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教,学生往往叫苦连天,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不教,它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大,而且高考中所占分值逐年增加。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探讨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富有情趣的课文朗读,激发乐趣的自主探究,活泼生动的媒体辅助等四方面内容,以实现学生有滋有味学文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兴趣 导语 诵读 探究 多媒体
一、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占了40﹪左右。然而,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提起文言文,学生总是眉头紧锁,叫苦连连:“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太难,简直难于上青天。没意思极了!”其实,也难怪学生有厌倦情绪。一是文言文大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文学作品,在文言词汇、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上,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空间,有“代沟”。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串讲—翻译—背诵—考试”死板的教学方式,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一派死气沉沉的场面。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导语的设计应力求千变万化,如学习《逍遥游》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庄子的趣闻轶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对庄子的为人及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上有了读的冲动。可见,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匠心独具的导语是可以敲开学生的心门的。
(二)富有情趣的课文朗读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读书声。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是不乏朗读的,而且朗读形式多样,如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分角色读等。但是这些朗读往往被当作一种必经的程序或形式,并未起到它的真正作用。文言文的朗读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更要读出文之韵味,读出文之情味,要讓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1.读出文之韵味。古人写文章不仅讲求文辞意蕴,也讲求音韵节奏。文言文中的很多虚词有调节音韵的作用,读来语调舒缓,如吟唱般和谐、美妙。如教授《阿房宫赋》时,我设计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音韵之美。这篇文章是骈散结合的经典之作,其中句式整齐又长短不一,有三字一句,有五字一句,还有典型的骈体文“四六”句,因此节奏上的停顿各不一样。“蜀山兀,阿房出”是二一节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是二一二节拍,“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二二节拍,读起来抑扬顿挫。“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中连续6个虚词“也”有舒缓语调之功效,朗读时可以放慢节拍,并可辅之以头部晃动、面部恰当的表情,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同时文章中多个片断有明显的押韵,读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2.读出文之情味。文字无论朴素或者华丽毕竟还只是平面的美,声音的好处在于体现了文字生命的活力。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思想情感的直接感受。如韩愈的《寄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作者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因此,在组织本文的课堂教学时,我尝试范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朗读时语调较低语速较缓),同时配以《二泉映月》(旋律舒缓而略带感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中弥漫着一丝感伤情绪。当我停下来时,那些进入情境较快的同学已经情不自禁地低声朗读课文了。当我明确大家自由朗读时,琅琅书声立刻在教室里奏响。美读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去,进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品味的兴趣和热情。
(三)激发乐趣的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学习文言文会读会翻译就够了,于是文言文一直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即更多地由教师一一加以点拨、讲析。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都是处在一个听者的位置,被动接受,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得到尊重,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学习的乐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文言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才算是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1.小组合作,积累文言。文言文的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如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化常识、句式知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我常常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全班同学6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去完成。学习高中教材第一篇文言文《劝学》时,教师可先做积累示范,讲清各种要求,然后便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整理时也不能局限于所教的这一篇文章,要联系初中或高中其他课文。由于每次做的量不大,或是几个实词,或是一种句式,学生们也乐意去做。当然,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是需要检查督促的。我在课堂上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呈现学生学习的成果,尝试让学生相互点评、相互质疑、相互交流。这样做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对比阅读,深入鉴赏。对于一篇文言文展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有时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激情飞扬,学生可能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并不能深悟其妙。比较阅读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对蔺相如敬佩有加,我又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文章中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了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完苏洵的《六国论》后,我指导学生阅读苏辙的《六国论》,结果在课上引发了空前激烈的争论。学生最后基本达成共识:苏洵的语言干脆利落,琅琅上口,苏辙的稍微有点拗口;苏洵是借古讽今,饱含忠谏之情,苏辙是就史论史,有逞才之意。可见,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鉴赏一篇文章,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课堂的活跃与学生的激情也会随之高涨起来。
3.质问疑难,增长见识。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得到 “意外”的收获。比如,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对“须臾之所学”中的“之”字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助词“的”;一种认为是音节助词,无义;还有人认为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此,我专门设置一堂课对该疑问进行了探究。学生积极行动,找到文言文中相似的语句,如“道之所存,师事之所存也”“纵一苇之所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等等,又通过参考书、网络、辞典等各种手段进行查询。最后,终于有了统一的结论:虚词“之”在所字结构的短语前理解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经过一番争论后,达成了共识,知识也掌握得更牢了,兴趣也更浓了。
(四)活泼生动的媒体辅助
当文言文较为晦涩难懂时,语文教师要想让文言文教学生动有“趣”,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多媒体适应了信息时代对语文的要求,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图片、声音、幻灯片、录像、flash动画等媒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篇美不胜收,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教授时我不仅选用了名家朗读,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画面精美绝伦的图片:皎洁的月亮,蜿蜒的花甸,奔腾的江水,如霜的沙汀……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深陶醉,不禁感叹诗文的无穷魅力。此外,诸如《百家讲坛》《古代文人纪录片》等节目,都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教学《报任安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王立群读《史记》的《绝笔之作》;教学李白、杜甫的诗歌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盛唐诗篇》。多媒体的运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保持了旺盛的学习兴趣,为文言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兴趣就像土壤中的养分,兴趣浓厚,土壤就肥沃,学习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如能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课堂一定会如春天的田野般生机勃勃。当然,“教无定法”,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熟悉,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轶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另外,我们教师还要端正思想认识,即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而教。愿我们广大的教师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平常心,共同开创文言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 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之友》
