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大山,三条长河,让黄河以西的这片高原有了生命,丝绸古道因水而兴,丝路古城因水而生。从此,驼铃声声、佛乐悠扬、长城雄关,出现在祁连山下,让浩瀚的历史诗意万端。登山视觉宽阔,可以眺望更远的风景,巡遊历史,来一次人生重播。瞧瞧蹉跎岁月怎样书就故事丰饶的神秘祁连山。
乌鞘岭
三大高原交界
一行4人从兰州渡过黄河,来到乌鞘岭,乌鞘岭在北方来说并非大山,但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提醒过路客:过了长城安门关隘和乌鞘岭雪山垭口,就算正式进入1,000多公里长的河西走廊。
乌鞘岭的主峰马牙雪山有4,000多米,往日終年白雪皑皑的山峰,今年却见不到一丝雪影。眼下雨水不错,山坡上牧草长势喜人,羊儿咩咩,满足地吃着挂满露水的嫩草。庄浪河谷,山野里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
这里属于祁连山脉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在地形上,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也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
自古以来,乌鞘岭即为战略关隘,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兰新铁路、G30国道都要从乌鞘岭翻山而过。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唐僧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岭上残存迷人的古老废墟。垭口原有韩湘子庙。据说上世纪30年代,蒋经国曾路过此地,与当地牧民聊过家常。后来,红军也在这里点燃过牛粪,火烧过冰冻的干粮。志书记述:「盛夏飞雪,寒气砭骨。」上世纪30年代着名记者范长江所着《中国的西北角》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足见行路之难。可惜,庙宇于1958年被毁。
海拔最高的雪山长城
乌鞘岭是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道关卡屏障,古时东来西往的商旅征夫、遊子及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登岭远望,汉、明长城像两条巨龙,头西尾东,蜿蜒曲折,两道长城在乌鞘岭相会,意义非凡,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雪山长城,没有之一。
想当年,为防范北方遊牧民族的骚扰,先是筑起一个个烽火台,后来联起一道道边墙,就有了后来的万里长城。看眼前,边墙绵延敌台排列,山上的汉烽燧凝视着山下的明烽燧。汉长城筑于公元前120年,而明长城筑于1599年。2个朝代相隔近1,600多年,在这里仅相隔百米。
长城下有村落,一多半是汉民,一少半是汉化了的藏民和回民,他们是当年戍边将士的后裔,如今半耕半牧安闲度日。清晨,山民将羊群放至长城关外,待夕阳将边墙染为褐红色的时候,再将羊群赶回长城内,就这样,关里关外,年复一年。
昔日险道
峡口驿站
峡口驿也叫峡口古堡或古城,城堡始建于明代,为砖石土混合建筑结构,十分坚固,城内西城门洞和过街楼至今还保存完好,汉、明长城穿城而过。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写道:「峡口为祁连与焉支之连接处,峡路峻急,乱石当道,为武威、张掖间险要军事地……」汉代开通丝绸之路,武威、张掖既是对抗匈奴的前沿,又是通商贸易的重镇。使者和商贾们往来于峡口关,往西输出中原的丝绸、茶叶、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瓷器等;往东则输入西方的良马、棉花、核桃、洋葱,香菜、菠菜(波斯菜)、石榴、葡萄等,以及佛教、伊斯兰教、舞蹈、音乐等文化,「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峡口关的作用是对出入甘、凉人员验明通关文牒,进行登记。
今天的峡口古城,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伴随着汉、明长城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河西走廊的风起云涌,无奈地苦度着风烛残年。
当年的峡口古城可不一般,唐代诗人陈子昂曰:「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看四面街道和城门布局,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气势,不由得眼前似浮现出商旅往来、车马交错的繁华景象。冷清的街道上,这里一个磨盘,那里一个石碾,无言地述说着曾经的兴旺与繁盛。谁说不是呢,看那街边的馆驿,也许住过张骞;南街的府衙或许下榻过卫青、李广、霍去病,还有这小酒馆,说不定接待过李白、王维、王之涣呢。
老乡说,脚下是以前的官衙客栈。想必左宗棠、马可勃罗也应该在这里住过吧。站在名人站过的地方,思想着古人的思想,感动着古人的感动。
