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滨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2004年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与2000年相比在全省县(市)中分别上升了10个和9个位次,2002—2004年连续3年获盐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奖。
一、确立生态立县理念,构建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对经济欠发达县份的滨海来说,要实现“进位争先、跨越发展”,打生态牌、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是现实的选择。近年来,滨海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全面构建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努力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生态建设顾问,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正确处理生态立县与项目兴县的辩证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暂时的快速发展,决不在产业转移中形成“包袱”下卸或污染转移,决不以降低吸纳标准为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项目准入机制。对引进项目规定投资强度、建设周期、产出效益和环保要求,既抓招商引资,又重招商选资,实行项目会审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准建关、准产关,坚持做到“三个禁止”,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凡是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凡是国家明令限制和淘汰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
二、以生态农业为基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滨海是农业大县,构建沿海农林复合型生态体系是滨海生态建设的主导工程。
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本着“宜菜则菜、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养则养”的原则,构建了“南水、北林、西果、东特、中菜”5大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全县粮经作物比例由2000年的71∶29调整为51∶49。
二是切实加强农业环保工程建设。为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实施了农业节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平衡农田配套施肥和深化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广泛开展“蓝天、碧水、宁静”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全县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
三是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建设。从2001年开始,掀起了五轮植树热潮,先后实施了“林业双千万工程”、“千万株意杨工程”、“林业115工程”、“林业45工程”和“林业五个一工程”,已累计栽植意杨树5000多万株,营造生态林4万多亩。
三、以生态工业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积极调整工业布局。举全县之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色定位,精心打造工业项目集中区和化工项目集中区,将分散在县城和乡镇集镇周边的较大工业项目及新引进项目统一搬迁安置到两个项目集中区,有效避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型发展,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走出了一条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本集中、增长集约,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2005年初,化工项目集中区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最具投资价值园区”,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十家园区之一。目前两个项目集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仅以不到全县百分之一的土地,接纳和承载了90%的工业投入,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已占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化工项目集中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规范运作,严格按省环保厅批复要求和设计规划实施,优先实施了环境保护工程。污水处理厂已经省环保厅批准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建之中;长41公里的排污管网已建成使用,实现了雨污、清污分流;投资2.5亿元的森达环保热电厂今年4月份已建成投运,可有效减少区内企业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固废焚烧站上半年建成运行后,可有效防止固废二次污染;11万伏变电所已建成投运,化学危险品仓储中心正在积极施工;企业预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环保“三同时”要求实施。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培植先进,典型引路,努力构筑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在不同企业循环、在不同产业之间循环的“资源循环圈”,实现企业之间产能和资源的最佳组合。开展化工项目集中区和进区企业ISO14000认证,推动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努力控制“增长型”污染。
四、以生态城市为载体,打造优美人居环境
一是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通过对境内化工、造纸等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先后对面上23家化工、造纸企业下达了停建、停产、关停、搬迁、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到位。
二是加大烟尘和噪声整治力度。先后出台了县城区烟尘和噪声整治方案,组织环保、工商等部门联合整治县城烟尘、噪声污染。
三是积极营造生态人居环境。以“出新城市形象,做美城市环境”为目标,全面加快县城建成区、新区和工业项目集中区的绿化建设步伐,切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目前,新增城市绿地11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4%。建成了公园风景区、南湖风景区、城市绿地广场等景观,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绿化品位和档次。
(作者系中共滨海县委副书记)
一、确立生态立县理念,构建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对经济欠发达县份的滨海来说,要实现“进位争先、跨越发展”,打生态牌、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是现实的选择。近年来,滨海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全面构建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努力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生态建设顾问,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正确处理生态立县与项目兴县的辩证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暂时的快速发展,决不在产业转移中形成“包袱”下卸或污染转移,决不以降低吸纳标准为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项目准入机制。对引进项目规定投资强度、建设周期、产出效益和环保要求,既抓招商引资,又重招商选资,实行项目会审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准建关、准产关,坚持做到“三个禁止”,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凡是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凡是国家明令限制和淘汰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
二、以生态农业为基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滨海是农业大县,构建沿海农林复合型生态体系是滨海生态建设的主导工程。
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本着“宜菜则菜、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养则养”的原则,构建了“南水、北林、西果、东特、中菜”5大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全县粮经作物比例由2000年的71∶29调整为51∶49。
二是切实加强农业环保工程建设。为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实施了农业节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平衡农田配套施肥和深化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广泛开展“蓝天、碧水、宁静”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全县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
三是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建设。从2001年开始,掀起了五轮植树热潮,先后实施了“林业双千万工程”、“千万株意杨工程”、“林业115工程”、“林业45工程”和“林业五个一工程”,已累计栽植意杨树5000多万株,营造生态林4万多亩。
三、以生态工业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积极调整工业布局。举全县之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色定位,精心打造工业项目集中区和化工项目集中区,将分散在县城和乡镇集镇周边的较大工业项目及新引进项目统一搬迁安置到两个项目集中区,有效避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型发展,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走出了一条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本集中、增长集约,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2005年初,化工项目集中区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最具投资价值园区”,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十家园区之一。目前两个项目集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仅以不到全县百分之一的土地,接纳和承载了90%的工业投入,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已占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化工项目集中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规范运作,严格按省环保厅批复要求和设计规划实施,优先实施了环境保护工程。污水处理厂已经省环保厅批准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建之中;长41公里的排污管网已建成使用,实现了雨污、清污分流;投资2.5亿元的森达环保热电厂今年4月份已建成投运,可有效减少区内企业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固废焚烧站上半年建成运行后,可有效防止固废二次污染;11万伏变电所已建成投运,化学危险品仓储中心正在积极施工;企业预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环保“三同时”要求实施。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培植先进,典型引路,努力构筑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在不同企业循环、在不同产业之间循环的“资源循环圈”,实现企业之间产能和资源的最佳组合。开展化工项目集中区和进区企业ISO14000认证,推动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努力控制“增长型”污染。
四、以生态城市为载体,打造优美人居环境
一是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通过对境内化工、造纸等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先后对面上23家化工、造纸企业下达了停建、停产、关停、搬迁、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到位。
二是加大烟尘和噪声整治力度。先后出台了县城区烟尘和噪声整治方案,组织环保、工商等部门联合整治县城烟尘、噪声污染。
三是积极营造生态人居环境。以“出新城市形象,做美城市环境”为目标,全面加快县城建成区、新区和工业项目集中区的绿化建设步伐,切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目前,新增城市绿地11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4%。建成了公园风景区、南湖风景区、城市绿地广场等景观,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绿化品位和档次。
(作者系中共滨海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