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战国·庄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老友驾鹤西去,送君一程,人之常情;若不去送一程,可能终身抱憾。但若送别后,看到老友离去如“涅盘”的情景,带来的却是烦扰,甚至心理压力,那不送也罢。
1.心理案例:要命的追掉会
76岁的刘大爷退休前长期从事财务管理,性格较内向,为人低调,处事谨慎。退休十几年来,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养花种草,很少外出与人交流。不久前,单位的一个老同事,也是自己工作期间关系很好的老朋友去世了,单位组织大家一起去参加了追悼会。刘大爷从追悼会回来后,情绪难以平复,一想到老朋友死于脑溢血,而自己血压偏高,也有发生脑溢血的危险,就会莫名心跳加快、头晕、恶心、内心烦躁不安,甚至吃不下饭,夜夜失眠,痛不欲生。在老伴的劝导下,刘大爷去医院检查,结果除了血压偏高,没有其他问题,但他仍整日为自己的脑血管担心,时有大祸临头的濒死感,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医生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死亡恐怖症”。
2.心理案例:卧室里的“阴魂”
李安平今年58岁,住在城郊区的独门独院里,是市汽车运输公司的一名老司机,走南闯北,胆大心细,见多识广。可是近来,他却变得越来越胆小,半夜里一个人在家,听到外面猫叫春都害怕。这一切,都始自他亲眼目睹公司的一个老同事出车祸去世的惨景,始终无法排解内心的恐惧,加之听单位同事议论,说参加完追悼会不能直接回家,要到其他地方转个弯,这样不至于把死者的魂带回家;而他当时由于心情恐惧悲伤,参加完追悼会就直接回家了。他越想越害怕,晚上睡觉时,似乎总会听到家具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怀疑是老同事的魂跟着他回来了。由于几个月都没有睡好觉,李安平的体重明显下降,还出现耳鸣等症状,不得不向医生寻求帮助。
以上二人的病理性症状都发生在参加好友的追悼会后,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源于他们对死亡恐惧的一种过度情绪反应,已经严重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医生将其确诊为心理障碍——“死亡恐惧症”或神经性恐怖症。
“死亡恐惧症”是指面临不利或危险处境时所出现的过度情绪反应。其发病原因往往是内心情感体验偏差,持续或反复的现实环境刺激等,造成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互相作用发生紊乱。其临床特点为: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包括死亡等自然现象;恐惧往往由幻觉、错觉及妄想引起,并在深度幻觉中强烈发作;恐怖症发作时,除精神极度紧张之外,还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气急、尿意频频、四肢颤抖、汗流不止等;恐惧往往与焦虑等症状混合在一起,比如死亡恐怖症更多的表现为对这自身将来遭遇的焦虑。
中老年人遭遇亲朋好友去世是常事,面对老友离世,触景生情,“下一个该轮到我”的想法会自然产生。参加追悼会,送老友一程,也是人之常情,但若像案例中的两位,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好的心理素质的话,很有可能带来烦恼,甚至诱发心理障碍。
心理支招:
不同的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是否去送故去的老友,也要根据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死亡迫近,从容接受死亡的老年人;相信死亡是去另外一个世界享清福,应该为离世而祈祷的老年人;将离世看作是人生苦难的解脱,产生“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的感觉,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威胁的老年人……在老友病故后,如果有机会去送一程,对他们来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通过参加送别仪式,还会使他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度过余生。而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甚至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则首先要调整个人对待死亡的心态,正确认识死亡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状况决定是否送故去的老友。
心理状态的调整可从下面5个方面做起:
1.认识恐惧心理的危害 恐惧只是心理障碍,害怕都是自己吓唬自己,但害怕虽是假,害人却是真,恐惧的害处数不胜数,概言有二:一是降低人的能力和本事。只要害怕了,再有本事也没本事,再有能力也没能力;二是产生错觉,导致错误判断和决策行为。所以,要积极战胜恐惧心理。
2.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面对自然规律,我们人类只有遵从与接受,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得坦然、愉快。要相信世上没有鬼,把自己从对鬼魂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人就像其他有生命的生物一样,有生机盎然的生命阶段,也有回归自然成为无机物的那一天。俗话说得好,“人死如灯灭”,一切都会归于平静,这样看待死亡的态度,就会减少产生恐惧心理。
3.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上 恐惧多由特殊事件激发出来,所以必须通过自由联想、转移注意力等手段,来消除强迫性地恐惧重复,治愈心理疾病。所以,不妨将心思多花在如何过好每一天上,不要让“生老病死”的问题烦扰自己。