后来,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很快取代了陆路的马拉人扛,丝绸之路慢慢沉寂,峡口古城毫无例外地被冷落,曾经的辉煌被历史遗弃,成为今天的峡口村。
昔日的峡口驿,与山丹的老军驿、凉州大河驿、天祝金强驿、永登通远驿都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驿站。而今,驿站的功能也早已淡出视野。
回望西天,风雨飘摇中的财神楼,虽然没给古堡的人们带来企盼中的财运,但它却凝固住了一段真真切切的历史,一部干年古道的驿站史。
断壁残垣
永固城
山丹到民乐2小时车程,坐落在童子坝河边的民乐县永固城,据说早先是月氏族的都城,汉初曾是匈奴单于王的避暑胜地,故又称单于王城。为了打通西域之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冲出扁都峡,直取永固城,一举捣毁单于王老巢,将匈奴逐出河西,拉开了河西战役的序幕。
609年,隋炀帝西巡,穿越祁连山经扁都口,到达河西的第一站便是永固城。
永固城,南控大斗拔谷(扁都口)隘口,北有焉支山为后盾,是河西走廊南通唐蕃古道的捷径,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甘州府志》记载,宋时曾是甘州回鹘临时都城,清康熙帝赐名永固城,取永远坚固之意。当地群众以其形状如算盘便称为「算盘城」。
如今,永固城只剩下西北一隅的断壁残垣,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红屋顶、黄花地,是扩大了好几倍的永固城乡。
戌边将士最后归宿
八卦营汉墓群
与永固城隔河(童子坝河)相望,便是八卦营子,汉朝两次河西大战,卫青、霍去病率领的无数将领军士先后流血牺牲在祁连山下。当年战功卓着的戍边将士,战死或老死他乡后,便长眠于此。八卦营子汉墓群规模之大,堪称河西之最,据说,其中有级别很高的将军。山坡上古墓累累,坟草萋萋,一眼望不到头。有人说,八卦营子的村民,是当年军余庶士的后代,至今守护着两千多年前留下的这片墓葬。 八卦营子村的马书记带我们来到山上的汉墓群,他也是文物保护员,指着漫山遍野的坟茔如数家珍,整个山洼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黑黝黝的土洞,有的是墓洞,有的是盗洞,还有的是地道洞,没有内行指引,外人无从分辨,坍塌洞内恍若还有尸骨。据马书记说,汉墓多为二室墓或多室墓,墓壁上彩绘着动物或放牧、征战、狩猎、耕作及日月星辰等图案。
如今硝烟散尽,昔日牧草丰美的大草原,已是良田沃野,列列高铁穿梭往来。
弱水三千
居延古道
《红楼梦》中说:「弱水三干,只取一瓢饮」。弱水即今天的黑河,是河西走廊三大河流之一。天下河水流向东,唯有黑河往西流。当年弱水与正义峡(旧称镇夷峡)周围水清树茂,阡陌纵横。
正义峡地处甘肃张掖、酒泉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之地,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城西北60公里处的罗城乡天城村。村庄靠山临水地形险要,素有「天城锁钥、要道咽喉」之称。历史上的「居延古道」、「龙城古道」、镇夷守御千户所都与此地有关。
峡口两山对峙,绝壁干仞,十分险峻,历史上在抗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发挥了天险要隘的战略作用,故名「镇夷峡」。
正义峡与天城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一次攻打甘州(今张掖)一带的匈奴休屠王部,被击溃的匈奴便从镇夷峡逃往居延。史学家称这条匈奴人开辟的大道为「居延古道」,后来成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附路之一。
「这条路又称龙城古道,一直通往匈奴王庭一一龙城」,77岁的天城村文化人蒋登才老先生站在镇夷峡的山包上说。不由想起那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此龙城是否为彼龙城?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前往酒泉、嘉峪关必须经由之地。1949年后,苏联人设计的兰新公路改道了,从此,这里便冷落下来。
自古以来,这里都是阻挡外族入侵河西的前沿,是匈奴人踏破长城侵扰关中的必经之地。因为河西有良田沃野,有宝马良驹,若失去河西,中原不保。弱水两岸演绎过无数汉人与胡马的故事,峡口内外白骨累累,镇夷也罢,正义也罢,都用血泪写就。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再次从陇西出兵,经居延攻击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干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大概从宁夏过黄河到达居延,逆弱水南进,经天城石峡从这里过河抵达张掖。此一仗彻底打败了匈奴,驱匈奴于漠北。
