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核“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使我国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必须从小学生抓起,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數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一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授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做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 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里就没底。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9×37+9×63=9×(__+__);(100+2)×43=100×43+(__×__)。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可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地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它们一个单位分别是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数学实践表明,设计相近似的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重视评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3一定比1/4大吗?”老师反问:“你说呢?”学生说:“一个小圆的1/3就没有一个大圆的1/4大。”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3和1/4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圆形或数量讲的,学生没有就此满足,又追问:“如何比较刚才那个小圆的1/3和大圆的1/4的大小呢?”另一个学生说:“先算出小圆和大圆各自的面积,再分别除以3和4,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核“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使我国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必须从小学生抓起,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數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一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授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做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 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里就没底。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9×37+9×63=9×(__+__);(100+2)×43=100×43+(__×__)。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可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地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它们一个单位分别是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数学实践表明,设计相近似的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重视评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3一定比1/4大吗?”老师反问:“你说呢?”学生说:“一个小圆的1/3就没有一个大圆的1/4大。”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3和1/4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圆形或数量讲的,学生没有就此满足,又追问:“如何比较刚才那个小圆的1/3和大圆的1/4的大小呢?”另一个学生说:“先算出小圆和大圆各自的面积,再分别除以3和4,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