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其中,“有创新”是对作文新穎和创意的要求。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其中,“构思新巧”就是要避免平铺直叙,文章的谋篇布局应当引人入胜,以巧取胜,不落俗套。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活动谈一下几种常见的构思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024-01
1 巧设伏笔法
伏笔是作者在文章的前面对后面要讲的内容所作的说明或暗示,目的是使读者在读到下文出现的相关内容时不感到突然。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文章在结尾处交代项链是假的,其实,作者在文中设了三处伏笔和必要的暗示,一是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很痛快地答应了,二是当玛蒂尔德问及首饰店老板时,老板说只卖出了一个盒子,三是还项链时,女友竟未打开盒子看。以上三点儿都暗示那挂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前面写到“我们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这套衣服,他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就是一个伏笔:今天是什么日子?老师为什么要穿戴他平时不舍得穿的礼服?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又暂不解答,直到故事展开,才知道今天是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可怜的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堂课!”这是与前文的照应,使读者恍然大悟。恰当地在文章中运用伏笔和照应,可使文章跌宕多变,又浑然一体,有利于突出重点,深化主题。
2 巧设误会法
人们在评论戏曲的情节时,常提到一句话“无巧不成书”,其实这个巧就是误会,如在文中巧妙地设置“误会”,再将“误会”加深,然后解误,就会使文章有戏剧性。例如,学生习作《让我流泪的香橡皮》中,纪翠兰是我的同村同桌。她的父母常年有病,一次我买了两块香橡皮,送给她一块,自尊的她却不要,正在争论时老师让我们去拔草,后来她因手破了,提前回到教室,而我给她的香橡皮却不见了,开始我怀疑她,为了维护她的自尊,第二天又买了一块同样的,我告诉她两块都在我口袋里,她却说在她包里,我只好不打自招。结果物理老师却说那天是他从教室拿了香橡皮去作浮力实验。其实两位同学都是维护对方的自尊而去买了一块香橡皮。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为躲过严冬,想故意犯小罪入狱。他砸橱窗,警察因他未跑,认为不是肇事者;他耍流氓,调戏女人,警察来了,可那女人(妓女)竟不吱声;他偷人的伞,不料那伞是那人捡的,反倒认为他是伞的主人;可当他感到入狱无望,听赞美诗受到感化后,准备好好做人时,却被警察糊里糊涂地抓进了监狱。文章恰是通过这层层设障,把人物放在顺与逆的交替中,才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 制造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其特点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矛盾冲突搁置起来,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在交底。例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就多次制造了悬念:年夜晚,面馆快要打烊时,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来吃面,三个人只要了一碗面,为何三个人只要了一碗面?为何来的如此晚?如果是经济拮据,为何不在自己家吃更便宜的……一连串的悬念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直到第三年再来吃面时,疑团才解开。可是接着又出现了新的悬念,直到小说最后才柳暗花明,让读者长出了一口气。
制造悬念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交代事件法,《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先是写北京特药商店接到山西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样六十一个民工的生命就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这就在读者心中设置了一个很大的悬念,然后,再倒叙事件的发生和抢救经过,结果读来扣人心弦,热血澎湃。
4 节外生枝法
