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时近清明,带着妻子和女儿驱车回老家。一是扫墓,二是看望年迈的父亲。
进了村子,走过弯弯曲曲的小巷,远远看见父亲早已在老屋的门口等着。见到我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进屋后,父亲拉着女儿的小手,一会儿问她近来学习怎么样,一会儿问她想吃什么。爷孙俩一问一答,自是亲热。
女儿乖巧,父亲慈爱,一老一小,其乐融融。
乘着一老一小还在亲热之际,我和妻子拾掇着香、蜡烛和祭品,准备上山。
祖坟和母亲的墓地都在村外的龟山上。以往的这个时候,都是父亲和母亲领着我们来这里。但三年前那场猝不及防的疾病把母亲也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父亲把我们送到村口,有些伤感地说,老了,没用了,还是你们替我给爷爷奶奶和你妈烧些香吧。
父亲已经两年没上山了。他已再没力气爬上龟山了。
从身姿挺拔到腰身佝偻,仿佛只用了眨眼的时光。看着父亲消瘦的身影,我的心里涌起了莫名的忧伤。
祭拜好爷爷奶奶和母亲,我靠着母亲的墓碑坐下。
初春的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满山的草木,嫩绿的新叶在阳光下泛着油油的绿意,散发着一股久违了的清香。
妻子带着女儿在茂密的山野上采摘杜鹃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
刺眼的阳光让我一阵眩晕,不觉中眯起了双眼。
一时间,我发现眼前的情景是那么熟悉,恍惚如同昨日。
妻子和女儿幻化成母亲年轻的身影和童年的我……
背上冰凉的石碑让我回到了现实。眼眶一热,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满了脸颊。
送走母亲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样。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已经走了。
三年来,我一直不愿接受。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我已经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
二
站在龟山上,整个村落一览无余。老家是这个县城里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上千户人家密密匝匝地连在一起。村子最外面的一圈是新建的瓦房。富裕起来的村民扩建出来的新房子包围着那些陈旧的老房子。远远看去,二者很不协调,就像同一画布上的不同色块,对比鲜明,显示出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历史。
父亲现在住的老屋是祖辈留下的,就在村的中央。
在我的记忆里,老屋是那么的苍老和逼仄。单薄的夹墙爬满了青苔,乌黑的木门经过岁月的蹉跎斑驳陆离。尽管木门上的油漆一层层叠加,终无法抹去岁月留下的痕迹,执拗地展现出那些关于光阴的陈年旧事。
清晨和夜晚,木门“依依呀呀”的开启和关闭声,如一首古老的歌谣,落入心房,伴随着童年融入记忆的最深处。在岁月的长河里,这歌谣总会在不经意间从心底响起,如雨打芭蕉般细腻,润湿那片思乡的心田。
老屋和邻里的几十间老房子一起围出了一个偌大的院子。院子中间的空地是我们追逐玩耍的天堂。四周几株枝叶繁茂的果树,开花时香气四溢,结果后让人垂涎欲滴。
老屋的木门正对着院子,裹着小脚的奶奶端坐在门槛上,看着光着脚丫在院子里追鸡逐狗的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直到夕阳缓缓西下,院子四周的屋顶升起了袅袅炊烟。劳作的大人们陆续归来,孩子们也小鸟一样被各自的父母唤回,嘈杂的声音和着饭菜的香气开始弥漫整个院子。
老家的夜晚黑且安静,那时村里还没装路灯。人们会在晚饭后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聊些家常琐事,或讲一些吓唬小孩的鬼怪和演义之类故事。头顶是或远或近的星斗,抑或是圆如铜盆的明月。这样的夜晚纯朴而又充实,没有算计,没有得失。
父亲是靠着辛苦读书考上大学成为老师的。在父亲那个年代和家庭背景下,已属极为不易。父亲生性耿直,但命运坎坷。从我记事开始,便离开老家随着父母四处飘泊。只在清明扫墓,春节祭祖,或寒暑假期间,我们才回老家。
在老家的日子是一段单纯无忧的欢乐时光,已随着我远走异乡渐渐成为一段美好而又遥远的回忆。
父亲退休之后执意要回老家,任凭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期间,我曾多次接他到我安在异乡的家,但没住几天便吵着回去。无奈之下,我们也不再坚持。
父亲说,我们的根在这里。我在这里,你们才会有一种念想,才不会忘记老家,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现在,父亲成了维系我和老家之间的唯一纽带。我知道,这不仅是一种亲情,一种思念,一种牵挂,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血脉相连。
三
老屋依然是儿时的老屋,只是显得更加的破败。老家却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老家,外面的世界影响、渗透和改变着老家。
