滑,与青砖的交接天衣无缝;后进部分由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特大的“七·二八”强台风吹塌,修复之后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痕迹,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今两个不同时代的制作工艺。
  “家庙”主座凹进门楼有三个规格相同高大的大门,显示出“家庙”主人的气势和富庶。门槛是活动的,打开大门后可以移动。连接中门两侧石门柱外有两个石鼓。石鼓是古代功名和等级的象征,是富有的标志,“家庙”的石鼓是由一整块灰黑色的岩石制作而成,分基座和圆鼓:基座的花纹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仍清晰可见,没有留下多少岁月的损伤;圆鼓还是那么光滑明亮,触摸时一阵凉意沁入心田,顿觉头脑清醒;坐上圆鼓,犹如掉进了冰窟,寒意贯通全身。中门和左右两个门可提起的门槛有点高,现在想跨过去还真有点困难,不知道古人穿着长袍,特别是有官阶的人,又穿着官鞋本来行走就有点不方便,他们是如何才能越过门槛?
  中门的上方有一块花岗岩匾额,底部垫着两只黑芝麻岩石狮子,匾额从右至左雕刻着厚重圆润遒劲且沉稳的楷体“林氏家廟”四个大字;左右两个大门上方有两幅相同的由花岗岩制作而成的麒麟,镂空坐姿的麒麟栩栩如生,这在我几十年有意走访的祖祠、宗祠中尚未发现有如此完美的雕刻。麒麟的双眼炯炯有神,外看内看犹如一只活生生的动物,可以看出雕刻工匠精致的手法,传说门上的麒麟有太平、长寿之意,兼守正辟邪镇宅化煞之功,麒麟是历代诗书中描述的吉祥物,是美好生活的守护神。
  进入大门是前厅,前厅的屋梁下悬挂着一块金漆木雕的匾额,“状元”两个大字苍劲有力,这应该是沾了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林大钦的光,林大钦虽属同宗但不是本村人。两侧是厢房,平时都用作仓库,祭祀活动期间作为休息室,接着是天井和两侧的走廊,再往前走是后进。过了天井往上望去,屋顶大脊与普通的民房没有多大差别,儿时记得屋脊上有双凤朝阳的嵌瓷,可惜在“七·二八”强台风中被摧毁了,在修复时因缺乏资金而留下永久的遗憾。
  中厅上方悬挂着一块宽3米多的匾额“明德堂”,后面靠墙有一个巨大神龛,摆放着祖先的神位,左右两侧横梁下与明德堂平行也悬挂着“明经”“贡元”两块匾额。从匾额的设置可以初步了解到,我乡祭祀祖先的场所为什么要与周围各乡不同,不叫“祖祠”、“宗祠”,而称“家庙”。据查有关资料,明朝例律规定,只有皇亲国戚祭祀祖先的建筑物方能称为“家庙”,又据家乡族谱记载,祖先的曾祖父是北宋时代的驸马爷,故此沾上了这一点光。祖先本人又是抗元英雄陈文龙的副将,后因抗元失败,为逃避朝庭追杀并不使家人受株连而流落到此,开垦种植,繁衍后代,一脉传承,故有“家庙”之称。
  踏出“家庙”大门,可以看到一个双侧与主座外墙平行的天井,号称“外天井”。在天井右前角有一座六角形的旗杆台,小时候我们围屋内的几位小孩都喜欢结伴前去爬旗杆玩耍,有时也会玩一些捉迷藏、跳绳,画圈投铜钱跳架等的活动。
  大门正面天井外约半米处有一堵与邻乡相隔,长约2里,高3至4米的夯土围墙,严严实实地把两乡完整隔开。由于岁月风雨的摧残,绝大部分的墙体都可以看到裸露的砂石。围墙什么年代建造,至今没有资料可查证。记忆中,自我懂事起围墙发生了两次变化:大跃进时期为了建设一条通往毗邻揭阳县的公路,施工的解放军把围墙拆去了一大段;还有“七·二八”强台风期间又从拆除缺口开始被吹倒近100米;另外从斑驳的痕迹可以看到围墙局部应该有重修过。孩童时期,为了图方便到隔乡去,我们几个调皮的小孩就在围墙的西北角挖了一个可以容许一个人爬过去的小洞,有时我们也在此设下了一个套或者一个麻绳袋,把穿洞而来的狗套住并拉到偏僻的地方屠杀,美美解一次馋。只是,有一次我们还差点把不知情穿洞而来的人当狗打啦!
