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析应试教育问题时,学生往往只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结果的被动承受者,但与此同时,学生也是应试教育现象的主动施行者,他们的"应试"动机与"应试"行为巩固了应试教育的链条。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安全感、自尊感、荣誉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等感受属于人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在"应试"取向的社会文化中,父母往往会对子女在学业成绩上的优良表现给予奖赏,给子女带来安全感;老师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有更多的关注和肯定,满足了学生的自尊感和荣誉感;成绩出众的学生在同伴群体中更容易获得好的人缘和威信,从而有更强的集体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基于此,向成绩优秀的"好学生"靠拢成为学生努力"应试"争取高分的重要动机。然而,从学生身心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基本需求应当有多种实现的渠道,而不应被当作强迫学生"应试"的工具,只有当家长和老师们意识到这一点并给予学生平等、充足的关爱,学生的学习才可能实现更多"应试"之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