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创新过程;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造。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 制作 实践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使我国在新时期拥有持续的创新人才资源,必须从小抓起,从素质教育的各个学科抓起。下面,结合本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不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小学生的特点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好奇好动,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氛围,善于提出一些既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造思维。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让自己以班级普通学生的一员参与活动,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坚信学生是创造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种真诚、合作、理解的气氛,创设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创新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为创新提供条件。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从而诱发他们去积极地探索、创造。
2.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索才能产生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这是激发创造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善于质疑,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4种图形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沟通这4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建立几种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方向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自己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长方形。如果将平行四边形上底左(或右)端的顶,点沿上底向另一顶点靠拢,平行四边形变成了梯形,若继续靠拢,使上底的两个端点重合,四边形就变成了三角形。由于图形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也都可以用底乘以高来进行统一。
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清楚地知道了这四种图形的关系,而且牢固地掌握了这四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许多人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潜能,都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使每个学生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适宜的数学活动,拓展书本知识。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了面积计算,一让学生实际测量操场、花固、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研究,哪怕学生只是一点小小的发明或发现,教师都应大胆地予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营造学习氛围和创设适宜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造。如此下去,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 制作 实践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使我国在新时期拥有持续的创新人才资源,必须从小抓起,从素质教育的各个学科抓起。下面,结合本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不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小学生的特点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好奇好动,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氛围,善于提出一些既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造思维。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让自己以班级普通学生的一员参与活动,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坚信学生是创造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种真诚、合作、理解的气氛,创设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创新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为创新提供条件。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从而诱发他们去积极地探索、创造。
2.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索才能产生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这是激发创造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善于质疑,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4种图形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沟通这4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建立几种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方向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自己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长方形。如果将平行四边形上底左(或右)端的顶,点沿上底向另一顶点靠拢,平行四边形变成了梯形,若继续靠拢,使上底的两个端点重合,四边形就变成了三角形。由于图形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也都可以用底乘以高来进行统一。
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清楚地知道了这四种图形的关系,而且牢固地掌握了这四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许多人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潜能,都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使每个学生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适宜的数学活动,拓展书本知识。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了面积计算,一让学生实际测量操场、花固、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研究,哪怕学生只是一点小小的发明或发现,教师都应大胆地予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营造学习氛围和创设适宜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造。如此下去,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