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丝绸之路》杂志社冯玉雷先生和敦煌盛宴赵长安总经理之邀,9月22日下午,我和靖远县志办杜树泽主任踏上从兰州到敦煌的旅游列车,参加“敦煌饮食文化论坛暨第五届丝绸之路与敦煌饮食文化高层论坛”,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敦煌之行。此次同往的还有著名敦煌学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兰州财经大学高启安教授。
出发不久,天色渐暗,随即进入沉沉夜色之中,在列车上遇到从南京而来的三位前往敦煌的游客,他们曾经是在鄂尔多斯草原插队的老知青,后回南京工作,退休后前往敦煌旅游。老杜拿出从老家带来的面点,热情地请他们品尝。因次日早晨6点多即到达敦煌,寒暄过后,大家就早早休息了。列车的哐当声伴随着睡梦前行,一路走走停停,过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似乎还在暗夜之中,但已到达终点站。出了检票口,只见车站广场上灯火通明,彩旗飘飘,一派节日的气氛。前来接站的敦煌盛宴老总赵长安先生提早几天来打前站,已将部下从兰州带来参加论坛的诸多菜品、厨具都从车里抬下来,放置到接站的中巴上,大家坐定,出发,进城,吃了过早餐,到酒店稍作休息便前往“敦煌饮食文化高层论坛”的主会场——阳关。
出敦煌城,一直向西,顺便参观了一下“敦煌古城”。“敦煌古城”实际上是一座新建的电影城,里面摆满了各种拍电影的道具,大家走马观花参观了一下,继续西行,前往阳关。
阳关在敦煌城西南约70公里处,汽车沿着国道疾驰,路南是连绵起伏的沙丘,路北则是茫茫戈壁,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沿途能不断见到施工的场地,柏油马路也修得阔大。约半小时,寂荒的戈壁远处忽然涌出一片绿洲,赵总说:“马上就要到阳关了!”随着绿洲的靠近,空气也湿润起来了!再行进,路两旁的胡白杨像士兵一样伫立于眼前;杨树下,沟渠里流水潺潺;左右的田野中,葡萄满架,我们仿佛从另外的星球回到了人间。不久,就进入会场所在地——阳关博物馆。
阳关博物馆占地面积非常大,宏伟古朴,以汉代建筑风格修成,墙壁都是用戈壁土石加工而成,朴拙而厚实。博物馆的张馆长热情地招呼大家。赵总组织职员将敦煌饮食文化相关的餐饮器具、著作摆放出来,高启安教授带来了一大箱自己的敦煌餐饮文化研究论著,还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其研究成果之卓著略见一斑。我和老杜在博物馆周围走了一圈,熟悉了一下地形,拍照,顺便拣了两块戈壁石以作纪念。
敦煌饮食文化论坛
这次敦煌饮食文化论坛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的一个主要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敦煌学会主办;甘肃名厨委、广东省工贸物资公司兰州公司、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敦煌阳关博物馆协办;敦煌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甘肃长安餐飲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是一次研究敦煌饮食文化的高层论坛。
赵长安先生作为本次论坛承办单位的负责人,为筹办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提前几天就带着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敦煌,将论坛会场、会标、招贴等布置妥当。今天又将在兰州做好的几样敦煌饮食文化的代表菜肴用火车运过来,到阳关博物馆进行了布置,有“石烹黑水鱼”、“敦煌羊腿”、“西域珍菌全鸡”、“红梅百合”、“雪山驼掌”、“九色鹿”、“丝路驼铃”、“反弹琵琶”等。身为敦煌学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敦煌菜研究中心主任的赵长安介绍,早在1984年,因受敦煌莫高窟养生配方“神仙粥”的启发,他即着手研究敦煌菜,经过30多年的钻研,他将敦煌菜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发掘、创新,才有了如此品类众多和独具特色的敦煌菜。
赵长安先生身材魁梧,性情豪放,健谈,自幼随父母从东北到兰州铁路局长大、工作,为了学习厨艺,他吃了很多苦,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在对待敦煌饮食文化方面,他不仅仅局限于目前取得的成绩,而是高屋建瓴,把发掘敦煌菜系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从敦煌菜系发展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背景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发掘研究,使敦煌菜系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参加这次敦煌饮食文化论坛的诸多敦煌学专家和学者,如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兰州财经大学敦煌学专家高启安教授等,从西北各民族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西北地理环境、气候、各民族饮食习俗以及敦煌壁画当中的食具、食材、饮食烹饪方式等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在敦煌饮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本次饮食文化论坛上,赵长安先生别出心裁,重新把敦煌悬泉置汉简记载的敦煌太守迎接康居王使者入关的情景再现于阳关古城,使“敦煌迎宾宴”重现于丝路古道上。活动中,高启安教授扮演敦煌郡太守,我扮演康居王使者,阳关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扮演了士兵、随从、仕女等。在隆重的迎接仪式当中,在丰盛的“敦煌迎宾宴”前,敦煌郡太守宣读了汉帝圣旨,以迎康居王使者。再现活动给敦煌饮食文化论坛增添了趣味,使整个活动显得有声有色,严肃中有活泼,活泼中透出艺术和学术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反映出敦煌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学术价值。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敦煌饮食文化论坛结束时已是黄昏,大家在阳关合影留念,即于暮色中返回敦煌。