[3] 唐西芬,《文言文教学的趣味》,山东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网
[4] 张翼健,《别忘了我们教的是汉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兴趣 导语 诵读 探究 多媒体
一、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占了40﹪左右。然而,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提起文言文,学生总是眉头紧锁,叫苦连连:“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太难,简直难于上青天。没意思极了!”其实,也难怪学生有厌倦情绪。一是文言文大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文学作品,在文言词汇、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上,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空间,有“代沟”。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串讲—翻译—背诵—考试”死板的教学方式,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一派死气沉沉的场面。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导语的设计应力求千变万化,如学习《逍遥游》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庄子的趣闻轶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对庄子的为人及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上有了读的冲动。可见,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匠心独具的导语是可以敲开学生的心门的。
(二)富有情趣的课文朗读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读书声。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是不乏朗读的,而且朗读形式多样,如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分角色读等。但是这些朗读往往被当作一种必经的程序或形式,并未起到它的真正作用。文言文的朗读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更要读出文之韵味,读出文之情味,要讓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1.读出文之韵味。古人写文章不仅讲求文辞意蕴,也讲求音韵节奏。文言文中的很多虚词有调节音韵的作用,读来语调舒缓,如吟唱般和谐、美妙。如教授《阿房宫赋》时,我设计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音韵之美。这篇文章是骈散结合的经典之作,其中句式整齐又长短不一,有三字一句,有五字一句,还有典型的骈体文“四六”句,因此节奏上的停顿各不一样。“蜀山兀,阿房出”是二一节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是二一二节拍,“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二二节拍,读起来抑扬顿挫。“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中连续6个虚词“也”有舒缓语调之功效,朗读时可以放慢节拍,并可辅之以头部晃动、面部恰当的表情,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同时文章中多个片断有明显的押韵,读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2.读出文之情味。文字无论朴素或者华丽毕竟还只是平面的美,声音的好处在于体现了文字生命的活力。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思想情感的直接感受。如韩愈的《寄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作者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因此,在组织本文的课堂教学时,我尝试范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朗读时语调较低语速较缓),同时配以《二泉映月》(旋律舒缓而略带感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中弥漫着一丝感伤情绪。当我停下来时,那些进入情境较快的同学已经情不自禁地低声朗读课文了。当我明确大家自由朗读时,琅琅书声立刻在教室里奏响。美读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去,进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品味的兴趣和热情。
(三)激发乐趣的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学习文言文会读会翻译就够了,于是文言文一直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即更多地由教师一一加以点拨、讲析。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都是处在一个听者的位置,被动接受,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得到尊重,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学习的乐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文言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才算是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1.小组合作,积累文言。文言文的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如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化常识、句式知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我常常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全班同学6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去完成。学习高中教材第一篇文言文《劝学》时,教师可先做积累示范,讲清各种要求,然后便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整理时也不能局限于所教的这一篇文章,要联系初中或高中其他课文。由于每次做的量不大,或是几个实词,或是一种句式,学生们也乐意去做。当然,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是需要检查督促的。我在课堂上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呈现学生学习的成果,尝试让学生相互点评、相互质疑、相互交流。这样做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对比阅读,深入鉴赏。对于一篇文言文展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有时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激情飞扬,学生可能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并不能深悟其妙。比较阅读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对蔺相如敬佩有加,我又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文章中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了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完苏洵的《六国论》后,我指导学生阅读苏辙的《六国论》,结果在课上引发了空前激烈的争论。学生最后基本达成共识:苏洵的语言干脆利落,琅琅上口,苏辙的稍微有点拗口;苏洵是借古讽今,饱含忠谏之情,苏辙是就史论史,有逞才之意。可见,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鉴赏一篇文章,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课堂的活跃与学生的激情也会随之高涨起来。
3.质问疑难,增长见识。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得到 “意外”的收获。比如,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对“须臾之所学”中的“之”字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助词“的”;一种认为是音节助词,无义;还有人认为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此,我专门设置一堂课对该疑问进行了探究。学生积极行动,找到文言文中相似的语句,如“道之所存,师事之所存也”“纵一苇之所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等等,又通过参考书、网络、辞典等各种手段进行查询。最后,终于有了统一的结论:虚词“之”在所字结构的短语前理解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经过一番争论后,达成了共识,知识也掌握得更牢了,兴趣也更浓了。
(四)活泼生动的媒体辅助
当文言文较为晦涩难懂时,语文教师要想让文言文教学生动有“趣”,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多媒体适应了信息时代对语文的要求,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图片、声音、幻灯片、录像、flash动画等媒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篇美不胜收,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教授时我不仅选用了名家朗读,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画面精美绝伦的图片:皎洁的月亮,蜿蜒的花甸,奔腾的江水,如霜的沙汀……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深陶醉,不禁感叹诗文的无穷魅力。此外,诸如《百家讲坛》《古代文人纪录片》等节目,都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教学《报任安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王立群读《史记》的《绝笔之作》;教学李白、杜甫的诗歌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盛唐诗篇》。多媒体的运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保持了旺盛的学习兴趣,为文言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兴趣就像土壤中的养分,兴趣浓厚,土壤就肥沃,学习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如能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课堂一定会如春天的田野般生机勃勃。当然,“教无定法”,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熟悉,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轶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另外,我们教师还要端正思想认识,即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而教。愿我们广大的教师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平常心,共同开创文言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 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之友》
[3] 唐西芬,《文言文教学的趣味》,山东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网
[4] 张翼健,《别忘了我们教的是汉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