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唐玄宗派一文官出塞宣慰,便由天城经过,在此前往居延的路上(宁寇军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马圈城遗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位诗人就是王维。那时候,发源于祁连山的3条河流都算得上是长河。1949年后,镇夷峡改为「正义峡」,峡谷长约10公里,是黑河流经甘肃的最后一道关隘。
骆驼城
骆驼城里无骆驼
由正义峡到骆驼城不需要返回高台县城,地广人稀路好走,计划在日落前赶到。走着走着,车速提高有些飘,陪同忽然发现司机边开车边打盹,不由惊出一身冷汗,遂不断搜罗笑话,促其提起精神。好在不是很远,选好地点让司机补觉,其他人直奔古城池。
骆驼城始建于397年。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是古时西通西域的重要枢纽。伴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战乱倾复和水源枯竭,骆驼城已然荒废,到明代,已是洪荒之地,遍野蒿草,成为骆驼客放牧的天然牧场,久而久之,便称其为骆驼城。当然,今天也没见着骆驼的踪影。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这废弃的骆驼城也不小,毕竟做过北凉王的都城,规模与形制非同一般,大城内套着凉王宫殿的小城,东西南北城门明确,站在完整的角墩上放眼望去,偌大的城廓坐北朝南,南望祁连,北控大漠,地理优越,易守难攻。
落日的余晖,将北凉王的城墙染得殷红而斑驳,昔日繁华早已烟消云散,仅仅4年时间,这座王城的主人便易主了。后来,朝纲更替,从此孤独地矗立在戈壁滩上。
远处,能看到兰新高铁的灯光,还有农民的庄稼地,惟有几个孤零零的监控探头和三两孤寂的探访者,在漫天晚霞中陪伴着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城。
天边挂起一弯新月,正所谓:「古人未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了。
锁阳城
锁阳城里有锁阳
锁阳城原名苦峪城,又名「瓜州故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建在瓜州城东南约75公里的荒滩上。
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无人看管的锁阳城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有了遴客接待中心。在瓜州挚友吴俊瑞老师热情陪同下,讲解员小王用遥控器开启了锁路栏杆,带我们进入非遊客开放区,未及爬上城墙角墩,便有了大发现,一大片锁阳!一棵棵偌大的泛着暗红色像胡萝卜大小的粗大锁阳破土而出。这可是稀罕之物啊,一直怀疑此城名字的来由,甫一进城,便接二连三发现,锁阳城里有锁阳了。这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让锁阳城之名当之无愧。
攀上十几米高的西北角墩放眼望去,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城墙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城东有一片土塔林,当地人称为塔尔寺,原是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锁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寺院中心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北面存有一座14米高的大塔,用土坯砌成。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塔顶为复钵式结构。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
唐将薛仁贵奉命西征,顺利攻打到苦峪城后,误中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粮草断绝。老将程咬金杀血路搬救兵,留守者以草根树皮度日,偶然发现一种像胡萝卜的植物可以充饥,靠着这种叫做锁阳的宝贝,坚持到救兵到来。后来,薛仁贵为感念锁阳的救命之恩,遂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沙漠人参——锁阳
小时候,大人们常为孩子们用搪瓷缸子泡好褐红色的锁阳茶,微甜又解渴,说对胃好帮助消化。那时候,河西走廊沙漠地带遍地是锁阳,随手就能采来一筐。有时候,锁阳茶就着馒头就算一顿午餐。后来听说锁阳是一味中药,肉质茎可供药用能补肾、益精、润燥,还可以治疗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肠燥便秘,對瘫痪和改善性机能衰弱有一定的作用。还有人说,锁阳能够促进人体细胞再生和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调节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病毒和延缓衰老作用。
