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职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须以“3+4”总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3+4”是将中职教育与定向本科院校培养有效衔接、将专业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前置的新的育人模式。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高的人文素质底蕴、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为总的目标。“3+4”培养方案的制定,“3+4”培养过程的推进,特别是“3+4“中职阶段的培养须以总目标为引领,在体现中职段育人特色的同时,体现与总目标的一致性。
二、中职阶段的培养须以“3+4”培养方案为指导
进入“3+4”的学生,将在中职学校学习三年,经由转段测试合格后,择优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进行后继四年本科学习,其培养是由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共同承担的。“3+4”培养方案应由中职和大学双方共同参与制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贯通性,“3+4“培养方案的制定须体现一体化。二是专业性,“3+4”培养方案是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系统规划,专业学习方向须明确,专业学习特色应突出,专业学习内容应系统。
三、零距离对接,科学设置“3+4”中职段培养课程
课程是“3+4”人才培养的关键,是“3+4”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专业课程的衔接是“3+4”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对于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含专业技能和实训实习课程)的开设,应由中职和大学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主要就课程科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做好全方位的零距离对接,可开展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根据专业核心素养遴选课程内容,依据专业知识内在联系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对接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监督培养进程,实施课程评价。中职段的专业学习内容应与未来的大学专业课程不重不漏,不断层,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七年一体化的原则。
“3+4”中职阶段的文化课程主要有德育、语数英、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和化学(部分专业)等。“3+4”课程标准不等同于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应对接转段测试要求,对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之需,科学制定适合“3+4”培养的课程标准,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课的教学要求要高于中职教学要求和3.2连读教学要求,教学难度、深度、广度适度拓展,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习有特殊要求的数学、英语课,更应该加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深度与宽度,加强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让学生真正具备能够支撑其发展的文化素質、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文化课课程资源,可以普职融通,实现共享。
四、落实培养要求,选聘高水平的“3+4”中职师资队伍
“3+4”特殊的培养要求,需要我们选聘一批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目前,“3+4”的专业课教师一般由中职的骨干教师担任,文化课教师的构成往往比较复杂,有聘任普高教师或有普高任教经历的教师担任,也有的由职业学校的教师任教。无论是普高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课程实施能力都毋庸置疑,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意识的转变,应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向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打破以往的教学惯性,以“3+4”培养目标为引领,聚焦课堂,聚焦学习活动,聚焦能力发展,聚焦学生未来发展。
五、育人为根本,打造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中职“生本课堂”
“3+4”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3+4”课堂教学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教师精讲,学生精练,遵循“生学为本,合作内化,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原则,积极践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积极打造“自主探究、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3+4”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六、创设学习平台,指导“3+4”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3+4”的学生亦是如此。中职阶段应重视对“3+4”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搭建适合“3+4”学生的课外学习平台,指导“3+4”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选修、小课题研究等;创建适合“3+4”学生的活动社团,鼓励“3+4”学生开展、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可为每一个“3+4”学生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他们中职阶段多方面素养的进步与成长。
七、研究转段方案,正确认识“3+4”转段测试工作
各地“3+4”的转段要求不尽相同,一般都要组织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转段测试。学生通过测试合格后才能择优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也是家长及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3+4”转段测试,学校既要足够重视,认真组织与转段方案相关的复习教学活动,又不能唯马首是瞻,把转段测试作为“3+4”培养的的终极目标。应把对转段测试要求的落实和”3+4“培养目标的达成有效结合起来,科学的实施育人过程。
八、以课题为引领,力求突破“3+4“培养瓶颈
“3+4”培养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在推进“3+4”培养的过程中大家会面对许多新问题,新状况,都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现阶段以课题为引领,加快对“3+4”一体化培养的研究,积极探索体现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3+4”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4”构建了现代职教体系的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为职校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对职教人才培养是一个利好决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发展,做好“3+4”人才培养,我们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3+4”是将中职教育与定向本科院校培养有效衔接、将专业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前置的新的育人模式。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高的人文素质底蕴、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为总的目标。“3+4”培养方案的制定,“3+4”培养过程的推进,特别是“3+4“中职阶段的培养须以总目标为引领,在体现中职段育人特色的同时,体现与总目标的一致性。
二、中职阶段的培养须以“3+4”培养方案为指导
进入“3+4”的学生,将在中职学校学习三年,经由转段测试合格后,择优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进行后继四年本科学习,其培养是由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共同承担的。“3+4”培养方案应由中职和大学双方共同参与制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贯通性,“3+4“培养方案的制定须体现一体化。二是专业性,“3+4”培养方案是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系统规划,专业学习方向须明确,专业学习特色应突出,专业学习内容应系统。
三、零距离对接,科学设置“3+4”中职段培养课程
课程是“3+4”人才培养的关键,是“3+4”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专业课程的衔接是“3+4”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对于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含专业技能和实训实习课程)的开设,应由中职和大学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主要就课程科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做好全方位的零距离对接,可开展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根据专业核心素养遴选课程内容,依据专业知识内在联系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对接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监督培养进程,实施课程评价。中职段的专业学习内容应与未来的大学专业课程不重不漏,不断层,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七年一体化的原则。
“3+4”中职阶段的文化课程主要有德育、语数英、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和化学(部分专业)等。“3+4”课程标准不等同于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应对接转段测试要求,对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之需,科学制定适合“3+4”培养的课程标准,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课的教学要求要高于中职教学要求和3.2连读教学要求,教学难度、深度、广度适度拓展,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习有特殊要求的数学、英语课,更应该加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深度与宽度,加强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让学生真正具备能够支撑其发展的文化素質、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文化课课程资源,可以普职融通,实现共享。
四、落实培养要求,选聘高水平的“3+4”中职师资队伍
“3+4”特殊的培养要求,需要我们选聘一批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目前,“3+4”的专业课教师一般由中职的骨干教师担任,文化课教师的构成往往比较复杂,有聘任普高教师或有普高任教经历的教师担任,也有的由职业学校的教师任教。无论是普高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课程实施能力都毋庸置疑,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意识的转变,应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向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打破以往的教学惯性,以“3+4”培养目标为引领,聚焦课堂,聚焦学习活动,聚焦能力发展,聚焦学生未来发展。
五、育人为根本,打造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中职“生本课堂”
“3+4”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3+4”课堂教学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教师精讲,学生精练,遵循“生学为本,合作内化,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原则,积极践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积极打造“自主探究、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3+4”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六、创设学习平台,指导“3+4”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3+4”的学生亦是如此。中职阶段应重视对“3+4”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搭建适合“3+4”学生的课外学习平台,指导“3+4”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选修、小课题研究等;创建适合“3+4”学生的活动社团,鼓励“3+4”学生开展、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可为每一个“3+4”学生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他们中职阶段多方面素养的进步与成长。
七、研究转段方案,正确认识“3+4”转段测试工作
各地“3+4”的转段要求不尽相同,一般都要组织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转段测试。学生通过测试合格后才能择优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也是家长及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3+4”转段测试,学校既要足够重视,认真组织与转段方案相关的复习教学活动,又不能唯马首是瞻,把转段测试作为“3+4”培养的的终极目标。应把对转段测试要求的落实和”3+4“培养目标的达成有效结合起来,科学的实施育人过程。
八、以课题为引领,力求突破“3+4“培养瓶颈
“3+4”培养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在推进“3+4”培养的过程中大家会面对许多新问题,新状况,都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现阶段以课题为引领,加快对“3+4”一体化培养的研究,积极探索体现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3+4”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4”构建了现代职教体系的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为职校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对职教人才培养是一个利好决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发展,做好“3+4”人才培养,我们任重道远,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