9月24日上午,阳光灿烂,我和老杜一人吃了一碗敦煌臊子面作为早餐,臊子面味道可口,价廉物美,随后打车前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主会场——敦煌市国际会展中心。会场建设在敦煌市的东南角,约10分钟车程。下了车,即看到极大的广场上,两座巨大雄伟的建筑屹立在其南端和东部:主会场和敦煌大剧院。该建筑借鉴了中国古代秦汉建筑和故宫设计形制,主体会场呈“凹”字形结构,如故宫的正门,整个建筑顶部为卯榫式结构,勾心斗角,建筑顶端深蓝色的琉璃瓦和巨大的浅黄色方形廊柱、墙壁以及鲜红的地毯形成了和谐、鲜明的对比,建筑下部宽大的花岗岩基座以及不事雕琢的方形石栏杆,使建筑显得更加稳重和朴实厚重。总之,整个建筑气势宏伟,敦厚庄严,体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宽博的胸怀,以及大西北广袤的土地和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气质。广场门口万国旗迎风猎猎飘扬,鲜花绽放,人头攒动。据说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达39.7米,是目前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承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会展中心,其中的敦煌大剧院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206人。 我和老杜先到广场,参观了何鄂雕塑院为本次活动筹备的一个国际雕塑展览“丝路之光——2016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年展雕塑邀请展”,这个展览布置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主展馆露天广场,展览主题为“友谊、交流、融合、共生”,意在表达“丝路友谊万古长,文博交流谱华章;东西融合显绮丽,异彩共生汇敦煌”的美好愿望。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英国、美国、白俄罗斯等国的106位雕塑家携108件精彩雕塑作品参展,其中年龄最大者已88岁,最年轻者仅28岁,不乏享誉世界的重量级艺术家。该雕塑展的整体设计由左、中、右三组13列雕塑布成的方阵组成,宏伟壮观,一气呵成,为参展作品提供了最大的组合空间。参展雕塑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抒怀敦煌古韵、表现佛教艺术的,有讴歌古今丝绸之路的,有颂扬历史人物与表现各民族幸福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具象、意象与抽象造型各异,五彩缤纷。而在中国艺术家中,甘肃、陕西、新疆等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艺术家作品十分突出。他们的作品共同表达了对丝绸之路伟大文明的致敬,对现代丝绸之路文化经济整体发展的迫切期待,以及对世界和平、美好环境的衷心祈祷。
随后,我和老杜进入展览馆主会场的中国展区1号楼二层,参观了“丝路沿线省区市文物精品展”,该厅共展出与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关的文物精品677件,同时也重点展出了甘肃省出土的大量汉简以及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的汉代铜奔马系列、青铜器、玉器等。当看到从我的家乡靖远县北滩出土的古罗马镏金银盘时,甚为亲切,由此或推断出古丝绸之路也应该有一条从甘肃武威至景泰五佛寺渡过黄河,经兴仁堡川的北滩、五合、靖安,至宁夏西海固地区直达古都西安的路线,可惜目前还没有专家来研究论证,甚为遗憾。本次展览中的明代手绘丝绸之路地图也是一个亮点,作品宽0.59米,长30.12米,绘制于明代中叶(1524~1539),图中描绘了从明朝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211个地点,十分珍贵。
会展中心也布置了反映甘肃悠久历史文化的文物的展厅,展出共分八个部分。
首先是始祖文化,集中反映伏羲、女娲、西王母、周秦和李唐为代表的始祖文化的发祥与传承。第二部分是史前文化,甘肃共有史前文化遗址9000多处,以在甘肃省发现地命名的文化类型近20处,展出的部分彩陶、玉器、饰品、贝币等主要反映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第三部分展出的是甘肃省的长城文化,如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都在甘肃境内,现存遗址达365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长度居全国第一。第四部分展示石窟文化,反映了我省现存石窟寺如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600余处历史遗迹,系统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历程。第五部分则展示了甘肃省的民族、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甘肃省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俗文化,特别是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第六部分展示的是甘肃省红色文化,突出了会宁会师、哈达铺会议、腊子口战役、南梁革命根据地、“两当兵变”等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进程。第七部分展示了甘肃现代文化艺术成就,以《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黄河母亲》雕塑为代表。最后一部分则展现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果。