一种植物,被强调了药用价值,更别说能补肾了,它的功效与价值即刻凸显,在利益的驱动下,功能迅速被神化夸张。再后来,锁阳被禁采了。近些年,在沙窝里找颗锁阳比找颗冬虫夏草还困难。
乌鞘岭
三大高原交界
一行4人从兰州渡过黄河,来到乌鞘岭,乌鞘岭在北方来说并非大山,但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提醒过路客:过了长城安门关隘和乌鞘岭雪山垭口,就算正式进入1,000多公里长的河西走廊。
乌鞘岭的主峰马牙雪山有4,000多米,往日終年白雪皑皑的山峰,今年却见不到一丝雪影。眼下雨水不错,山坡上牧草长势喜人,羊儿咩咩,满足地吃着挂满露水的嫩草。庄浪河谷,山野里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
这里属于祁连山脉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在地形上,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也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
自古以来,乌鞘岭即为战略关隘,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兰新铁路、G30国道都要从乌鞘岭翻山而过。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唐僧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岭上残存迷人的古老废墟。垭口原有韩湘子庙。据说上世纪30年代,蒋经国曾路过此地,与当地牧民聊过家常。后来,红军也在这里点燃过牛粪,火烧过冰冻的干粮。志书记述:「盛夏飞雪,寒气砭骨。」上世纪30年代着名记者范长江所着《中国的西北角》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足见行路之难。可惜,庙宇于1958年被毁。
海拔最高的雪山长城
乌鞘岭是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道关卡屏障,古时东来西往的商旅征夫、遊子及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登岭远望,汉、明长城像两条巨龙,头西尾东,蜿蜒曲折,两道长城在乌鞘岭相会,意义非凡,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雪山长城,没有之一。
想当年,为防范北方遊牧民族的骚扰,先是筑起一个个烽火台,后来联起一道道边墙,就有了后来的万里长城。看眼前,边墙绵延敌台排列,山上的汉烽燧凝视着山下的明烽燧。汉长城筑于公元前120年,而明长城筑于1599年。2个朝代相隔近1,600多年,在这里仅相隔百米。
长城下有村落,一多半是汉民,一少半是汉化了的藏民和回民,他们是当年戍边将士的后裔,如今半耕半牧安闲度日。清晨,山民将羊群放至长城关外,待夕阳将边墙染为褐红色的时候,再将羊群赶回长城内,就这样,关里关外,年复一年。
昔日险道
峡口驿站
峡口驿也叫峡口古堡或古城,城堡始建于明代,为砖石土混合建筑结构,十分坚固,城内西城门洞和过街楼至今还保存完好,汉、明长城穿城而过。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写道:「峡口为祁连与焉支之连接处,峡路峻急,乱石当道,为武威、张掖间险要军事地……」汉代开通丝绸之路,武威、张掖既是对抗匈奴的前沿,又是通商贸易的重镇。使者和商贾们往来于峡口关,往西输出中原的丝绸、茶叶、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瓷器等;往东则输入西方的良马、棉花、核桃、洋葱,香菜、菠菜(波斯菜)、石榴、葡萄等,以及佛教、伊斯兰教、舞蹈、音乐等文化,「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峡口关的作用是对出入甘、凉人员验明通关文牒,进行登记。
今天的峡口古城,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伴随着汉、明长城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河西走廊的风起云涌,无奈地苦度着风烛残年。
当年的峡口古城可不一般,唐代诗人陈子昂曰:「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看四面街道和城门布局,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气势,不由得眼前似浮现出商旅往来、车马交错的繁华景象。冷清的街道上,这里一个磨盘,那里一个石碾,无言地述说着曾经的兴旺与繁盛。谁说不是呢,看那街边的馆驿,也许住过张骞;南街的府衙或许下榻过卫青、李广、霍去病,还有这小酒馆,说不定接待过李白、王维、王之涣呢。
老乡说,脚下是以前的官衙客栈。想必左宗棠、马可勃罗也应该在这里住过吧。站在名人站过的地方,思想着古人的思想,感动着古人的感动。
后来,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很快取代了陆路的马拉人扛,丝绸之路慢慢沉寂,峡口古城毫无例外地被冷落,曾经的辉煌被历史遗弃,成为今天的峡口村。
