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全球制造业转移过程中,中国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但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却处于低端位置,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等诸多压力。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全球服务外包,恰恰给中国提供了难得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机会。同时,服务外包具有无污染、知识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可积极考虑发展的产业。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步伐加快,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所谓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保留核心业务和提高竞争力而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部专业性服务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也就是发达国家发包给国外服务供应商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就会从中获得新的商机和贸易 机会。
目前,在当今国际服务贸易日益成为热点的趋势下,软件外包正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国际分析机构预测,中 国将逐步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承包国。对政府而言,软件外包是当前我国鼓励重点发展的贸易形式,对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外贸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者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和扩大软件出口,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带动我国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软件产业迅速崛起
随着我国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的若干政策相继出台,软件产业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步伐。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全国软件产业规模由1999年44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484亿美元),年均增速40%以上,占世界软件产业份额由2000年的1.2%提高到5.9%(2005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为8239亿美元)。出口额在1999年为2.5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35.9亿美元,增长15倍。2005年度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达到157家,北京、上海、大连等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北京、深圳、大连等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总收入中软件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而软件服务的比重有所上升。全年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66.5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5%下降到53%;系统集成收入1329亿元,同比增长40.1%;软件服务收入504.9亿元,同比增长66.5%,是软件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上升了2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国家有关部门设立软件重大专项,支持软件自主创新。一批创新型软件企业迅速成长,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相继取得了突破,网络游戏软件逐渐丰富。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鼓励软件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健全。
软件企业层次稳步提升
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中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9家,5-10亿元的企业有37家,1-5亿元的企业有262家。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237家软件企业通过CMM3级以上评估,46家企业通过CMM4级以上评估,其中29家企业通过CMM5级(含CMMI5级)评估。到2005年底累计认证软件企业12000家,登记软件产品30000多件。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2005年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享受到的税收优惠约35亿元,2000-2005年累计享受税收优惠约160亿元。
软件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国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省市共有1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个,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陕西、福建和天津(最后3家为新增地区),10省市软件收入合计达到3422亿元,占全国软件收入的87.7%,软件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10个软件收入过百亿省市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9个省市属于东部地区,只有陕西一个省属于西部地区,东西部软件产业的差距继续拉大。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综合实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软件人才结构性失调等,今后政策的着力点就是要逐步解决这些困扰,推动软件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软件出口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取得了快速增长。由于在成本、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基础等方面具备优势,使当今国际软件外包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软件外包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关注的重点。
软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总额达到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6大软件产业出口基地为依托的软件出口群体,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经验不断丰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日外包仍占主要份额,欧美外包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软件外包主要市场是在日本和欧美,由于文化背景的关系,对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占主导地位,达到60%,另外15%来自美国,10%来自欧洲。2005年对欧美的出口取得了快速增长,占比达到20%,比2004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软件出口方式多样化