由此展览足可见甘肃省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值得广大专家学者用心研究。
展厅除了展出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别出心裁地布置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海丝记忆”——海上丝绸之路侨批珍品展,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和华人、华侨群体移民历史的文物,主要由“海丝扬帆远”、“飘洋两地书”、“华人风物志”三部分内容组成。这些展品精美、珍贵,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展品遥相呼应。
另外,我们还参观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展,有近代著名書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等代表作品50余件,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关山月、黎雄才、何海霞、宋文治等先生的代表作品60余件,以及当代著名画家何家英的18幅作品和以“敦煌印象丝路虹霓”为主题的甘肃10位知名美术家为文博会创作的长40米、宽1.6米的工笔画卷,每个展厅都布置得独具匠心,丰富而具有代表性。
除此而外,国际展区3号楼二层更是丰富多彩,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如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油画、雕塑、纺织、刺绣等艺术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震撼,这次盛会真正给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安排了一餐文化盛宴。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展开的,它的成功开始,将为大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增加无穷的活力,这将会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相信大西北会腾飞起来!
出发不久,天色渐暗,随即进入沉沉夜色之中,在列车上遇到从南京而来的三位前往敦煌的游客,他们曾经是在鄂尔多斯草原插队的老知青,后回南京工作,退休后前往敦煌旅游。老杜拿出从老家带来的面点,热情地请他们品尝。因次日早晨6点多即到达敦煌,寒暄过后,大家就早早休息了。列车的哐当声伴随着睡梦前行,一路走走停停,过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似乎还在暗夜之中,但已到达终点站。出了检票口,只见车站广场上灯火通明,彩旗飘飘,一派节日的气氛。前来接站的敦煌盛宴老总赵长安先生提早几天来打前站,已将部下从兰州带来参加论坛的诸多菜品、厨具都从车里抬下来,放置到接站的中巴上,大家坐定,出发,进城,吃了过早餐,到酒店稍作休息便前往“敦煌饮食文化高层论坛”的主会场——阳关。
出敦煌城,一直向西,顺便参观了一下“敦煌古城”。“敦煌古城”实际上是一座新建的电影城,里面摆满了各种拍电影的道具,大家走马观花参观了一下,继续西行,前往阳关。
阳关在敦煌城西南约70公里处,汽车沿着国道疾驰,路南是连绵起伏的沙丘,路北则是茫茫戈壁,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沿途能不断见到施工的场地,柏油马路也修得阔大。约半小时,寂荒的戈壁远处忽然涌出一片绿洲,赵总说:“马上就要到阳关了!”随着绿洲的靠近,空气也湿润起来了!再行进,路两旁的胡白杨像士兵一样伫立于眼前;杨树下,沟渠里流水潺潺;左右的田野中,葡萄满架,我们仿佛从另外的星球回到了人间。不久,就进入会场所在地——阳关博物馆。
阳关博物馆占地面积非常大,宏伟古朴,以汉代建筑风格修成,墙壁都是用戈壁土石加工而成,朴拙而厚实。博物馆的张馆长热情地招呼大家。赵总组织职员将敦煌饮食文化相关的餐饮器具、著作摆放出来,高启安教授带来了一大箱自己的敦煌餐饮文化研究论著,还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其研究成果之卓著略见一斑。我和老杜在博物馆周围走了一圈,熟悉了一下地形,拍照,顺便拣了两块戈壁石以作纪念。
敦煌饮食文化论坛
这次敦煌饮食文化论坛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的一个主要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敦煌学会主办;甘肃名厨委、广东省工贸物资公司兰州公司、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敦煌阳关博物馆协办;敦煌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甘肃长安餐飲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是一次研究敦煌饮食文化的高层论坛。