昔日的峡口驿,与山丹的老军驿、凉州大河驿、天祝金强驿、永登通远驿都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驿站。而今,驿站的功能也早已淡出视野。
回望西天,风雨飘摇中的财神楼,虽然没给古堡的人们带来企盼中的财运,但它却凝固住了一段真真切切的历史,一部干年古道的驿站史。
断壁残垣
永固城
山丹到民乐2小时车程,坐落在童子坝河边的民乐县永固城,据说早先是月氏族的都城,汉初曾是匈奴单于王的避暑胜地,故又称单于王城。为了打通西域之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冲出扁都峡,直取永固城,一举捣毁单于王老巢,将匈奴逐出河西,拉开了河西战役的序幕。
609年,隋炀帝西巡,穿越祁连山经扁都口,到达河西的第一站便是永固城。
永固城,南控大斗拔谷(扁都口)隘口,北有焉支山为后盾,是河西走廊南通唐蕃古道的捷径,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甘州府志》记载,宋时曾是甘州回鹘临时都城,清康熙帝赐名永固城,取永远坚固之意。当地群众以其形状如算盘便称为「算盘城」。
如今,永固城只剩下西北一隅的断壁残垣,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红屋顶、黄花地,是扩大了好几倍的永固城乡。
戌边将士最后归宿
八卦营汉墓群
与永固城隔河(童子坝河)相望,便是八卦营子,汉朝两次河西大战,卫青、霍去病率领的无数将领军士先后流血牺牲在祁连山下。当年战功卓着的戍边将士,战死或老死他乡后,便长眠于此。八卦营子汉墓群规模之大,堪称河西之最,据说,其中有级别很高的将军。山坡上古墓累累,坟草萋萋,一眼望不到头。有人说,八卦营子的村民,是当年军余庶士的后代,至今守护着两千多年前留下的这片墓葬。 八卦营子村的马书记带我们来到山上的汉墓群,他也是文物保护员,指着漫山遍野的坟茔如数家珍,整个山洼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黑黝黝的土洞,有的是墓洞,有的是盗洞,还有的是地道洞,没有内行指引,外人无从分辨,坍塌洞内恍若还有尸骨。据马书记说,汉墓多为二室墓或多室墓,墓壁上彩绘着动物或放牧、征战、狩猎、耕作及日月星辰等图案。
如今硝烟散尽,昔日牧草丰美的大草原,已是良田沃野,列列高铁穿梭往来。
弱水三千
居延古道
《红楼梦》中说:「弱水三干,只取一瓢饮」。弱水即今天的黑河,是河西走廊三大河流之一。天下河水流向东,唯有黑河往西流。当年弱水与正义峡(旧称镇夷峡)周围水清树茂,阡陌纵横。
正义峡地处甘肃张掖、酒泉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之地,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城西北60公里处的罗城乡天城村。村庄靠山临水地形险要,素有「天城锁钥、要道咽喉」之称。历史上的「居延古道」、「龙城古道」、镇夷守御千户所都与此地有关。
峡口两山对峙,绝壁干仞,十分险峻,历史上在抗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发挥了天险要隘的战略作用,故名「镇夷峡」。
正义峡与天城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一次攻打甘州(今张掖)一带的匈奴休屠王部,被击溃的匈奴便从镇夷峡逃往居延。史学家称这条匈奴人开辟的大道为「居延古道」,后来成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附路之一。
「这条路又称龙城古道,一直通往匈奴王庭一一龙城」,77岁的天城村文化人蒋登才老先生站在镇夷峡的山包上说。不由想起那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此龙城是否为彼龙城?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前往酒泉、嘉峪关必须经由之地。1949年后,苏联人设计的兰新公路改道了,从此,这里便冷落下来。
自古以来,这里都是阻挡外族入侵河西的前沿,是匈奴人踏破长城侵扰关中的必经之地。因为河西有良田沃野,有宝马良驹,若失去河西,中原不保。弱水两岸演绎过无数汉人与胡马的故事,峡口内外白骨累累,镇夷也罢,正义也罢,都用血泪写就。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再次从陇西出兵,经居延攻击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干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大概从宁夏过黄河到达居延,逆弱水南进,经天城石峡从这里过河抵达张掖。此一仗彻底打败了匈奴,驱匈奴于漠北。
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唐玄宗派一文官出塞宣慰,便由天城经过,在此前往居延的路上(宁寇军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马圈城遗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位诗人就是王维。那时候,发源于祁连山的3条河流都算得上是长河。1949年后,镇夷峡改为「正义峡」,峡谷长约10公里,是黑河流经甘肃的最后一道关隘。
