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教师教学理念紧跟改革步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学生主人权利增强,使得语文课堂显得热闹又具个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主要结合新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来进行阐述,以期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进展,使得一些语文课堂个性十足,热闹非凡。然而,富有生机的外表之下往往掩盖着实质的虚空,语文课自始至终缺乏沉淀感和厚重感。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它提倡从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真实有效,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踏实学语文,真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张通过语文实践来发展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
二、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要开放而有效
课前准备也称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石,一般涉及三个方面:钻研文本、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定位。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不仅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年级目标,还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学情出发,更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目标。此外,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把能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听说读写实践的有效引导,让教师教得更有针对性,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性。如《唯一的听众》指向是信心能给予人力量并促使人走向成功,学生的思维如果停留在女教授的乐于助人上,教师应依据文本情感目标进行积极引导,才不会偏离文本。
2.教学资源的拓展性利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处理各种教材、教学材料,师生在文本上共同遨游、探索;广用网络资源,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动搜集各种相应的学习材料;活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学习,教学要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3.学生课前预习要到位。课前准备不能忽略学生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没有学生高质量的课前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呈现。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对词语、课文内容还不熟悉,那么,教师让学生体味感悟,让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表面的肤浅应对。因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以作业的形式提出某些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并严格进行检查,一步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教学方式的选择。语文具有工具性、文化性、思想性,内涵较为丰富,因而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一方面,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征,改变传统的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探究、体验、实践等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以学法定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学相长。
(二)以“读悟、精讲、精练”为策略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语文体验与实践的过程。学生是生命的个体,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就必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并做到精讲精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1.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生活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读”是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凭借,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教师一定要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读、精读、细读。
2.精讲。语文教学精讲应当围绕课文主旨和教学目标,做到简洁明了,把更多的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巩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精讲:首先,课题要精讲。抓住题眼,就能够引出文本的指向,进而抓住主要内容。如在教学《献你一束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发学生疑问:谁献了一束花?这束花献给谁?为什么献给她?……本课待解决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其次,重点词句要精讲。重点词句往往能够体现课文的主旨,精讲这些词句,有利于抓住文章重点,从而把握整篇文章。例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教师可抓住“神奇”“壮丽”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之处,再进行适时引导、朗读。这样,文章的脉络就变得非常清晰,学习思路和重点也就清楚可见了。
3.精练。讲是练的基础,练能让讲的内容得到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必须在讲、听、读、说的同时让学生动手练习。书写要练习,难写易错的字让学生写写,教师可以当堂纠错。句子要训练,如在教学《我喜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我喜欢……我喜欢……”的句式进行练习,学习如何把句子写具体。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练习的形式,通过多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拓展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夯实、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把课内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的拓展性阅读,使得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1.扩大阅读,积累语言。古者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理解文本最直接、最具实效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猎取感兴趣的故事、童话等题材的文章,在博览群书中扩大语言的积累。在具体做法上,以我现今所在的班级为例,从一年级上学期起,我利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的自习课,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各类课外书,还规定每天读两篇课外文章给父母听,并由父母填写相应的阅读卡。久而久之,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大多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了课外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言语。
2.拓展课外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1)同类题材的拓展。如学习《浙江潮》后,在学生了解了浙江潮水的气势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同类文章。(2)从作者身上拓展。对著名作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老舍散文》《骆驼祥子》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3)对背景进行拓展。如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些关于中西部儿童的文章。
3.定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渠道,结合文本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课本剧等,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关注课前、课内、课外,对教学策略进行整合、运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努力完善,总结出更多的不同途径,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进展,使得一些语文课堂个性十足,热闹非凡。然而,富有生机的外表之下往往掩盖着实质的虚空,语文课自始至终缺乏沉淀感和厚重感。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它提倡从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真实有效,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踏实学语文,真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张通过语文实践来发展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
二、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要开放而有效
课前准备也称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石,一般涉及三个方面:钻研文本、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定位。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不仅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年级目标,还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学情出发,更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目标。此外,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把能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听说读写实践的有效引导,让教师教得更有针对性,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性。如《唯一的听众》指向是信心能给予人力量并促使人走向成功,学生的思维如果停留在女教授的乐于助人上,教师应依据文本情感目标进行积极引导,才不会偏离文本。
2.教学资源的拓展性利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处理各种教材、教学材料,师生在文本上共同遨游、探索;广用网络资源,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动搜集各种相应的学习材料;活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学习,教学要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3.学生课前预习要到位。课前准备不能忽略学生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没有学生高质量的课前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呈现。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对词语、课文内容还不熟悉,那么,教师让学生体味感悟,让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表面的肤浅应对。因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以作业的形式提出某些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并严格进行检查,一步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教学方式的选择。语文具有工具性、文化性、思想性,内涵较为丰富,因而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一方面,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征,改变传统的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探究、体验、实践等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以学法定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学相长。
(二)以“读悟、精讲、精练”为策略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语文体验与实践的过程。学生是生命的个体,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就必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并做到精讲精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1.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生活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读”是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凭借,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教师一定要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读、精读、细读。
2.精讲。语文教学精讲应当围绕课文主旨和教学目标,做到简洁明了,把更多的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巩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精讲:首先,课题要精讲。抓住题眼,就能够引出文本的指向,进而抓住主要内容。如在教学《献你一束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发学生疑问:谁献了一束花?这束花献给谁?为什么献给她?……本课待解决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其次,重点词句要精讲。重点词句往往能够体现课文的主旨,精讲这些词句,有利于抓住文章重点,从而把握整篇文章。例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教师可抓住“神奇”“壮丽”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之处,再进行适时引导、朗读。这样,文章的脉络就变得非常清晰,学习思路和重点也就清楚可见了。
3.精练。讲是练的基础,练能让讲的内容得到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必须在讲、听、读、说的同时让学生动手练习。书写要练习,难写易错的字让学生写写,教师可以当堂纠错。句子要训练,如在教学《我喜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我喜欢……我喜欢……”的句式进行练习,学习如何把句子写具体。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练习的形式,通过多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拓展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夯实、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把课内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的拓展性阅读,使得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1.扩大阅读,积累语言。古者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理解文本最直接、最具实效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猎取感兴趣的故事、童话等题材的文章,在博览群书中扩大语言的积累。在具体做法上,以我现今所在的班级为例,从一年级上学期起,我利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的自习课,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各类课外书,还规定每天读两篇课外文章给父母听,并由父母填写相应的阅读卡。久而久之,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大多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了课外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言语。
2.拓展课外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1)同类题材的拓展。如学习《浙江潮》后,在学生了解了浙江潮水的气势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同类文章。(2)从作者身上拓展。对著名作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老舍散文》《骆驼祥子》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3)对背景进行拓展。如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些关于中西部儿童的文章。
3.定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渠道,结合文本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课本剧等,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关注课前、课内、课外,对教学策略进行整合、运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努力完善,总结出更多的不同途径,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