赵长安先生作为本次论坛承办单位的负责人,为筹办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提前几天就带着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敦煌,将论坛会场、会标、招贴等布置妥当。今天又将在兰州做好的几样敦煌饮食文化的代表菜肴用火车运过来,到阳关博物馆进行了布置,有“石烹黑水鱼”、“敦煌羊腿”、“西域珍菌全鸡”、“红梅百合”、“雪山驼掌”、“九色鹿”、“丝路驼铃”、“反弹琵琶”等。身为敦煌学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敦煌菜研究中心主任的赵长安介绍,早在1984年,因受敦煌莫高窟养生配方“神仙粥”的启发,他即着手研究敦煌菜,经过30多年的钻研,他将敦煌菜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发掘、创新,才有了如此品类众多和独具特色的敦煌菜。
赵长安先生身材魁梧,性情豪放,健谈,自幼随父母从东北到兰州铁路局长大、工作,为了学习厨艺,他吃了很多苦,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在对待敦煌饮食文化方面,他不仅仅局限于目前取得的成绩,而是高屋建瓴,把发掘敦煌菜系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从敦煌菜系发展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背景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发掘研究,使敦煌菜系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参加这次敦煌饮食文化论坛的诸多敦煌学专家和学者,如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兰州财经大学敦煌学专家高启安教授等,从西北各民族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西北地理环境、气候、各民族饮食习俗以及敦煌壁画当中的食具、食材、饮食烹饪方式等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在敦煌饮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本次饮食文化论坛上,赵长安先生别出心裁,重新把敦煌悬泉置汉简记载的敦煌太守迎接康居王使者入关的情景再现于阳关古城,使“敦煌迎宾宴”重现于丝路古道上。活动中,高启安教授扮演敦煌郡太守,我扮演康居王使者,阳关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扮演了士兵、随从、仕女等。在隆重的迎接仪式当中,在丰盛的“敦煌迎宾宴”前,敦煌郡太守宣读了汉帝圣旨,以迎康居王使者。再现活动给敦煌饮食文化论坛增添了趣味,使整个活动显得有声有色,严肃中有活泼,活泼中透出艺术和学术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反映出敦煌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学术价值。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敦煌饮食文化论坛结束时已是黄昏,大家在阳关合影留念,即于暮色中返回敦煌。
9月24日上午,阳光灿烂,我和老杜一人吃了一碗敦煌臊子面作为早餐,臊子面味道可口,价廉物美,随后打车前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主会场——敦煌市国际会展中心。会场建设在敦煌市的东南角,约10分钟车程。下了车,即看到极大的广场上,两座巨大雄伟的建筑屹立在其南端和东部:主会场和敦煌大剧院。该建筑借鉴了中国古代秦汉建筑和故宫设计形制,主体会场呈“凹”字形结构,如故宫的正门,整个建筑顶部为卯榫式结构,勾心斗角,建筑顶端深蓝色的琉璃瓦和巨大的浅黄色方形廊柱、墙壁以及鲜红的地毯形成了和谐、鲜明的对比,建筑下部宽大的花岗岩基座以及不事雕琢的方形石栏杆,使建筑显得更加稳重和朴实厚重。总之,整个建筑气势宏伟,敦厚庄严,体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宽博的胸怀,以及大西北广袤的土地和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气质。广场门口万国旗迎风猎猎飘扬,鲜花绽放,人头攒动。据说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达39.7米,是目前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承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会展中心,其中的敦煌大剧院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206人。 我和老杜先到广场,参观了何鄂雕塑院为本次活动筹备的一个国际雕塑展览“丝路之光——2016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年展雕塑邀请展”,这个展览布置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主展馆露天广场,展览主题为“友谊、交流、融合、共生”,意在表达“丝路友谊万古长,文博交流谱华章;东西融合显绮丽,异彩共生汇敦煌”的美好愿望。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英国、美国、白俄罗斯等国的106位雕塑家携108件精彩雕塑作品参展,其中年龄最大者已88岁,最年轻者仅28岁,不乏享誉世界的重量级艺术家。该雕塑展的整体设计由左、中、右三组13列雕塑布成的方阵组成,宏伟壮观,一气呵成,为参展作品提供了最大的组合空间。参展雕塑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抒怀敦煌古韵、表现佛教艺术的,有讴歌古今丝绸之路的,有颂扬历史人物与表现各民族幸福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具象、意象与抽象造型各异,五彩缤纷。而在中国艺术家中,甘肃、陕西、新疆等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艺术家作品十分突出。他们的作品共同表达了对丝绸之路伟大文明的致敬,对现代丝绸之路文化经济整体发展的迫切期待,以及对世界和平、美好环境的衷心祈祷。