4.寻求帮助 恐惧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如果自己难以克服,那么可以找一个没有这种恐惧的人,并与他一起相处,就会让事情变得容易。如若无效,最好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战国·庄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老友驾鹤西去,送君一程,人之常情;若不去送一程,可能终身抱憾。但若送别后,看到老友离去如“涅盘”的情景,带来的却是烦扰,甚至心理压力,那不送也罢。
1.心理案例:要命的追掉会
76岁的刘大爷退休前长期从事财务管理,性格较内向,为人低调,处事谨慎。退休十几年来,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养花种草,很少外出与人交流。不久前,单位的一个老同事,也是自己工作期间关系很好的老朋友去世了,单位组织大家一起去参加了追悼会。刘大爷从追悼会回来后,情绪难以平复,一想到老朋友死于脑溢血,而自己血压偏高,也有发生脑溢血的危险,就会莫名心跳加快、头晕、恶心、内心烦躁不安,甚至吃不下饭,夜夜失眠,痛不欲生。在老伴的劝导下,刘大爷去医院检查,结果除了血压偏高,没有其他问题,但他仍整日为自己的脑血管担心,时有大祸临头的濒死感,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医生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死亡恐怖症”。
2.心理案例:卧室里的“阴魂”
李安平今年58岁,住在城郊区的独门独院里,是市汽车运输公司的一名老司机,走南闯北,胆大心细,见多识广。可是近来,他却变得越来越胆小,半夜里一个人在家,听到外面猫叫春都害怕。这一切,都始自他亲眼目睹公司的一个老同事出车祸去世的惨景,始终无法排解内心的恐惧,加之听单位同事议论,说参加完追悼会不能直接回家,要到其他地方转个弯,这样不至于把死者的魂带回家;而他当时由于心情恐惧悲伤,参加完追悼会就直接回家了。他越想越害怕,晚上睡觉时,似乎总会听到家具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怀疑是老同事的魂跟着他回来了。由于几个月都没有睡好觉,李安平的体重明显下降,还出现耳鸣等症状,不得不向医生寻求帮助。
以上二人的病理性症状都发生在参加好友的追悼会后,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源于他们对死亡恐惧的一种过度情绪反应,已经严重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医生将其确诊为心理障碍——“死亡恐惧症”或神经性恐怖症。
“死亡恐惧症”是指面临不利或危险处境时所出现的过度情绪反应。其发病原因往往是内心情感体验偏差,持续或反复的现实环境刺激等,造成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互相作用发生紊乱。其临床特点为: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包括死亡等自然现象;恐惧往往由幻觉、错觉及妄想引起,并在深度幻觉中强烈发作;恐怖症发作时,除精神极度紧张之外,还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气急、尿意频频、四肢颤抖、汗流不止等;恐惧往往与焦虑等症状混合在一起,比如死亡恐怖症更多的表现为对这自身将来遭遇的焦虑。
中老年人遭遇亲朋好友去世是常事,面对老友离世,触景生情,“下一个该轮到我”的想法会自然产生。参加追悼会,送老友一程,也是人之常情,但若像案例中的两位,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好的心理素质的话,很有可能带来烦恼,甚至诱发心理障碍。
心理支招:
不同的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是否去送故去的老友,也要根据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死亡迫近,从容接受死亡的老年人;相信死亡是去另外一个世界享清福,应该为离世而祈祷的老年人;将离世看作是人生苦难的解脱,产生“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的感觉,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威胁的老年人……在老友病故后,如果有机会去送一程,对他们来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通过参加送别仪式,还会使他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度过余生。而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甚至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则首先要调整个人对待死亡的心态,正确认识死亡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状况决定是否送故去的老友。
心理状态的调整可从下面5个方面做起:
1.认识恐惧心理的危害 恐惧只是心理障碍,害怕都是自己吓唬自己,但害怕虽是假,害人却是真,恐惧的害处数不胜数,概言有二:一是降低人的能力和本事。只要害怕了,再有本事也没本事,再有能力也没能力;二是产生错觉,导致错误判断和决策行为。所以,要积极战胜恐惧心理。
2.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面对自然规律,我们人类只有遵从与接受,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得坦然、愉快。要相信世上没有鬼,把自己从对鬼魂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人就像其他有生命的生物一样,有生机盎然的生命阶段,也有回归自然成为无机物的那一天。俗话说得好,“人死如灯灭”,一切都会归于平静,这样看待死亡的态度,就会减少产生恐惧心理。
3.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上 恐惧多由特殊事件激发出来,所以必须通过自由联想、转移注意力等手段,来消除强迫性地恐惧重复,治愈心理疾病。所以,不妨将心思多花在如何过好每一天上,不要让“生老病死”的问题烦扰自己。
4.寻求帮助 恐惧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如果自己难以克服,那么可以找一个没有这种恐惧的人,并与他一起相处,就会让事情变得容易。如若无效,最好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