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为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危机日渐加剧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逐渐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马克思提出的生态学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了生态哲学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用,并提出了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旨在能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效化发展,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也存在紧密地联系。新时期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进和创新,使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系统解读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在自然界中发展,人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进步[1]。恩格斯在对人类改造自然过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会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当这种破坏逐渐严重的情况下,人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在此情况下,人反自然的理念会逐渐弱化。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途径,即在整个社会中人能科学地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情况进行处理,并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制的基础上,利用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以最适合的方式实现物质交换,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二)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制约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保护自然的理念,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在与自然交换的过程中,人类处于物质享受层面,必然会引发恶性消费方面的问题,无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甚至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人类最终也必然面临灭亡的发展结局[2]。因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反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认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制定发展计划,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稳定发展。恩格斯也提出人类不应该过分沉醉于对自然战斗的胜利方面,因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必然会引发自然界的报复,所谓的胜利在最初阶段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破坏的逐渐深入,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人类也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素,也是贯穿于马克思生态观的主线内容。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改革不合理社会制度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引发人与自然冲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提出人类有能力借助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改造的前提是将自然规律作为基础,在遵循自然界基本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社会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统治自然界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人本身是属于自然界的,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构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明确提出应该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造,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能逐步构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关系[3]。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丰富,本身理论体系较为完善,能反映出以下的思想特征。
(一)人本性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学思想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在系统分析和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整个自然界进行再生产的思想,并且认为人的生产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尺度,人类的生产不仅仅要满足自身需要,还要兼顾其他自然物的利益诉求。因此在生态保护中要践行人本思想,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还要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诉求,构建能融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践行[4]。
(二)科学性特点
马克思在生态哲学思想中提出科技的创新能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能促进自然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升,从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因此马克思的生态哲学观本身能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认为科学技术的提升能优化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和运用,也能促进新事物的创造,从而真正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多元诉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坚持科学性的思想,在实际理论指导方面将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开放性特点
马克思在生态性和思想中对自然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自在自然思想和人化自然的思想,并且马克思重点关注人化自然中人类社会的实践作用,提出脱离实践的情况下,自然对于人类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目的就是促进自然界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发挥着主体作用,自然处于客体位置,只有人能不断地通过客户创新和多元探索,更好的应用自然、与自然构建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才能体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能更加鲜明地彰显生态建设的思想和价值[5]。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将其融入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启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向着更加科学、长效的方向延伸。 (一)生态哲学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本身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建设的永恒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引下,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的思想后,我国在有效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方面作出了多元化的探索,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提升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生态哲学思想启迪我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的协调人口、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为自然预留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从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生态化的家园。
(二)生态哲学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础
生态兴盛则文明兴盛,生态衰弱必然会引发文明的衰落。在全面推进人类社会资本利润和经济发展工作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无节制地向自然界中索取资源和能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资本扩张的情况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将成为未来文明建设的主要范式,并且认为要将构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并且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启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到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建设发展新格局。
四、生态哲学思想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启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形成初步认识的前提下,新时期中国在实际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建设方案,提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
(一)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观念变革作为基本的支撑,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作为指导思想,有意识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促进正确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从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逐步践行,提高社会建设发展综合成效。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生态工程,将其作为造福广大社会群众的伟大生态建设事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引导社会企业、社会大众等主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从而从多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使生态建设实现个向各行各业延伸,向不同的领域渗透,逐步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格局,使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机协调人与自然、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体系。
(二)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夯实生态建设技术基础
高科技發展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借助科学技术体系的构建强化生态功能,从而促进自然产出实现最大化发展的目标,更好的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环境效益的彰显放置到优先考虑的位置上,真正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合理化应用;另一方面,要主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引进和开发,构建保护自然和建设环境的绿色科技通道,从而提高科学技术的建设综合效果,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此外还需要从环境科学技术的共享机制入手,在国家政策干预的基础上,促进生态建设方面科技成果的多元转让,从而提高生态环保方面科学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为我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的逐步构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优化建设发展成效。
(三)转变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生态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要重点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行处理,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消费模式的创新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消费模式的创新能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在生活中促进生态文明思想的合理化践行。具体分析,人与自然持续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产生本质影响的元素就是物质消费,物质消费本身是无止境的,物质消费的欲望会刺激人们无节制地生产,破坏自然甚至挥霍自然。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消费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有意识的引入绿色消费理念,以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模式的建设倒逼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创新,从整体上实现绿色生产转型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
(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严格生态保护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与价值观念的革命性改进存在直接的联系,而这些不同角度的变革与法律政策的支持存在紧密地联系。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从而有意识的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快生态文明开发进程,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化的修订,从而有效对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约束性障碍、制度等进行改善,寻求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能为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和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发展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党十九大报告的深入贯彻落实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新发展阶段,而“十四五”规划的提出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构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加快生态安全的发展进程,使生态安全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尹俏.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探究——以应对烈性传染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J].公关世界,2021,33(06):64-65.
[2]刘少阳,姚向丹.生态哲学视野下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文化产业,2021,45(07):122-123.
[3]肖显静.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研究的概况及其推进[J].云南社会科学,2021,25(01):17-23+186-187.
[4]高玉婷,王雨薇,朱泓.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3):5-6.
[5]周天宝,王建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1):18-20.