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开始进入国家市场。方正排版系统、永中集成Office、中望CAD产品、用友企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已经成功进入日本、美国、东南亚市场,成为软件出口新的增长点。
软件外包继续蓬勃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软件出口的主导模式。据统计,2000-2003年,软件外包年增长率平均达到了70.2%,中国已经成为新兴的国际软件外包中心。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2001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只有1.8亿美元,2003年达到4.7亿美元,2004年达到6.33亿美元,2005年突破9亿美元,年增长速度都在40%左右。
软件出口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我国软件出口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区。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基础,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拥有一大批通晓外语的软件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各方面优势,推动了产业集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区域特色。
差距犹在
我国软件出口企业在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市场营销、技术研发、国际化能力等各个方面,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规模小
我国软件外包公司员工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数为数百人,上千人的很少。而印度已经拥有数家过万人的外包公司,年营业额超过亿美元的企业已经有数十家。印度已经有2家年出口总额超过20亿美元的巨型软件集团(TCS和INFOSYS),而中国最大外包企业东软集团2005年国际外包收入为6270万美元,两者相差近20倍,承接外包项目的层次及利润也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印度出口234亿美元,为我国的6.5倍。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低
受语言、市场营销能力、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国软件出口企业缺乏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低。在各大专业国际软件外包论坛及展会上,很少看到中国公司的身影。另据一份调查显示,英国的IT经理们每天都接到许多来自印度等国家的推销电话,却很少有人收到来自中国的企业的业务电话。
品牌知名度低
中国软件企业主要面向日本市场,但总体上仍处于成本竞争阶段,没有形成依靠品牌赚取高额利润的阶段。欧美市场对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缺乏了解,美国本土的一些大型公司,除已在华成立合资或独资公司的企业外,对中国的软件外包公司也不了解,相反却与印度的软件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尽管近几年,这些公司出于成本、风险等方面的考虑,有意向中国发包,但苦于相互不了解,不信任中国的软件企业,导致双方没有合作机会。
产业链不完善
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和产业格局中的下游。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小规模企业较多。同类软件的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存在恶性竞争状况,软件企业之间配合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较差,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软件的标准化及工程化程度也不够。
公共信息提供渠道少
有许多国外发包公司反映,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媒体查找有关中国软件出口外包企业的信息非常困难,尤其是英文资料。相比较印度政府支持组建了极有效的中介机构——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免费为公司提供详细分析可靠的信息,包括历年的数据、市场分析报告、供应商的档案等,极大地促进了欧美软件开发公司与印度本土公司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极大的推动了印度软件出口。而当前在中国却没有这样一个组织提供类似的服务。
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软件工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软件产业国际化特点日益突出,全球40%以上的软件以外包方式完成。
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据GARTNER预测,近年来软件外包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2008年全球软件外包将达2000亿美元,以美、英为主的英文软件占80%以上。
根据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
我国软件外包以日本市场为主。2005年中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金额为5.58亿美元,日本离岸外包增速达50%,估计50%以上将转向中国,但同时说明,中日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对软件领域的不利影响将日渐显现。
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
随着印度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将成为印度最大的竞争者。芝加哥一家公司调查了全球210位大公司的信息高级主管,40%的企业表示今后3-5年将向中国外包软件,并认为未来5年中国软件外包将增长6倍,达到与印度相当的规模。“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规避外包风险,欧美企业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已经不再局限于印度、爱尔兰,而是扩展到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
以硬件带动软件出口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额为38400亿元,全年电子信息产品累计出口额为2681.7亿美元。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可有力带动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出口。2005年软件出口占我国软件产业总体规模比例仅为7.6%,是近5年来的最低点,发展空间巨大。以硬件带动软件出口,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开拓国际市场增势明显
对日软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项目的地缘、文化优势是印度等国难以超越的。虽然目前多数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在日本软件市场处于三、四级接包地位,但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一些骨干企业,如中讯、华信等已经逐步积累经验,开始向利润更丰厚的高端项目发展,逐步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客户,从需求分析开始介入项目、参与系统设计、详细设计与程序测试工作。
对欧美软件外包快速增长。2005年对欧美软件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达到20%,比2004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北京文思创新、博彦科技、软通动力为代表的一批软件企业,通过与IBM、微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中心、分支机构进行合作,对欧美软件出口率先取得突破。2004年文思创新营业收入达到1800万美元,博彦科技的营业额达到1200万美元。中软、创智、神州数码、浪潮等软件企业与微软结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在软件外包方面实现深入合作。
前景如何变“钱景”?
