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中考几何题中的最值问题,往往知识面广、综合性大、应用性强,而且情境新颖,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在的数学素质。而在解题中要高度重视模型思想的教学,要突出建模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模型思想,在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最值;建模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几种数学模型认识不充分,掌握不到位;二是这类问题一般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学生难以掌握运动中的数量关系而导致无法入手。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求此类最值的问题。
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点共线时取到最值)。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此三个定理靠拢从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现举例阐述,供读者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参考。
一、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模型
【例1】(2012海安模拟)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 ,则△PMN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分析】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
∵P、C关于OA对称,∴∠COP=2∠AOP,OC=OP
同理,∠DOP=2∠BOP,OP=OD
∴∠COD=∠COP+∠DOP=2(∠AOP+∠BOP)=2∠AOB=90°,OC=OD.∴△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CD= OC= ×3 =6.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称的性质,正确作出图形,理解△PMN周长最小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例2】如图,A、B两点在直线的两侧,点A到直线的距离AM=4,点B到直线的距离BN=1,且MN=4,P为直线上的动点,|PA﹣PB|的最大值为 .
【分析】作点B于直线l的对称点B′,则PB=PB′因而|PA﹣PB|=|PA﹣PB′|,则当A,B′、P在一条直线上时,|PA﹣PB|的值最大.根据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即可求得PN和PM的值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得PA、PB′的值,进而求得|PA﹣PB|的最大值。
【解答】解:作点B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AB′并延长交直线l于P。
∴B′N=BN=1,
过D点作B′D⊥AM,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5
∴|PA﹣PB|的最大值=5.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轴对称变换,勾股定理等,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运用“垂线段最短”模型
【例3】(2010苏州)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2),⊙C的圆心坐标为(-1,0),半径为1.若D是⊙C上的一个动点,线段DA与y轴交于点E,则△ABE面积的最小值是 .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BE底边BE上的高AO不变,BE越小,则面积越小,可以判断当AD与⊙C相切时,BE的值最小.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D的值,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求出OE的长度,代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如图,由题意知:当DA是圆C的切线时,OE最长,此时△ABE面积最小.
AC=2+1=3.CD=1.
由勾股定理得 .
可以证明 ,
【点评】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OE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
三、建立“函数”模型
【例4】(2012海淀二模)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60°,AB=DC=2,AD=1,R、P分别是BC、CD上的动点(点R与B不重合,点P与C不重合),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求线段EF的取值范围.
【分析】如图,由点E、F分别是线段AP、RP的中点,不难想到连结AR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图形,发现线段EF的长为线段AR的一半,所以题中两个动点P、R其实对EF长有影响的只是动点R,这样就把求线段EF长的取值问题转化成线段AR的长的取值问题来研究.再由条件∠ABC=60°,AB=2想到作梯形的高线,构造Rt△ABG和Rt△AGR,则线段AG、BG为定值.在Rt△AGR中,通过勾股定理可以用线段GR来表示线段AR的长,从而可以建立线段AR长关于变量线段GR长的函数关系式。
【解答】 连结AR,过点A作AG⊥BC于点G,设BR=x,EF=y,易求BG=1,AG= ,则GR=x-1.
在Rt△ARG中, ∵AR2=AG2+GR2.化简得y=
由题意,可知0 所以当x=1,即点R与点G重合时,y取最小值 ;
当x=3,即点R与点G重合时,y取最大值 .
所以 ≤EF≤ .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关系。动态问题中的一些量是有关联的,运动中总隐有常量和变量,可以通过函数来捕捉运动中的各个量,建立函数模型来准确刻画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以几何为背景的最值问题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以选择、填空的压轴题频繁出现。这类试题“小而精”,集多个知识点于一体,能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技巧、以及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成为中考试题中的一朵奇葩。希望教师能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练习,总结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在解题中要高度重视模型思想的教学,要突出建模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模型思想,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建立——求解”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最值;建模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几种数学模型认识不充分,掌握不到位;二是这类问题一般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学生难以掌握运动中的数量关系而导致无法入手。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求此类最值的问题。
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点共线时取到最值)。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此三个定理靠拢从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现举例阐述,供读者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参考。
一、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模型
【例1】(2012海安模拟)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 ,则△PMN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分析】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
∵P、C关于OA对称,∴∠COP=2∠AOP,OC=OP
同理,∠DOP=2∠BOP,OP=OD
∴∠COD=∠COP+∠DOP=2(∠AOP+∠BOP)=2∠AOB=90°,OC=OD.∴△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CD= OC= ×3 =6.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称的性质,正确作出图形,理解△PMN周长最小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例2】如图,A、B两点在直线的两侧,点A到直线的距离AM=4,点B到直线的距离BN=1,且MN=4,P为直线上的动点,|PA﹣PB|的最大值为 .
【分析】作点B于直线l的对称点B′,则PB=PB′因而|PA﹣PB|=|PA﹣PB′|,则当A,B′、P在一条直线上时,|PA﹣PB|的值最大.根据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即可求得PN和PM的值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得PA、PB′的值,进而求得|PA﹣PB|的最大值。
【解答】解:作点B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AB′并延长交直线l于P。
∴B′N=BN=1,
过D点作B′D⊥AM,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5
∴|PA﹣PB|的最大值=5.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轴对称变换,勾股定理等,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运用“垂线段最短”模型
【例3】(2010苏州)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2),⊙C的圆心坐标为(-1,0),半径为1.若D是⊙C上的一个动点,线段DA与y轴交于点E,则△ABE面积的最小值是 .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BE底边BE上的高AO不变,BE越小,则面积越小,可以判断当AD与⊙C相切时,BE的值最小.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D的值,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求出OE的长度,代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如图,由题意知:当DA是圆C的切线时,OE最长,此时△ABE面积最小.
AC=2+1=3.CD=1.
由勾股定理得 .
可以证明 ,
【点评】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OE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
三、建立“函数”模型
【例4】(2012海淀二模)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60°,AB=DC=2,AD=1,R、P分别是BC、CD上的动点(点R与B不重合,点P与C不重合),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求线段EF的取值范围.
【分析】如图,由点E、F分别是线段AP、RP的中点,不难想到连结AR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图形,发现线段EF的长为线段AR的一半,所以题中两个动点P、R其实对EF长有影响的只是动点R,这样就把求线段EF长的取值问题转化成线段AR的长的取值问题来研究.再由条件∠ABC=60°,AB=2想到作梯形的高线,构造Rt△ABG和Rt△AGR,则线段AG、BG为定值.在Rt△AGR中,通过勾股定理可以用线段GR来表示线段AR的长,从而可以建立线段AR长关于变量线段GR长的函数关系式。
【解答】 连结AR,过点A作AG⊥BC于点G,设BR=x,EF=y,易求BG=1,AG= ,则GR=x-1.
在Rt△ARG中, ∵AR2=AG2+GR2.化简得y=
由题意,可知0
当x=3,即点R与点G重合时,y取最大值 .
所以 ≤EF≤ .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关系。动态问题中的一些量是有关联的,运动中总隐有常量和变量,可以通过函数来捕捉运动中的各个量,建立函数模型来准确刻画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以几何为背景的最值问题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以选择、填空的压轴题频繁出现。这类试题“小而精”,集多个知识点于一体,能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技巧、以及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成为中考试题中的一朵奇葩。希望教师能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练习,总结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在解题中要高度重视模型思想的教学,要突出建模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模型思想,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建立——求解”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基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