阿坝师范学院教研成果:课程建设《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项目编号:20200405012
作者简介:
杨前蓉,1981-,女,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工作单位:阿坝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体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效化发展,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也存在紧密地联系。新时期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进和创新,使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系统解读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在自然界中发展,人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进步[1]。恩格斯在对人类改造自然过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会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当这种破坏逐渐严重的情况下,人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在此情况下,人反自然的理念会逐渐弱化。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途径,即在整个社会中人能科学地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情况进行处理,并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制的基础上,利用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以最适合的方式实现物质交换,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二)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制约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保护自然的理念,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在与自然交换的过程中,人类处于物质享受层面,必然会引发恶性消费方面的问题,无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甚至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人类最终也必然面临灭亡的发展结局[2]。因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反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认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制定发展计划,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稳定发展。恩格斯也提出人类不应该过分沉醉于对自然战斗的胜利方面,因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必然会引发自然界的报复,所谓的胜利在最初阶段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破坏的逐渐深入,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人类也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素,也是贯穿于马克思生态观的主线内容。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改革不合理社会制度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引发人与自然冲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提出人类有能力借助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改造的前提是将自然规律作为基础,在遵循自然界基本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社会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统治自然界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人本身是属于自然界的,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构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明确提出应该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造,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能逐步构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关系[3]。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丰富,本身理论体系较为完善,能反映出以下的思想特征。
(一)人本性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学思想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在系统分析和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整个自然界进行再生产的思想,并且认为人的生产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尺度,人类的生产不仅仅要满足自身需要,还要兼顾其他自然物的利益诉求。因此在生态保护中要践行人本思想,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还要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诉求,构建能融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践行[4]。
(二)科学性特点
马克思在生态哲学思想中提出科技的创新能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能促进自然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升,从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因此马克思的生态哲学观本身能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认为科学技术的提升能优化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和运用,也能促进新事物的创造,从而真正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多元诉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坚持科学性的思想,在实际理论指导方面将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开放性特点
马克思在生态性和思想中对自然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自在自然思想和人化自然的思想,并且马克思重点关注人化自然中人类社会的实践作用,提出脱离实践的情况下,自然对于人类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目的就是促进自然界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发挥着主体作用,自然处于客体位置,只有人能不断地通过客户创新和多元探索,更好的应用自然、与自然构建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才能体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能更加鲜明地彰显生态建设的思想和价值[5]。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将其融入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启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向着更加科学、长效的方向延伸。 (一)生态哲学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本身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建设的永恒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引下,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的思想后,我国在有效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方面作出了多元化的探索,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提升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生态哲学思想启迪我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的协调人口、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为自然预留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从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生态化的家园。
(二)生态哲学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础
生态兴盛则文明兴盛,生态衰弱必然会引发文明的衰落。在全面推进人类社会资本利润和经济发展工作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无节制地向自然界中索取资源和能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资本扩张的情况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将成为未来文明建设的主要范式,并且认为要将构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并且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启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到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建设发展新格局。
四、生态哲学思想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启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形成初步认识的前提下,新时期中国在实际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建设方案,提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
(一)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观念变革作为基本的支撑,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作为指导思想,有意识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促进正确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从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逐步践行,提高社会建设发展综合成效。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生态工程,将其作为造福广大社会群众的伟大生态建设事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引导社会企业、社会大众等主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从而从多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使生态建设实现个向各行各业延伸,向不同的领域渗透,逐步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格局,使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机协调人与自然、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体系。
(二)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夯实生态建设技术基础
高科技發展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借助科学技术体系的构建强化生态功能,从而促进自然产出实现最大化发展的目标,更好的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环境效益的彰显放置到优先考虑的位置上,真正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合理化应用;另一方面,要主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引进和开发,构建保护自然和建设环境的绿色科技通道,从而提高科学技术的建设综合效果,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此外还需要从环境科学技术的共享机制入手,在国家政策干预的基础上,促进生态建设方面科技成果的多元转让,从而提高生态环保方面科学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为我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的逐步构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优化建设发展成效。
(三)转变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生态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要重点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行处理,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消费模式的创新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消费模式的创新能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在生活中促进生态文明思想的合理化践行。具体分析,人与自然持续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产生本质影响的元素就是物质消费,物质消费本身是无止境的,物质消费的欲望会刺激人们无节制地生产,破坏自然甚至挥霍自然。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消费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有意识的引入绿色消费理念,以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模式的建设倒逼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创新,从整体上实现绿色生产转型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
(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严格生态保护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与价值观念的革命性改进存在直接的联系,而这些不同角度的变革与法律政策的支持存在紧密地联系。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从而有意识的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快生态文明开发进程,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化的修订,从而有效对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约束性障碍、制度等进行改善,寻求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能为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和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发展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党十九大报告的深入贯彻落实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新发展阶段,而“十四五”规划的提出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构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加快生态安全的发展进程,使生态安全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尹俏.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探究——以应对烈性传染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J].公关世界,2021,33(06):64-65.
[2]刘少阳,姚向丹.生态哲学视野下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文化产业,2021,45(07):122-123.
[3]肖显静.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研究的概况及其推进[J].云南社会科学,2021,25(01):17-23+186-187.
[4]高玉婷,王雨薇,朱泓.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3):5-6.
[5]周天宝,王建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1):18-20.
阿坝师范学院教研成果:课程建设《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项目编号:20200405012
作者简介:
杨前蓉,1981-,女,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工作单位:阿坝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