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指导者,因此,语文教学只有以生为本,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以生为本 调动 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指导者,因此,语文教学只有以生为本,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而构建起来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行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顺应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施个性教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问题的内容设计和学习指导都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课文后“研讨与练习”题的设计,不再是教训式、命令式,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如“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这种“第二人称”谈心式的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启发学生的灵性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学应当涉及人的灵魂,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语文教育家谢象贤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它不仅对智慧发生作用,而且同时于心灵和情思也发生作用时,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作用。”这有力地证明了灵性是语文教学中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文素养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追求这种至高的境界呢?
  1.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
  “打铁需要自身硬”,要激发学生的灵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知识面要广,思想要超前,情感要丰富,心灵要开放,教学要民主……新课程的实施,给了老师更多的创新空间,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在培养、挖掘学生灵性这方面,老师更要做好。一个不具备影响、感染、示范力的老师是挖掘不出学生内心的美、潜在的灵性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从生活阅历中积累成熟,从社会经验中学得练达,从文化知识中汲取修养,从人生追求中获得情感。在教学中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当好向导,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捕获灵性的闪光。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灵性
  情境教学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实践性。没有情境的教学是枯燥的、生硬的、苍白的,学生不能从中参与什么,更不能获得什么。所以语文教学要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学习情趣的、能激活灵性的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感受。
  三、诱发学生的悟性
  语文是一门悟性要求很高的学科:一方面,一篇篇充满人文情怀的文章是作者参悟自我,参悟大千世界,参悟过去、现在、未来的结晶;另一方面,我们要走进语言文学,走进美妙的大千世界,走进他人丰富的心灵,也必须动用语文悟性开路。由此看来,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学会“悟”。而要学生掌握“悟”,语文教师必须有“悟”的技能,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悟性思维,达到体会和感悟作品意蕴的目的。
  1.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可引导学生读中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证明“自读自悟”是提高语文素养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自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锻炼口才,从中学习说话的技能技巧;自悟,学生可以与文本进行对话,了解作者设计的语境,将阅读变成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强化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自读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开拓视野、不断创新,在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2.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画面可引导学生赏中悟
  鉴赏是比理解更高一级的阅读活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别、评价和欣赏的过程,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文学作品欣赏的重点是作者的形象、情境和语言,以引起情感的共鸣。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而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感悟内容、重现形象,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进作品,捕捉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再创造。
  3.涵意较丰富的学习内容可让学生静思生悟
  “静以修心”。现代心理学表明:人在静思冥想状态中,能全神贯注,潜意识活跃,如江河奔流,似车轮翻转,若旋风过境,往往在无逻辑程序必要中介的情况下豁然贯通。所以,在导悟时,不妨让学生静思冥想。尤其是些涵意较丰富的文学作品,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悟,要留足学生悟的时间。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教育创新既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在长期的语文教改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学生的思维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经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赵福祺 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钱培森 《语文综合活动课教学中的灵性培养》.《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英国教育家普德曼说过:“在孩子的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人一生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本。”这些名言都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
期刊
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教学时此类课文耗时多、难度大。如何抓住重点语段研读,实现长文短教,解决一些教师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困惑?本文以《少年闰土》为例,探讨从教师的“教”出发研读课文,从学生的“学”入手了解学生学习本文的时空距离、生活积累对文章主题的情趣喜好,对语言文字感知的难易程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选择可行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引导预习 捕捉文眼 抓住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其中,情感教学具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学 初中 教学 运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成学生追求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很多,如何让学生快乐背诵是我们所思索的问题。可利用课文插图背诵,概括课文每段的重要内容背诵,激发学生的感情背诵,运用游戏的形式背诵,采用榜样示范法和小组帮助法使学生快乐背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快乐背诵 运用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背诵是一种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将好词好句、经典篇章背诵下来,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背诵积累得多了,这些知识被学生牢固掌握之
期刊
“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
期刊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认为:具体目标+科学方法+顽强毅力=成功。由此至理名言看出:要想成功,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备了毅力的前提下,科学的学习方法也至关重要。学习目标好比灯塔,顽强毅力就是达到成功的动力,而科学方法就是正确的捷径。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在通过感恩教育唤醒学生责任意识和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基础上,采用六步学习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盲目探索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提出六步学习法
期刊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对于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新课改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大要素,而教师介于教材和学生中间,作用自然不容小觑。因此,本文着重从教师这一要素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希望能给高中语文同仁一些有效启迪。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师 电化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 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崇高事业。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之旅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欢声笑语还是备受苦楚,是凤凰涅槃还是蜕化变质,是破旧立新还是
期刊
摘 要:自教育部推行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教师在课改实验工作中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但仍有不少化学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地认为:基础知识少讲或者不讲、探究问题越多、课堂越热闹、教学手段越多、资料越丰富,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只重视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的实效,不能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很多同学借助“活跃的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改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死读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为知识的组织者,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新的价值取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