  “家庙”由于位置偏僻,每年除了农历正月初八至十八的祭祀活动期间人流涌动之外,其余时间除了我们这群年龄相当的孩子经常前去玩耍,就再也看不到一个成年人的身影。
  ……
  “家庙”历经几百年沧桑岁月,审视着人间是非曲直,记载着历史的变迁,每当走进“家庙”,依稀能聆听到她所说的故事,更能感到她那“家”的气息,这就是故乡的“林氏家庙”。
其他文献
摘要:房屋腾退类案件是基层人民法院受理行为给付执行案件中较常见一种,实务中经常出现就业主共有部分是否属于执行内容产生争议的情形。经调研认为,应结合已认定事实及不动产规划设计材料、实际使用状况等内容进行综合审查考量,力争在实现当事人权利的同时兼顾各方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不动产使用价值。  关键词:房屋腾退;共有部分;综合审查  中图分类号:D9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在当代英美关于马克思主义同道德之间关系的理论争鸣中,伍德等学者主张马克思主义属于非道德论,佩弗、利特尔及尼尔森等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做了明确的辩护。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道德不相容的观点,佩弗等人认为其错误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内容看作是其世界观的唯一成分,《资本论》蕴涵着道德判断、规范性的内容,包含规范性批判与分析性理论两方面的内容与特征;针对道德是一种虚幻意
期刊
摘要:对天津S大学111名在校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其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技能培养有关,与教学经历及高校信息化课程开设情况有关,与其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的整体评价有关。改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需注重观念培养,使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观念与技能同向同行;加强实践改革,给予师范生更多实践机会和时间;推行高校课程变革,注重课程品质及授课内容与形式;开展定期调查,了解并采纳师范
期刊
摘要:自从基因编辑技术诞生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讨论就未曾止歇过,它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规制等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而在第一例基因编辑婴儿于2018年11月在中国广东诞生后,这一技术引发的探讨更是席卷各行各业。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由于该技术尚不成熟,法律必须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加以限制,保持谦抑立场。但风险与利益并存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现状,其对精准医疗发展的推动、对于一些重大疾病治疗取得的多
期刊
摘要:2021年初,华北一些地区新冠疫情出现反弹,凸显了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接续性问题,包括治理的贫困、“财富的生产”与“意义的生产”空间错位逻辑、常态化治理的乏力等,需要依据乡村振兴接续性发展的要求。全面脱贫后,要实现乡村振興连续性发展,必须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基层乡村规范有效的治理机制,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关键词:疫情反弹;乡村振
期刊
离开家之后的第一站便是南京。在南京的少半年,是我物质上最为颠沛流离,最为落魄困窘的半年,也是我精神上最为丰盈充实,离理想生活最为接近的半年。  南京,我魂牵梦绕多年的金陵。  为了在这座传承了千百年的城市落脚,一次次冒着滂沱大雨或者炎炎烈日去厚着脸皮找兼职,一次次紧咬牙关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好了。为了生存,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吃着不喜欢的廉价食物,住着白天也伸手不见五指的小房子。那时幸而年轻,对生
期刊
一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无论如何,你都不会相信,严冬,带着最后一丝寒气悄悄地退怯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派氤氲和煦的气息。苍茫天地间忽然像被什么催赶似的,风渐渐地清亮了,水渐渐地温润了,流云散淡天际,晨光映衬黎明,沿河的柳丝急不可耐的泛出融融绿意,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显得那么和谐,有趣。  沿河散步。一位老人帶着几个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孩子们打水漂,捡石头,追逐嬉戏,跑得满头大汗,一点儿都不嫌
期刊
奶奶活着的时候像一棵饱经沧桑的大树在繁衍生息,最后却像一片落叶般,悄无声息的走了……她还没度过自己的九十岁生日就走了,离开了她那个生她养她一辈子贫瘠的小村庄。但她却永远铭刻在我灵魂深处的记忆里,铭刻在我怀念的梦里……  那一年我生意负债累累经济异常窘迫,那一年奶奶是第一次给我打了电话,说她想治好病想继续站起来。因为我忙于生意没有回到她身边。当我再次给奶奶电话时,电话那头是奶奶平静的声音:你给我寄的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展现出丰富多样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开始呈现出商业化、产业化等具有资本性质的特点。受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影响,一些媚俗文化产品的出现,开始逐渐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并滋生出了犬儒主义审美观。这种秉持着“拒斥价值”“自甘堕落”“只图苟且”的审美观,假冒寻求逃避与安宁之名,掩盖着审美异化之实。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文化工业是在文化领域实行工业化生产的,具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棵古老而挺拔的大榕树。每当梦回故乡,总与大榕树不期而遇,大榕树成为故乡的象征,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大榕树位于围屋中门的左侧、晒谷场外约十米、鱼塘边与驷马拖车围屋左侧第二条巷的中间位置上,距离住宅外墙和池塘墙相隔大约都是七八米,据说是创乡时种下的,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大榕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被摧残之前是何等的巍峨挺拔,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墨绿色巨大的雨伞,南面占据鱼塘将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