大力发展软件出口和信息服务外包,要摆脱将软件出口和外包当作货物贸易来管理的传统思维,要把软件出口和外包作为我国发展新型服务贸易的重要突破口,在地位上提升,在政策上松绑,在投入上加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协调出台促进政策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明确对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的政策导向,将其纳入对软件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可比照软件企业或者视同为软件企业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尽快明确软件外包领域的开放范围和程度,拓宽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转变软件出口的传统管理模式,会同海关、外汇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将软件出口管理从以海关监管为核心转向以出口收汇管理为核心,即承认软件通过网上传输的出口方式,企业出口后无需到海关办理形式上的报关手续,凭软件出口合同登记证书和外汇指定银行出具的收汇证明享受优惠政策。既解决目前软件出口管理的不合理问题,也解决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报关难的问题,为其享受政策扶持扫清操作层面的障碍。
继续加强软件出口基地的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认定,2006年在现有6家出口基地的基础上再认定6家左右,争取到2010年建成15家软件出口基地,并在基地内扶持一批软件出口和外包的优秀企业,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软件园区,发挥基地政策试点和示范作用,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电信设施建设、软件人才培训等方面扩大投入,实现软件企业的资源整合,培育和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对软件人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牵头组织协调高校、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企业开展外包人才培训,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大连、西安等地扶持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有效整合政府、软件园区、用人企业、高校等各种资源,扩大适用软件人才培训规模,减轻企业人才培训压力,争取解决软件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鼓励国内外相关外包服务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模式;授权中介机构加强对软件从业人员进行资信管理。
尽快完善软件进出口和软件外包统计体系
依据《对外贸易法》,进一步加强软件进出口和软件外包统计工作,在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尽快摆脱软件统计多头管理的混乱状况;结合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细化软件进出口和软件外包统计标准,出台嵌入式软件出口和以互联网传输方式进行的软件出口的统计方法;将海关通关方式和网上传输方式的软件出口均纳入软件出口合同登记范围;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对统计数据按月汇总核查,通报有关部门,并反馈各地。依托统计分析数据,编制《中国软件出口年度报告》,为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全面软件出口综合信息,客观评价我国软件出口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外中介机构和跨国公司对我国软件外包能力的了解。
增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
商务部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软件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展会或论坛,树立中国软件业统一的对外形象;优化国内软件类国际展会或论坛的布局,支持办好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利用政府海外资源,扶持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联盟、中介机构、大型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和营销体系。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步伐加快,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所谓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保留核心业务和提高竞争力而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部专业性服务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也就是发达国家发包给国外服务供应商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就会从中获得新的商机和贸易 机会。
目前,在当今国际服务贸易日益成为热点的趋势下,软件外包正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国际分析机构预测,中 国将逐步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承包国。对政府而言,软件外包是当前我国鼓励重点发展的贸易形式,对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外贸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者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和扩大软件出口,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带动我国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软件产业迅速崛起
随着我国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的若干政策相继出台,软件产业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步伐。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全国软件产业规模由1999年44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484亿美元),年均增速40%以上,占世界软件产业份额由2000年的1.2%提高到5.9%(2005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为8239亿美元)。出口额在1999年为2.5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35.9亿美元,增长15倍。2005年度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达到157家,北京、上海、大连等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北京、深圳、大连等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总收入中软件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而软件服务的比重有所上升。全年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66.5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5%下降到53%;系统集成收入1329亿元,同比增长40.1%;软件服务收入504.9亿元,同比增长66.5%,是软件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上升了2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国家有关部门设立软件重大专项,支持软件自主创新。一批创新型软件企业迅速成长,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相继取得了突破,网络游戏软件逐渐丰富。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鼓励软件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健全。