设置一些奇遇,例如学生的习作《黄牛》,家里很穷,哥哥是大龄青年还没结婚,好不容易别人给介绍了一个对象,家里东借西凑,结婚的五千元还有三千元没着落。母亲决定卖掉全家人赖以耕种的黄牛。哥哥和弟弟去市场卖牛。一老者点好了钱,要买走牛。此时哥哥却说牛有病,要回了牛。不料老者正是哥哥未来的岳丈,老者见哥哥诚实,不仅不要牛,还把三千元给哥哥,帮他发展生产,这些都是巧合,巧合产生戏剧性,使情节有波澜,吸引读者。习作《第三把小提琴》中,小提琴演奏家扬科要在维也纳举办个人音乐会。就在音乐会即将开始的时候,他接到了少女贝瑞卡的请求,她的母亲在病危之际,想听一听扬科的演奏。为了满足一个垂危病人的最后愿望,扬科耽误了音乐会,他为此将要付给主办方一笔巨额赔偿,并且,按照规定他再也不能在维也纳登台演出了,扬科变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穷光蛋。就在读者也感到绝望之际,贝瑞卡的母亲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把祖上传下来的一把无比珍贵的小提琴“远古的梦”送给了扬科,并把宝贝女儿也许给了他。主办方不仅免去了扬科因为违约而欠下的巨额债务,还出资建造了举世闻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
5 断面粘贴法
取几个断面上的故事,故事之间不受时间约束,也没有时间联系,从表面看是几个独立故事,却可反映一个共同的中心。例如,《情》这篇考场作文,第一个故事写星期天,他去商场买学习用品。在他出门时,见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两人抬着一个菜篮。篮子里的菜并不多,可老人却抬着,并且都要把篮子拉向自己一方。接着是某一天去医院,看见街坊的张爷爷背着已瘫痪五年的妻子去楼上打针。第三个故事是澡池见闻。一个年轻的爸爸带着不满五岁的儿子洗澡,儿子小手不停地给爸爸搓澡。最后一个故事是回家看报纸。一个老人靠捡破烂收养了几个孤儿。
这几个故事之间毫无关系,但却有共同之处—— “情”。作者在文末发问,“想人间情为何物”,然后巧妙地给文中故事点睛,这种构思新,奇,巧。
6 静态思想法
这种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静态环境之中,让他思考,意识流动。有一篇习作叫《老汉的心愿》,是这样构思的:土地刚分后,张老汉便从病床上爬起来,他艰难得走到自家地头,他想这就是盼望多年的土地么?他首先想政府会不会收回去呢?然后给以否定,因为契约已画押了,之后他想如何利用这块土地呢?解决温饱,发展副业,打井等各种想法涌出。老汉的想象蓝图便是文章思绪。想完了,作文构思也结束了。这种方法多见于写人的意识心理时。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要注重创新的原则,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构思出文质兼美的作品来。多一份激情,关注时代;多一份理智,感悟生活。同时要大量地阅读名篇名著,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他人的创作精华,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我们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独辟蹊径。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024-01
1 巧设伏笔法
伏笔是作者在文章的前面对后面要讲的内容所作的说明或暗示,目的是使读者在读到下文出现的相关内容时不感到突然。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文章在结尾处交代项链是假的,其实,作者在文中设了三处伏笔和必要的暗示,一是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很痛快地答应了,二是当玛蒂尔德问及首饰店老板时,老板说只卖出了一个盒子,三是还项链时,女友竟未打开盒子看。以上三点儿都暗示那挂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前面写到“我们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这套衣服,他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就是一个伏笔:今天是什么日子?老师为什么要穿戴他平时不舍得穿的礼服?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又暂不解答,直到故事展开,才知道今天是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可怜的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堂课!”这是与前文的照应,使读者恍然大悟。恰当地在文章中运用伏笔和照应,可使文章跌宕多变,又浑然一体,有利于突出重点,深化主题。
2 巧设误会法
人们在评论戏曲的情节时,常提到一句话“无巧不成书”,其实这个巧就是误会,如在文中巧妙地设置“误会”,再将“误会”加深,然后解误,就会使文章有戏剧性。例如,学生习作《让我流泪的香橡皮》中,纪翠兰是我的同村同桌。她的父母常年有病,一次我买了两块香橡皮,送给她一块,自尊的她却不要,正在争论时老师让我们去拔草,后来她因手破了,提前回到教室,而我给她的香橡皮却不见了,开始我怀疑她,为了维护她的自尊,第二天又买了一块同样的,我告诉她两块都在我口袋里,她却说在她包里,我只好不打自招。结果物理老师却说那天是他从教室拿了香橡皮去作浮力实验。其实两位同学都是维护对方的自尊而去买了一块香橡皮。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为躲过严冬,想故意犯小罪入狱。