老家的外围建起了高楼大厦,商铺林立,车来车往。一到夜晚,霓虹闪烁,尽显繁华。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家的一切却很无奈。当车水马龙似的车辆从老家的边上呼啸而过,当人们在金碧辉煌的餐厅里一掷千金,当KTV包厢里红男绿女醉生梦死,老家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小心翼翼地收起它的纯实和本真,苟延残喘地活在现代生活的边缘。
老家的上空再也没有袅袅上升的炊烟。老家的夜晚虽然有了照明的路灯,但偌大的院子却空空如也,再也见不到摇着蒲扇的人们和被鬼怪故事吓得尖叫的孩子,那几株花香實甜的果树也因少了人气而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许多东西尽管我们心里是那么的不愿正视,但老家的一切真的已物似人非。即使我们感到茫然,感到失落,感到无奈,这个世界总是在不断改变。老家也不能幸免。
生活在异乡的城市,新的广场,新的高楼,新的超市。一切都是新的,却新得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历史沉淀,没有文化底蕴。迫于生计奔波在异乡,感觉就像无根的浮萍,始终在这个城市里飘着,孤独,浮躁,没有寄托,没有归宿。
生活还得继续,日复一日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站在阳台上,点一支烟,看着这个无法入眠的城市闪烁在霓虹灯的魅影之中。此刻,远方的老家便成了心灵唯一的慰藉,温暖你的身心。
老家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个封闭而凝固的世界,与时间无关,与世事的变迁无关。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光阴如何流逝,老家固有的一切星星点点烙印般铭刻在内心深处。
老屋“依依呀呀”的木门;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走过的那弯弯曲曲小巷;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穿过的碧绿田间小路;一组组画面蒙太奇般在眼前闪过,清晰鲜活。
随着岁月的流逝,多少人和事都在不经意间便离我们飘然而去。纵使我们的心中能够藏下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终究抵不住时光的侵蚀。
没有根,就没有了归宿。没有了归宿,那便一无所有。
忽然明白,为什么母亲在临终的时候,一定要我把她送回老家,固执地要把自己葬于这片故土。
叶落归根,这就是归宿。
原载于《早春》2020年春季刊
时近清明,带着妻子和女儿驱车回老家。一是扫墓,二是看望年迈的父亲。
进了村子,走过弯弯曲曲的小巷,远远看见父亲早已在老屋的门口等着。见到我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进屋后,父亲拉着女儿的小手,一会儿问她近来学习怎么样,一会儿问她想吃什么。爷孙俩一问一答,自是亲热。
女儿乖巧,父亲慈爱,一老一小,其乐融融。
乘着一老一小还在亲热之际,我和妻子拾掇着香、蜡烛和祭品,准备上山。
祖坟和母亲的墓地都在村外的龟山上。以往的这个时候,都是父亲和母亲领着我们来这里。但三年前那场猝不及防的疾病把母亲也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父亲把我们送到村口,有些伤感地说,老了,没用了,还是你们替我给爷爷奶奶和你妈烧些香吧。
父亲已经两年没上山了。他已再没力气爬上龟山了。
从身姿挺拔到腰身佝偻,仿佛只用了眨眼的时光。看着父亲消瘦的身影,我的心里涌起了莫名的忧伤。
祭拜好爷爷奶奶和母亲,我靠着母亲的墓碑坐下。
初春的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满山的草木,嫩绿的新叶在阳光下泛着油油的绿意,散发着一股久违了的清香。
妻子带着女儿在茂密的山野上采摘杜鹃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
刺眼的阳光让我一阵眩晕,不觉中眯起了双眼。
一时间,我发现眼前的情景是那么熟悉,恍惚如同昨日。
妻子和女儿幻化成母亲年轻的身影和童年的我……
背上冰凉的石碑让我回到了现实。眼眶一热,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满了脸颊。
送走母亲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样。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已经走了。
三年来,我一直不愿接受。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我已经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
二
站在龟山上,整个村落一览无余。老家是这个县城里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上千户人家密密匝匝地连在一起。村子最外面的一圈是新建的瓦房。富裕起来的村民扩建出来的新房子包围着那些陈旧的老房子。远远看去,二者很不协调,就像同一画布上的不同色块,对比鲜明,显示出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历史。
