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十四岁。当我结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是高校学生了。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你。
  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他在德国,我在香港。电话上的对话,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
   学校如何?
   没问题。
   ……
   假期中会面时,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藉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绝不能半途而废。
   他答应了。我还不敢相信,多次追问,真的吗?你知道不是闹着玩的,截稿期到了,天打雷劈都得写的。
   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
   因此,当读者的信从世界各地涌入的时候,我确实吓了一跳。有一天,在台北一家书店排队付账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跟我握手,用低沉的声音说,“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儿子会形同陌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说话。”他的神情严肃,眼中有忍住的泪光。
   很多父母和他一样,把文章影印给儿女读,然后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开话题。美国和加拿大的父母们来信,希望取得我们通信的英文版,以便他们在英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能与他们分享。那作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这么多的信件,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看见了。
   写作的过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说汉语,但是他不识中文。所以我们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这几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写信给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于是我们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会──用英文。
   二、我将之译成中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和他透过越洋电话讨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何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这个词的德文是哪个?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后,是不是主题更清楚?我有没有误会你的意思?中文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你这一个论点,可否更细地解释?
   三、我用英文写回信,传给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将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写一遍──只能重写,不能翻译,翻译便坏。
   四道程序里,我们有很多的讨论和辩论。我常批评他文风草率,“不够具体”,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细节。在写作的过程里,我们人生哲学的差异被凸显了: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专栏写了足足三年,中间有多次的拖稿,但总算坚持到有始有终。写信给他的年轻读者有时会问他:“你怎么可能跟自己的母亲这样沟通?怎么可能?”安德烈就四两拨千金地回信,“老兄,因为要赚稿费。”
   我至今不知他当初为何会答应,心中也着实觉得不可思议他竟然真的写了三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摘自《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龙应台,作家、社会批评家、思想家,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等,著有《野火集》等。
  《亲爱的安德烈》,收录了龙应台和安德烈的35封信,三年间用心交流,希望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其他文献
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  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  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  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  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  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  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  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  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  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  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  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  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除了生育,
期刊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写信,也不能说明
期刊
编者按:  伦敦,201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地,这个夏天街头遍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我们将带您另辟蹊径,跟随罗杰?塔厚尔做一次特别的伦敦文学漫步,沿着名人生活的足迹,游遍英伦的大街小巷,感受异国的人文气息。  罗杰?塔厚尔1988年起为《出版新闻》记者,见过作者逾百,参与伦敦城内文学大事无数。在《漫步文学伦敦》(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一书中,他聚焦于伦敦城中无数与作家、剧作家及诗人有关联的路线
期刊
编者按:诗经之位,鼻祖,开天地;诗经之语,婉约、精致;诗经之味,说不尽、道不明;诗经之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赏析诗经,不从流、不生硬。以而今现在之观,品远古先人之态。盼兮、乐兮、赞兮!    桑实 整理  《诗经》里的故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期刊
又是一年毕业时。  每到这个季节,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别样的味道,一半是怀念,一半是憧憬。走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里,常会听到:“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很是应景,原来离别还可以写得如此淋漓。仔细想想,“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古人好多事都是写尽,深切的痛楚潜伏在表面的平静里,愈发深切。   毕业,难免伤感。回顾过往种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那些场景,将不复再现。伤感,或许源于“不复现”
期刊
1975年冬季的一天,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一所高中的操场上,一个女孩正蹲在凛冽的寒风中沉思,她时而仰望天空,时而眉头紧锁,她在思考: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是啊!她正面临着人生的岔路口。父亲是一个地道的“修鞋匠”,靠做修鞋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16岁的她已经懂事了,看着父亲含辛茹苦地挣钱,她的心里总是涌着酸楚,于是打算辍学挣钱养家。   她把辍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勃然大怒,骂道:“你真
期刊
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能让人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可以大到如同一棵松,迎向霜雪傲视冷雨,屹立在巍峨的山脊;也可以小到如同一株草,嫩叶埋在土里,根脉却伸向大地。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放飞理想的翅膀,不要在意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不要在意脚下是否会有坎坷崎岖,只要心存理想,就一定能找准前进的方向。
期刊
【开栏语】  城市是有性格的。触摸它的文化之脉,可从山水入手,以行走的方式;可从人物入手,以交流的方式;也可从文字入手,以阅读的方式。  愿作您的文字向导,开始一段纸上之旅,共赴一场文化之约。或许,真实的收获应该远胜于此。     胡同,是老北京的文化标签,承载着城市几百年来的历史记忆。青砖灰瓦笼罩下的胡同文化,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鲜活的诗情画意。这里的风味,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
期刊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国家图书奖……,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内奖项不知牵动着多少文学爱好者和作家的心。那么,国外的著名奖项有哪些?除斐声海外的诺贝尔奖外,外国文学的王者桂冠又将闪耀怎样的异域光辉?  本文通过介绍世界各地著名的文学奖项,让您了解每一个荣誉背后的故事,领略世界文学的千姿百态。    ☆美国  美国国家图书奖  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由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书商协会和图书
期刊
祭先师弘传统 在陕西西安关中书院清明节祭孔大典仪式上,西安承孝幼儿园小朋友身着汉服,在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当日,陕西西安在关中书院举办首届“壬辰清明关中书院祭孔大典”,社会各界四百余人参加了祭孔仪式。本次活动以“祭祀先师孔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旨在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财富,提升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石油工人的信守 石油工人,一个看似光鲜的职业,背后其实也有着许许
期刊