随后,我和老杜进入展览馆主会场的中国展区1号楼二层,参观了“丝路沿线省区市文物精品展”,该厅共展出与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关的文物精品677件,同时也重点展出了甘肃省出土的大量汉简以及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的汉代铜奔马系列、青铜器、玉器等。当看到从我的家乡靖远县北滩出土的古罗马镏金银盘时,甚为亲切,由此或推断出古丝绸之路也应该有一条从甘肃武威至景泰五佛寺渡过黄河,经兴仁堡川的北滩、五合、靖安,至宁夏西海固地区直达古都西安的路线,可惜目前还没有专家来研究论证,甚为遗憾。本次展览中的明代手绘丝绸之路地图也是一个亮点,作品宽0.59米,长30.12米,绘制于明代中叶(1524~1539),图中描绘了从明朝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211个地点,十分珍贵。
会展中心也布置了反映甘肃悠久历史文化的文物的展厅,展出共分八个部分。
首先是始祖文化,集中反映伏羲、女娲、西王母、周秦和李唐为代表的始祖文化的发祥与传承。第二部分是史前文化,甘肃共有史前文化遗址9000多处,以在甘肃省发现地命名的文化类型近20处,展出的部分彩陶、玉器、饰品、贝币等主要反映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第三部分展出的是甘肃省的长城文化,如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都在甘肃境内,现存遗址达365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长度居全国第一。第四部分展示石窟文化,反映了我省现存石窟寺如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600余处历史遗迹,系统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历程。第五部分则展示了甘肃省的民族、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甘肃省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俗文化,特别是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第六部分展示的是甘肃省红色文化,突出了会宁会师、哈达铺会议、腊子口战役、南梁革命根据地、“两当兵变”等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进程。第七部分展示了甘肃现代文化艺术成就,以《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黄河母亲》雕塑为代表。最后一部分则展现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果。
由此展览足可见甘肃省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值得广大专家学者用心研究。
展厅除了展出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别出心裁地布置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海丝记忆”——海上丝绸之路侨批珍品展,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和华人、华侨群体移民历史的文物,主要由“海丝扬帆远”、“飘洋两地书”、“华人风物志”三部分内容组成。这些展品精美、珍贵,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展品遥相呼应。
另外,我们还参观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展,有近代著名書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等代表作品50余件,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关山月、黎雄才、何海霞、宋文治等先生的代表作品60余件,以及当代著名画家何家英的18幅作品和以“敦煌印象丝路虹霓”为主题的甘肃10位知名美术家为文博会创作的长40米、宽1.6米的工笔画卷,每个展厅都布置得独具匠心,丰富而具有代表性。
除此而外,国际展区3号楼二层更是丰富多彩,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如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油画、雕塑、纺织、刺绣等艺术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震撼,这次盛会真正给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安排了一餐文化盛宴。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展开的,它的成功开始,将为大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增加无穷的活力,这将会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相信大西北会腾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