他砸橱窗,警察因他未跑,认为不是肇事者;他耍流氓,调戏女人,警察来了,可那女人(妓女)竟不吱声;他偷人的伞,不料那伞是那人捡的,反倒认为他是伞的主人;可当他感到入狱无望,听赞美诗受到感化后,准备好好做人时,却被警察糊里糊涂地抓进了监狱。文章恰是通过这层层设障,把人物放在顺与逆的交替中,才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 制造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其特点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矛盾冲突搁置起来,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在交底。例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就多次制造了悬念:年夜晚,面馆快要打烊时,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来吃面,三个人只要了一碗面,为何三个人只要了一碗面?为何来的如此晚?如果是经济拮据,为何不在自己家吃更便宜的……一连串的悬念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直到第三年再来吃面时,疑团才解开。可是接着又出现了新的悬念,直到小说最后才柳暗花明,让读者长出了一口气。
制造悬念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交代事件法,《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先是写北京特药商店接到山西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样六十一个民工的生命就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这就在读者心中设置了一个很大的悬念,然后,再倒叙事件的发生和抢救经过,结果读来扣人心弦,热血澎湃。
4 节外生枝法
设置一些奇遇,例如学生的习作《黄牛》,家里很穷,哥哥是大龄青年还没结婚,好不容易别人给介绍了一个对象,家里东借西凑,结婚的五千元还有三千元没着落。母亲决定卖掉全家人赖以耕种的黄牛。哥哥和弟弟去市场卖牛。一老者点好了钱,要买走牛。此时哥哥却说牛有病,要回了牛。不料老者正是哥哥未来的岳丈,老者见哥哥诚实,不仅不要牛,还把三千元给哥哥,帮他发展生产,这些都是巧合,巧合产生戏剧性,使情节有波澜,吸引读者。习作《第三把小提琴》中,小提琴演奏家扬科要在维也纳举办个人音乐会。就在音乐会即将开始的时候,他接到了少女贝瑞卡的请求,她的母亲在病危之际,想听一听扬科的演奏。为了满足一个垂危病人的最后愿望,扬科耽误了音乐会,他为此将要付给主办方一笔巨额赔偿,并且,按照规定他再也不能在维也纳登台演出了,扬科变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穷光蛋。就在读者也感到绝望之际,贝瑞卡的母亲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把祖上传下来的一把无比珍贵的小提琴“远古的梦”送给了扬科,并把宝贝女儿也许给了他。主办方不仅免去了扬科因为违约而欠下的巨额债务,还出资建造了举世闻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
5 断面粘贴法
取几个断面上的故事,故事之间不受时间约束,也没有时间联系,从表面看是几个独立故事,却可反映一个共同的中心。例如,《情》这篇考场作文,第一个故事写星期天,他去商场买学习用品。在他出门时,见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两人抬着一个菜篮。篮子里的菜并不多,可老人却抬着,并且都要把篮子拉向自己一方。接着是某一天去医院,看见街坊的张爷爷背着已瘫痪五年的妻子去楼上打针。第三个故事是澡池见闻。一个年轻的爸爸带着不满五岁的儿子洗澡,儿子小手不停地给爸爸搓澡。最后一个故事是回家看报纸。一个老人靠捡破烂收养了几个孤儿。
这几个故事之间毫无关系,但却有共同之处—— “情”。作者在文末发问,“想人间情为何物”,然后巧妙地给文中故事点睛,这种构思新,奇,巧。
6 静态思想法
这种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静态环境之中,让他思考,意识流动。有一篇习作叫《老汉的心愿》,是这样构思的:土地刚分后,张老汉便从病床上爬起来,他艰难得走到自家地头,他想这就是盼望多年的土地么?他首先想政府会不会收回去呢?然后给以否定,因为契约已画押了,之后他想如何利用这块土地呢?解决温饱,发展副业,打井等各种想法涌出。老汉的想象蓝图便是文章思绪。想完了,作文构思也结束了。这种方法多见于写人的意识心理时。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要注重创新的原则,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构思出文质兼美的作品来。多一份激情,关注时代;多一份理智,感悟生活。同时要大量地阅读名篇名著,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他人的创作精华,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我们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独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