软件企业层次稳步提升
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中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9家,5-10亿元的企业有37家,1-5亿元的企业有262家。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237家软件企业通过CMM3级以上评估,46家企业通过CMM4级以上评估,其中29家企业通过CMM5级(含CMMI5级)评估。到2005年底累计认证软件企业12000家,登记软件产品30000多件。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2005年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享受到的税收优惠约35亿元,2000-2005年累计享受税收优惠约160亿元。
软件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国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省市共有1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个,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陕西、福建和天津(最后3家为新增地区),10省市软件收入合计达到3422亿元,占全国软件收入的87.7%,软件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10个软件收入过百亿省市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9个省市属于东部地区,只有陕西一个省属于西部地区,东西部软件产业的差距继续拉大。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综合实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软件人才结构性失调等,今后政策的着力点就是要逐步解决这些困扰,推动软件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软件出口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取得了快速增长。由于在成本、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基础等方面具备优势,使当今国际软件外包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软件外包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关注的重点。
软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总额达到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6大软件产业出口基地为依托的软件出口群体,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经验不断丰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日外包仍占主要份额,欧美外包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软件外包主要市场是在日本和欧美,由于文化背景的关系,对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占主导地位,达到60%,另外15%来自美国,10%来自欧洲。2005年对欧美的出口取得了快速增长,占比达到20%,比2004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软件出口方式多样化
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开始进入国家市场。方正排版系统、永中集成Office、中望CAD产品、用友企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已经成功进入日本、美国、东南亚市场,成为软件出口新的增长点。
软件外包继续蓬勃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软件出口的主导模式。据统计,2000-2003年,软件外包年增长率平均达到了70.2%,中国已经成为新兴的国际软件外包中心。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2001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只有1.8亿美元,2003年达到4.7亿美元,2004年达到6.33亿美元,2005年突破9亿美元,年增长速度都在40%左右。
软件出口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我国软件出口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区。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基础,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拥有一大批通晓外语的软件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各方面优势,推动了产业集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区域特色。
差距犹在
我国软件出口企业在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市场营销、技术研发、国际化能力等各个方面,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规模小
我国软件外包公司员工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数为数百人,上千人的很少。而印度已经拥有数家过万人的外包公司,年营业额超过亿美元的企业已经有数十家。印度已经有2家年出口总额超过20亿美元的巨型软件集团(TCS和INFOSYS),而中国最大外包企业东软集团2005年国际外包收入为6270万美元,两者相差近20倍,承接外包项目的层次及利润也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印度出口234亿美元,为我国的6.5倍。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低
受语言、市场营销能力、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国软件出口企业缺乏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低。在各大专业国际软件外包论坛及展会上,很少看到中国公司的身影。另据一份调查显示,英国的IT经理们每天都接到许多来自印度等国家的推销电话,却很少有人收到来自中国的企业的业务电话。
品牌知名度低
中国软件企业主要面向日本市场,但总体上仍处于成本竞争阶段,没有形成依靠品牌赚取高额利润的阶段。欧美市场对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缺乏了解,美国本土的一些大型公司,除已在华成立合资或独资公司的企业外,对中国的软件外包公司也不了解,相反却与印度的软件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尽管近几年,这些公司出于成本、风险等方面的考虑,有意向中国发包,但苦于相互不了解,不信任中国的软件企业,导致双方没有合作机会。
产业链不完善
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和产业格局中的下游。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小规模企业较多。同类软件的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存在恶性竞争状况,软件企业之间配合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较差,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软件的标准化及工程化程度也不够。
公共信息提供渠道少
有许多国外发包公司反映,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媒体查找有关中国软件出口外包企业的信息非常困难,尤其是英文资料。相比较印度政府支持组建了极有效的中介机构——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免费为公司提供详细分析可靠的信息,包括历年的数据、市场分析报告、供应商的档案等,极大地促进了欧美软件开发公司与印度本土公司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极大的推动了印度软件出口。而当前在中国却没有这样一个组织提供类似的服务。
