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很高,但什么是“人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什么作用?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少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什么是人文?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的整体气质。
一、人文是评判善恶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这一论断,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就需要为这把尺子标上精确的刻度,刻度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文”,人文从哪里来?从后天的学习中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用心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唯美向善之心。历史和现实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文天祥和留梦炎两人都是南宋的状元,其学术修养是旗鼓相当,但由于人文素养的差异,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两人却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是置生死于度外,率部抵抗外敌的入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一个是有着自己的私利,认贼作父,卖身投靠。一个是铮铮铁骨的爱国者,一个却是令人唾骂的投降者。一个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个却是“有奶便是娘”。文天祥凭着心中的那把尺子立身行事,同时也将自己锻造成了把钻石般璀璨、光芒四射的尺子,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度量后人,昭示来者。回头看一些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作品,读后很惊异: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像沈从文、艾芜等一大批现代作家并没读过几天书,更不用说正规的教育,但他们文字功底之厚,生活感受之深,刻画描摹之细,表情达意之准,非一般当代作家所能企及。在他们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蕴涵着细腻敏锐的生命意识。他们既会作文,也会作为。究其原因,当时重视人文教育及社会上人文氛围浓郁功不可没。而再反观当代作家的作品,除了极少数作家之外,其作品中的情、景、理、人、趣等等,大多是割裂开来的。特别是当代作家,不少人具有大学学历,但作品中有不少是文无底蕴,理不能服人,情多造作,少责任感,多功利心。今天大众消费文化日益盛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人文积淀正不断被消蚀、被涂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警醒,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人文氛围的淡薄等,都难辞其咎。好在目前正在向好的传统回归。
二、人文要在内心中根植
既然人文教育这样重要,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想,首先要“从我做起,目中有 ‘人’”。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并不专指专业知识与能力,也包括人文素养。现在的教师,大多是在有着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少人文教育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从事教育的,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先补上这一课,主动去学习与人文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目中有人”,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人文规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力求公平、公正。所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既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既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其语文素养,也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新教材是按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只要教师深挖教材,善加运用,就能够让教材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发挥很好的作用。通过向学生灌输一种善与恶的知识与信念,使学生内在的本性觉醒并表现出来,通过启蒙每个人的理性机能,使学生独立承担起属于他的职责与使命。如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对他人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结合《荒岛余生》一课,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伟大与不朽。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应永不言弃!结合《论语》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教育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宽容、包容,要让学生明白:想拥有个人的自由,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结合《马》《敬畏自然》等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宇宙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人并不是万物的主宰,仅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应与万物和谐相处。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让“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既要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也要培养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
什么是人文?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的整体气质。
一、人文是评判善恶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这一论断,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就需要为这把尺子标上精确的刻度,刻度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文”,人文从哪里来?从后天的学习中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用心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唯美向善之心。历史和现实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文天祥和留梦炎两人都是南宋的状元,其学术修养是旗鼓相当,但由于人文素养的差异,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两人却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是置生死于度外,率部抵抗外敌的入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一个是有着自己的私利,认贼作父,卖身投靠。一个是铮铮铁骨的爱国者,一个却是令人唾骂的投降者。一个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个却是“有奶便是娘”。文天祥凭着心中的那把尺子立身行事,同时也将自己锻造成了把钻石般璀璨、光芒四射的尺子,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度量后人,昭示来者。回头看一些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作品,读后很惊异: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像沈从文、艾芜等一大批现代作家并没读过几天书,更不用说正规的教育,但他们文字功底之厚,生活感受之深,刻画描摹之细,表情达意之准,非一般当代作家所能企及。在他们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蕴涵着细腻敏锐的生命意识。他们既会作文,也会作为。究其原因,当时重视人文教育及社会上人文氛围浓郁功不可没。而再反观当代作家的作品,除了极少数作家之外,其作品中的情、景、理、人、趣等等,大多是割裂开来的。特别是当代作家,不少人具有大学学历,但作品中有不少是文无底蕴,理不能服人,情多造作,少责任感,多功利心。今天大众消费文化日益盛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人文积淀正不断被消蚀、被涂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警醒,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人文氛围的淡薄等,都难辞其咎。好在目前正在向好的传统回归。
二、人文要在内心中根植
既然人文教育这样重要,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想,首先要“从我做起,目中有 ‘人’”。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并不专指专业知识与能力,也包括人文素养。现在的教师,大多是在有着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少人文教育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从事教育的,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先补上这一课,主动去学习与人文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目中有人”,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人文规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力求公平、公正。所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既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既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其语文素养,也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新教材是按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只要教师深挖教材,善加运用,就能够让教材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发挥很好的作用。通过向学生灌输一种善与恶的知识与信念,使学生内在的本性觉醒并表现出来,通过启蒙每个人的理性机能,使学生独立承担起属于他的职责与使命。如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对他人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结合《荒岛余生》一课,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伟大与不朽。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应永不言弃!结合《论语》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教育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宽容、包容,要让学生明白:想拥有个人的自由,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结合《马》《敬畏自然》等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宇宙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人并不是万物的主宰,仅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应与万物和谐相处。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让“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既要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也要培养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