父亲现在住的老屋是祖辈留下的,就在村的中央。
在我的记忆里,老屋是那么的苍老和逼仄。单薄的夹墙爬满了青苔,乌黑的木门经过岁月的蹉跎斑驳陆离。尽管木门上的油漆一层层叠加,终无法抹去岁月留下的痕迹,执拗地展现出那些关于光阴的陈年旧事。
清晨和夜晚,木门“依依呀呀”的开启和关闭声,如一首古老的歌谣,落入心房,伴随着童年融入记忆的最深处。在岁月的长河里,这歌谣总会在不经意间从心底响起,如雨打芭蕉般细腻,润湿那片思乡的心田。
老屋和邻里的几十间老房子一起围出了一个偌大的院子。院子中间的空地是我们追逐玩耍的天堂。四周几株枝叶繁茂的果树,开花时香气四溢,结果后让人垂涎欲滴。
老屋的木门正对着院子,裹着小脚的奶奶端坐在门槛上,看着光着脚丫在院子里追鸡逐狗的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直到夕阳缓缓西下,院子四周的屋顶升起了袅袅炊烟。劳作的大人们陆续归来,孩子们也小鸟一样被各自的父母唤回,嘈杂的声音和着饭菜的香气开始弥漫整个院子。
老家的夜晚黑且安静,那时村里还没装路灯。人们会在晚饭后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聊些家常琐事,或讲一些吓唬小孩的鬼怪和演义之类故事。头顶是或远或近的星斗,抑或是圆如铜盆的明月。这样的夜晚纯朴而又充实,没有算计,没有得失。
父亲是靠着辛苦读书考上大学成为老师的。在父亲那个年代和家庭背景下,已属极为不易。父亲生性耿直,但命运坎坷。从我记事开始,便离开老家随着父母四处飘泊。只在清明扫墓,春节祭祖,或寒暑假期间,我们才回老家。
在老家的日子是一段单纯无忧的欢乐时光,已随着我远走异乡渐渐成为一段美好而又遥远的回忆。
父亲退休之后执意要回老家,任凭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期间,我曾多次接他到我安在异乡的家,但没住几天便吵着回去。无奈之下,我们也不再坚持。
父亲说,我们的根在这里。我在这里,你们才会有一种念想,才不会忘记老家,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现在,父亲成了维系我和老家之间的唯一纽带。我知道,这不仅是一种亲情,一种思念,一种牵挂,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血脉相连。
三
老屋依然是儿时的老屋,只是显得更加的破败。老家却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老家,外面的世界影响、渗透和改变着老家。
老家的外围建起了高楼大厦,商铺林立,车来车往。一到夜晚,霓虹闪烁,尽显繁华。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家的一切却很无奈。当车水马龙似的车辆从老家的边上呼啸而过,当人们在金碧辉煌的餐厅里一掷千金,当KTV包厢里红男绿女醉生梦死,老家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小心翼翼地收起它的纯实和本真,苟延残喘地活在现代生活的边缘。
老家的上空再也没有袅袅上升的炊烟。老家的夜晚虽然有了照明的路灯,但偌大的院子却空空如也,再也见不到摇着蒲扇的人们和被鬼怪故事吓得尖叫的孩子,那几株花香實甜的果树也因少了人气而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许多东西尽管我们心里是那么的不愿正视,但老家的一切真的已物似人非。即使我们感到茫然,感到失落,感到无奈,这个世界总是在不断改变。老家也不能幸免。
生活在异乡的城市,新的广场,新的高楼,新的超市。一切都是新的,却新得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历史沉淀,没有文化底蕴。迫于生计奔波在异乡,感觉就像无根的浮萍,始终在这个城市里飘着,孤独,浮躁,没有寄托,没有归宿。
生活还得继续,日复一日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站在阳台上,点一支烟,看着这个无法入眠的城市闪烁在霓虹灯的魅影之中。此刻,远方的老家便成了心灵唯一的慰藉,温暖你的身心。
老家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个封闭而凝固的世界,与时间无关,与世事的变迁无关。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光阴如何流逝,老家固有的一切星星点点烙印般铭刻在内心深处。
老屋“依依呀呀”的木门;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走过的那弯弯曲曲小巷;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穿过的碧绿田间小路;一组组画面蒙太奇般在眼前闪过,清晰鲜活。
随着岁月的流逝,多少人和事都在不经意间便离我们飘然而去。纵使我们的心中能够藏下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终究抵不住时光的侵蚀。
没有根,就没有了归宿。没有了归宿,那便一无所有。
忽然明白,为什么母亲在临终的时候,一定要我把她送回老家,固执地要把自己葬于这片故土。
叶落归根,这就是归宿。
原载于《早春》2020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