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软件工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软件产业国际化特点日益突出,全球40%以上的软件以外包方式完成。
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据GARTNER预测,近年来软件外包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2008年全球软件外包将达2000亿美元,以美、英为主的英文软件占80%以上。
根据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
我国软件外包以日本市场为主。2005年中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金额为5.58亿美元,日本离岸外包增速达50%,估计50%以上将转向中国,但同时说明,中日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对软件领域的不利影响将日渐显现。
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
随着印度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将成为印度最大的竞争者。芝加哥一家公司调查了全球210位大公司的信息高级主管,40%的企业表示今后3-5年将向中国外包软件,并认为未来5年中国软件外包将增长6倍,达到与印度相当的规模。“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规避外包风险,欧美企业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已经不再局限于印度、爱尔兰,而是扩展到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
以硬件带动软件出口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额为38400亿元,全年电子信息产品累计出口额为2681.7亿美元。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可有力带动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出口。2005年软件出口占我国软件产业总体规模比例仅为7.6%,是近5年来的最低点,发展空间巨大。以硬件带动软件出口,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开拓国际市场增势明显
对日软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项目的地缘、文化优势是印度等国难以超越的。虽然目前多数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在日本软件市场处于三、四级接包地位,但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一些骨干企业,如中讯、华信等已经逐步积累经验,开始向利润更丰厚的高端项目发展,逐步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客户,从需求分析开始介入项目、参与系统设计、详细设计与程序测试工作。
对欧美软件外包快速增长。2005年对欧美软件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达到20%,比2004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北京文思创新、博彦科技、软通动力为代表的一批软件企业,通过与IBM、微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中心、分支机构进行合作,对欧美软件出口率先取得突破。2004年文思创新营业收入达到1800万美元,博彦科技的营业额达到1200万美元。中软、创智、神州数码、浪潮等软件企业与微软结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在软件外包方面实现深入合作。
前景如何变“钱景”?
大力发展软件出口和信息服务外包,要摆脱将软件出口和外包当作货物贸易来管理的传统思维,要把软件出口和外包作为我国发展新型服务贸易的重要突破口,在地位上提升,在政策上松绑,在投入上加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协调出台促进政策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明确对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的政策导向,将其纳入对软件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可比照软件企业或者视同为软件企业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尽快明确软件外包领域的开放范围和程度,拓宽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转变软件出口的传统管理模式,会同海关、外汇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将软件出口管理从以海关监管为核心转向以出口收汇管理为核心,即承认软件通过网上传输的出口方式,企业出口后无需到海关办理形式上的报关手续,凭软件出口合同登记证书和外汇指定银行出具的收汇证明享受优惠政策。既解决目前软件出口管理的不合理问题,也解决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报关难的问题,为其享受政策扶持扫清操作层面的障碍。
继续加强软件出口基地的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认定,2006年在现有6家出口基地的基础上再认定6家左右,争取到2010年建成15家软件出口基地,并在基地内扶持一批软件出口和外包的优秀企业,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软件园区,发挥基地政策试点和示范作用,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电信设施建设、软件人才培训等方面扩大投入,实现软件企业的资源整合,培育和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对软件人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牵头组织协调高校、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企业开展外包人才培训,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大连、西安等地扶持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有效整合政府、软件园区、用人企业、高校等各种资源,扩大适用软件人才培训规模,减轻企业人才培训压力,争取解决软件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鼓励国内外相关外包服务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模式;授权中介机构加强对软件从业人员进行资信管理。
尽快完善软件进出口和软件外包统计体系
依据《对外贸易法》,进一步加强软件进出口和软件外包统计工作,在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尽快摆脱软件统计多头管理的混乱状况;结合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细化软件进出口和软件外包统计标准,出台嵌入式软件出口和以互联网传输方式进行的软件出口的统计方法;将海关通关方式和网上传输方式的软件出口均纳入软件出口合同登记范围;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对统计数据按月汇总核查,通报有关部门,并反馈各地。依托统计分析数据,编制《中国软件出口年度报告》,为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全面软件出口综合信息,客观评价我国软件出口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外中介机构和跨国公司对我国软件外包能力的了解。
增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
商务部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软件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展会或论坛,树立中国软件业统一的对外形象;优化国内软件类国际展会或论坛的布局,支持办好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利用政府海外资源,扶持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联盟、中介机构、大型软件出口和外包企业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和营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