骆驼城
骆驼城里无骆驼
由正义峡到骆驼城不需要返回高台县城,地广人稀路好走,计划在日落前赶到。走着走着,车速提高有些飘,陪同忽然发现司机边开车边打盹,不由惊出一身冷汗,遂不断搜罗笑话,促其提起精神。好在不是很远,选好地点让司机补觉,其他人直奔古城池。
骆驼城始建于397年。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是古时西通西域的重要枢纽。伴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战乱倾复和水源枯竭,骆驼城已然荒废,到明代,已是洪荒之地,遍野蒿草,成为骆驼客放牧的天然牧场,久而久之,便称其为骆驼城。当然,今天也没见着骆驼的踪影。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这废弃的骆驼城也不小,毕竟做过北凉王的都城,规模与形制非同一般,大城内套着凉王宫殿的小城,东西南北城门明确,站在完整的角墩上放眼望去,偌大的城廓坐北朝南,南望祁连,北控大漠,地理优越,易守难攻。
落日的余晖,将北凉王的城墙染得殷红而斑驳,昔日繁华早已烟消云散,仅仅4年时间,这座王城的主人便易主了。后来,朝纲更替,从此孤独地矗立在戈壁滩上。
远处,能看到兰新高铁的灯光,还有农民的庄稼地,惟有几个孤零零的监控探头和三两孤寂的探访者,在漫天晚霞中陪伴着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城。
天边挂起一弯新月,正所谓:「古人未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了。
锁阳城
锁阳城里有锁阳
锁阳城原名苦峪城,又名「瓜州故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建在瓜州城东南约75公里的荒滩上。
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无人看管的锁阳城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有了遴客接待中心。在瓜州挚友吴俊瑞老师热情陪同下,讲解员小王用遥控器开启了锁路栏杆,带我们进入非遊客开放区,未及爬上城墙角墩,便有了大发现,一大片锁阳!一棵棵偌大的泛着暗红色像胡萝卜大小的粗大锁阳破土而出。这可是稀罕之物啊,一直怀疑此城名字的来由,甫一进城,便接二连三发现,锁阳城里有锁阳了。这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让锁阳城之名当之无愧。
攀上十几米高的西北角墩放眼望去,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城墙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城东有一片土塔林,当地人称为塔尔寺,原是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锁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寺院中心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北面存有一座14米高的大塔,用土坯砌成。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塔顶为复钵式结构。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
唐将薛仁贵奉命西征,顺利攻打到苦峪城后,误中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粮草断绝。老将程咬金杀血路搬救兵,留守者以草根树皮度日,偶然发现一种像胡萝卜的植物可以充饥,靠着这种叫做锁阳的宝贝,坚持到救兵到来。后来,薛仁贵为感念锁阳的救命之恩,遂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沙漠人参——锁阳
小时候,大人们常为孩子们用搪瓷缸子泡好褐红色的锁阳茶,微甜又解渴,说对胃好帮助消化。那时候,河西走廊沙漠地带遍地是锁阳,随手就能采来一筐。有时候,锁阳茶就着馒头就算一顿午餐。后来听说锁阳是一味中药,肉质茎可供药用能补肾、益精、润燥,还可以治疗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肠燥便秘,對瘫痪和改善性机能衰弱有一定的作用。还有人说,锁阳能够促进人体细胞再生和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调节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病毒和延缓衰老作用。
一种植物,被强调了药用价值,更别说能补肾了,它的功效与价值即刻凸显,在利益的驱动下,功能迅速被神化夸张。再后来,锁阳被禁采了。近些年,在沙窝里找颗锁阳比找颗冬虫夏草还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